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热点透视(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张秀生 电子邮箱: zxs635@21cn.com 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学习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常见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单音虚词。 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表示词法的一种手段,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是十分必要的。 [考点探究] 1、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特点与趋势 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考查范围与内容上,均严格遵循当年大纲和说明中的有关规定,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可以是集中辩析一个 (如1998年),也可以是比较不同的多个虚词,近两年趋于后者,同时对极其常见虚词作多次重复考查,如"以"字;其二,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初、高中所学课文,统编教材;其三,考查角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与成分;题型设置上,选项多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字异同;其五,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还会发现不少句子的翻译和句式辩析也涉及到虚词,足见其重要性。 总之,文言虚词的考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相对稳定,估计2003年的命题方式,如有变动也只是象上作调整,所以我们备考必须回溯历史,研读说明与大纲。 [知识要点聚焦] 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可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一词多类异用: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 2、同类异词:其、 3、兼词: 4、时间副词: 5、句首虚词: 6、句末虚词 7、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典型题例剖析] 一、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题。(2002年全国卷)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解析第12题考查对虚词的意义用法的理解。“不相同”的一组是A项,第一句的“以”,介词。意为“凭着”,第二句的“以”,介词,意为“把”。 [答案:A] 二、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3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2001年高考)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文言文选自《史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B、 遣使约降于燕。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故内惑于郑袖。 C.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D、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第13题考查“以”“于”“乃”“因”等文言虚词,选项中有一半句子出自高中课文。 B项前一个“于”意思是向、到,介词;后一个“于”是被,介词。A“以”:来,连词;C“乃”:于是、就,连词;D“因”:趁机,副词 [答案:B] 三、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注:这段文字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的附录。]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 .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解析:本题考查单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初的《考试说明》曾将双音虚词也列人考查范围,后来只列出30个单音虚词作为考查对象,1999年减碱为26个,2000年又恢复到30个。 本题中的“因”即是2000年又恢复的4个中的一个。 2000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与1999年相似的是,每个选项中都有一句是课文中的句子。 A项中的“故”,第1句中作“所以”讲,又如“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第2句中作“特意”讲,如“今公子故过之”。 B中的“每”作 “每次,每逢”讲,又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每“在1991年第20题的句子中已考查过,”帝每面称之曰“,此句中的“每”是“常常”的意思,如“妆成每被秋娘妒”。“每闻琴瑟之声”一句,1988年曾考过。 C项中的“因”作“通过、经由”讲,1997年全国高考题曾考过“因”。 D项中的“及”作“到”讲。 [答案:A] 四、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1999年高考)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 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 人遂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解析:此题考查虚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 此题考查了四个虚词,都在1999年颁布的《考试说明》规定的虚词范围之内。 本题的一个特 点是原句与课本中的句子相对照,这就便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更密切了。另一特点是本题考查点多,打破了前儿年程式化的命题思路,更贴近教学实际了。 A、项中的“但”都作“只、仅”讲。“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选自第五册《孔雀东南飞》。 B、项中的“以”作助词,可译为“来”。“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选自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诸葛亮的《出师表》 C、项中的“遂”作“于是、就”讲。“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梅花岭记》 D、项“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中的“且”作副词,可译为“将要”。“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中的“且”为“况且”义,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两者不同。 [答案:D] 五、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3 题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解析:“以”是兼类词,作为虚词,它的用法也比较多。但只要紧密结合句意,参照“以”的常见用法及语言习惯,处理起来并不困难。①的“以”应为“凭借”,②的“以”应为“把”,③的“以”应为“用”,④的“以”应为“因”。这样无一相同,就只有 D项符合题干要求了。 [ 答案:D] 六、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3题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据之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解析:按句意:“因”和“乃”都应译为“于是”,“止”和“仅”都是限制性副词,都应译为“只是”。 A、C、D的判断与此不符。 [答案B] 七、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蹬脐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出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这道题采用了给出四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辨析能力。“以”字的用法在历届高考语文试题中曾多次涉及,因为它是极为常用的一个虚词,对它的掌握很有必要。句①和句④中的“以”字都是介词,这是相同的地方。但句①中的“以”字在意义上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这里是凭借某种身份,句④中的“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这里指用刀来杀死李若水,这又是两者不同的地方。句②和句③中的“以”字都是连词,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句②的意思是“保全首领而死”,句③的意思是“店从而行”,所以从意义和用法上看,两者都是相同的。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将"以"字的上述意思和用法引人各个例句中,再结合上下文文意,能够准确贯通文意的即是正确的。据此,C项为正确项。 [ 答案C ] 把十多年间高考题中文言文试题考到的虚词总结一下。1987年是复音虚词“虽然”的“虽”,1988年是“见”“如”,1989年是“之”,1990年是复音虚词“所以”,1991年空,1992年“相”“见”,1993年“以”,1994年“每”。,1995年“若”,l996年“以”及复句关联词语,1997年“因、乃、止”及复句关系,1998年“以”的意义和用法,1999年考了“但、以、遂、且”,;2000年考了“故、每、因、及”。2001年考了“以”“于”“乃”“因” ;2002年考了“以”“会”“既”“无”。 许多年份的翻译文句中也有不少涉及到虚词,这充分说明虚词的重要性。 遇到虚词考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要求;第二步弄清每项的句意;第三步把该虚词的词性、用法和句意结合起来,就可确定它的意义,进而可确定选项了。 如“以”同是介词却有“凭借”“把”“用”。之分,同是连词却又有表因果,表承接之别。要较好地掌握文言虚词,高中课本二--五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说到的32个虚词,可供参考。 [思维能力提升] 1、实词虚词集于一身,应分清其词性。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由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有的词兼有虚实两种词性。如“之”,其本义是“到“的意思,但也可以作代词、助词等。“以”。“为”也是动词虚化了。 2、一个虚词可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3、在翻译中比较古今句中虚词的不同。有的文言虚词沿用下来,古今用法一样,如,“学然后知不足”。有的用法完全消失,如,“夫”“盖”。有的古今写法一样,但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文言里表示原因和凭借,现在则表结果,“虽”在文言里既可表转折(虽然),又可表假设(即使),现在则只表转折。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起多种介绍作用,在白话文里,这多种介绍作用则分别改用“在”“向”“到”“对”“同”“比”“被”等。 4、注意虚词的独特用法。有的是合音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前面提到的“诸”“叵”“焉”等;有的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吾罪也乎哉!”等;有的在文言文里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白话文里变为一个双音虚词,如:“于是”(古义“于”是“在”义,“是”是“这”义,今又是一个词,用法同“就”),还有“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与现在用法不尽相同。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