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李白的内心矛盾与其诗歌创作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雪狼魂 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田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 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等,无疑是积极入世的代表文人,他们在入世之后也能够一展自己的才华,得到满足;东晋时期的大文人陶渊明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达到了许多文人梦寐以求却很少达到的一种境界。 然而,更大多数的文人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做了官,产生了归隐思想,却又在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下未能实现。这样,就产生了这一入世与归隐的深刻矛盾。 李白恐怕就是这一矛盾作用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了。李白少年时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包负,终其一生未能实现,而几次想要归隐都中途作废。他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在入世问题上,来源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历朝文人都逃不掉的;另一方面,李白长期与道家人物接触,深受道家“求仙访道”思想的感染,又产生了避世思想。正是由于这一矛盾,才使李白的诗歌独具特色。这一矛盾在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得以深刻地体现。 李白隐居山中十几年用功读书舞剑,立志要报效祖国,做出一番事业。青年时期,离开四川正准备施展抱负之时曾写下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尤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样的诗句,说的是自己准备大展才华,直上“九万里”;在众人讥笑面前不曾畏惧,言道:“孔子尚能敬畏后生,你等成年人决不可轻视我这样的年轻人。”这些诗句很明显的反映出那时李白内心的天真。他并不知道世途的坎坷艰难会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 《将进酒》一诗中,李白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政治上受挫后的忧和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忧愁之深重,表露无余。在此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消愁:“将进酒,君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千古愁”,诗人此时正不得志,忧和愁十分深重,却仍然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叹,仍然对入世抱着一线希望。由此可见李白的内心矛盾有多么深刻! 诗人著名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也同样体现了他的忧愁。此时诗人已年过半百,看到朝廷日益衰败,自己却无能为力,少年时期的伟大抱负也未能实现,因此发出了这一千古的愁叹。在这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却得以体现。 诗人几经坎坷,几次出世与入世的经历后,最终竟然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而被流放夜郎,心情郁闷之极。中途忽遭大赦,感到心情轻快,掉头而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那样的诗句。但是,从此以后,诗人再也没有找到任何机会可以施展抱负了。几年之后,在写下了著名的《临终歌》之后,郁愤而亡。 李白的内心矛盾,使其一生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却造就了他的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诗人经历了无数的坎坷,饱经磨难,才使诗人对世事、人事,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感悟,丰富开阔了他诗歌创作的意境。也正是由于如此,诗人才有了许多关心人间疾苦的诗歌,诗人才更看重朋友,有了许多歌颂友谊、记叙友人的诗歌。积极入世与归隐这一历代文人都必定面对的矛盾,造就了“诗仙”李白,造就了他的伟大的诗歌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以及世界文学上的地位。 来自:北大中文论坛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