审视语文课堂教学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王海萍 引子 最近(系指02年上半年),借县市语文优质课评选和参加省语文教改研讨会之机,本人听了许多课——大多数是阅读课,若从“以学为本”的教学观的角度看,总觉得里面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现陈述如下: ⒈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应恰如其分才会发挥其应有的成效——确定运用的目的(或拓宽学习资源或丰富语言符号或创设学习情景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及内容,结合特定的教学情景,把握运用的最佳时间(比如先阅读、体味、想象以后再媒体显示),运用后予以及时的反馈。最忌讳将板书、练习大搬家式的运用,更不可以多媒体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⒉举手回答问题之不足在于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性情有别,学习的习惯不一,仅仅举手回答弊端有二:一方面可能造成教学的冷场;另一方面可能只有几个学生把持课堂。因此应将自动起立答、举手答、指名答、抽签答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其前提是让学生思考以后尽可能的写出答案,而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 ⒊学生读书或思考,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不同学生时间长短不一),并相机点拨实用、高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既有所依又有所创。 ⒋改“谁不同意”的引导,为哪个还能补充?或你想出的答案和别人一样不一样?或谁还有其他的新认识?或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能说明一下理由吗?太好了,还有吗?——这样才能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给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 ⒌别用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去框学生,要让学生去多元理解、去发现;对学生多一些信任,给一些帮助;多一些商量,给一些方便;多一些选择,给一些引导;多一些等待,给一些点拨。引导不是请君入瓮,评价不应先入为主,帮助不能给出答案。 ⒍让学生在读书中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去质疑、去品味,在理解中知人论世,走进作品;在感悟中有所触动、有所发现,在思考中有所认识、有所收获,在质疑中有所批判、有所超越,在品味中学习精品语言、灵活运用语言。 ⒎没有要求的阅读是底效的。应尽可能将教的要求与学的要求融为一体,通过换位思考,将教的要求转化为学的要求。 ⒏说“你积累学习了哪些好字词”,比说“扫清文字障碍”高超的地方,就在于前者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对待字词。变学生掌握指定字词为读后问询、抽查,在积累语言方面更有其独到价值。 ⒐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我来说”、“回答完毕”、“我认为”等提示性语言,会令学生的语言更规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认识,就能比较多的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闪光点、创造灵性。 ⒑教师的示范应安排在什么时候?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具体而定;教师讲解知识方法亦应注意选择时机——比如吃饭,饭菜好孬先让学生尝尝,自然感觉到其真正的滋味。宜应按此“实践——方法知识——实践——示范——实践——引导——实践”的轨迹进行。 ⒒质疑“配合”: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不配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云云。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彼此教学相长。若说配合——只能是教师的教,去配合、去适应学生的学。 ⒓说比写容易吗?——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制约学生回答问题的因素探究——从外部看:a.提问过难,让学生不知所云;b.提问不着边际,让学生无从下手;c.回答不对时,常常遭到老师、学生的冷漠嘲讽;d.与课堂特定的情景氛围有关,死气沉沉的课堂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从内部看:e.与学生智力特点、性格有关; f.与学生过于自卑、缺乏自信的心理习惯有关;g.与中国传统的思维定势、做人理念有关;h.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特定的心理情绪有关。 ⒕最好的背后——课堂上特别是读课文时,往往听到老师们常这样问学生:咱班谁读的好?咱班谁唱歌最好……这“最好”背后暴露出如下两点:①把课堂当作表演,谁读(答)得好,谁的课就表演的好,那么课堂是让老师表演的还是让学生学习的?②我们的课堂究竟是立足于几个好的?还是面向全体——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那些有问题的学生、那些读得不好的。 ⒖教材是例子的前提是,学生要有充足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学生要有有意识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学习的营养,学生要学会开发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资源(姑且称之为“我本课程”)。 ⒗教师统一要求的最大危害是用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不承认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又低估了学生的自主性,漠视了学生的选择和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⒘读书和思考哪个为主?学习和反馈哪个重要?我认为在阅读课上,读书比问题重要,读书理应占据课堂的大多数时间;学习比反馈重要,应让学生充分的读书感悟,阅读教学不要上成满堂问。 ⒙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一人说全班听,有没有负面效应?若改成“读读记记、个体查看、相机点拨”,是不是更有针对性。所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⒚要有联系的处理教材——联系编者编辑意图: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后练习;联系教师的教学视野和人文视野:达到教材、教参、教师个人理解与组合的三位一体;联系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包括习惯、性格、爱好、情绪等。 ⒛让学生也提问老师行不行?从教的方面说,这是了解学生、进而因材施教的有效举措之一;从学生的方面看,这是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是否能创新的最佳途径之一。有的老师抱怨学生问不到点子上,这点子本身就是一个窒息学生的框框。从另一方面说:学生之所以不会质疑,现象出在学生身上,可原因根子去在老师身上。 21.既然学生的回答只有偏全、优劣之分,而无对错之别,那么评价学生就应该从肯定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创新的火花,并予以及时鼓励、引导;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欣赏、鼓励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评价也不能空空道人,应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理有据,让学生更知其所以然。 来自:k12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