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人文,发展个性——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三明十中 黄盛泉 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在课程标准这样的一个法规性的文件中确定下来,从而成为一项正式的教学内容。以往虽然也开展了一些语文活动,但是,这些语文活动的开展,存在着以下集中倾向,第一,它不是原有大纲的指令性规定,因而语文活动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项软指标,开展也可不开展也可。其次,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活动难以在选拔性、甄别性的考试中得以体现,语文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其地位被忽视、作用被淡化、时间被挤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第三,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相当部分语文老师的思想意识之中,对语文活动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课余活动,一种课堂教学的附庸,一种学生超负荷学习后的放松。其目的指向比较模糊。凭良心说,我们三明的语文活动的开展从整体上说是比较好的,教研室的陈明时老师对语文活动十分重视,甚至表达了“不开展语文活动就是不称职,就是误人子弟”的思想。应当说它在我们三明开展的语文活动是走在了课改的前面。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可观的原因,语文活动可以说是存在着开展的面不广;老师的思想重视不足,认识没到位;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评价过于强调结果等问题。 一、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也称综合性课程、学科交叉课程。综合性学习不是单纯地指某种学习的方法,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综合性学习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渊影响。首先,综合性学习使各学科内的各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在学习现有分科知识时不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第二,综合性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第三,综合性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这种课程具有独立性、统整性、学际性、开放性、弹性、主体性、合作性、现实性等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这种课程是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并且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课程主要适用于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很丰富。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1、语文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语文知识的融会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3、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语文,最本质的物征,就是它的实践性。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有的人,包括呀呀学语的孩子,即便不懂一点理论,不懂一点语法,都会熟练或最终熟练掌握本民族产语言这是母语教育的最大优势。综合性学习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 综合性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策略,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体现了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推进。 运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具体化为阶段目标,其要素大致有四点: 第一,前提。要培养学生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没有这些,综合性学习难以进行。 第二,基础。要强调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在观察中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第三,保证。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以保证综合性学习的高效进行。 第四,目的。综合性学习,要强调学生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实际运用,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标准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示了一些做法,但只是举例,其目标设定具有开放性,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二、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的课程。这种课程以综合性内容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校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的亲和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按照课题分类,也可以活动为标准进行分类。 ⑴按课题分类,可分为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福利教育等。 ⑵按活动分类,可分为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校园活动、地区活动、家庭活动、同伴生活等。 ⑶按活动成果分类,有文字类、口语类、图表类、实物类、体验类等。(待充实、举例) 三、如何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1、传统的学习。在我们的传统中,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历来把“苦”当作是学习的法宝,提倡苦学、苦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甚至希望学生苦读到“头悬梁,锥刺骨”的地步。很少考虑学习时的兴趣、情感需求,使学生以为受教育是外在的强迫行为,学习是件折磨人的事。许多家长、老师都认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是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未必就能小学苦、中学苦,大学乐、毕业更乐。 2、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重视“乐学”。现代的教育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现代的教育不是不要苦学,但应该是“刻苦”地学,而不应是“痛苦”地学。不过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则更应强调学生的乐学、学乐。从整体而言,旧的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兴趣,大部分的课本内容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更直接一点是从编者的角度衡量文章的优劣。编者喜欢的就是好文章,不符合编者口味的就不是好文章,就是应该排除在课本之外。如《纪念白求恩》,也许它对于这个时代依然有其现实的意义,也许是编者难以割舍那个年代的一份情感。总之,它进了初一的语文教材。面对诸如“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共产主义”“世界革命”等等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怎能不让学生们形同嚼蜡?还有像被广为推崇的《背影》一文,对于生活在世纪之交的学生,他们也根本无法被文中的描述激起感情的涟漪。无怪一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如是说:“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听到学生最大的反映就是:语文课本中没有几篇是我喜欢的。”他的一篇文章就用“语文课本谁来爱你”作题目。课本是如此,我们老师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一般也都比较注重语文知识这部分。因为相对来说,语文知识这部分,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语文能力,就较为笼统;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就可管不管了。不少的老师总是认为自己是为了学生好,因此只是考虑知识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而不考虑学生的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师生关系也演化为“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可言。 就像王东华在其《新大学人》书中所描述的一个校园绕口令一样:“不学不厌,不厌不学。边学边厌,边厌边学。越学越厌,越厌越学。学厌厌,厌学学。何时学了不厌,厌了不学。” 两个成绩较好却离家出走的学生给他们的含辛茹苦、拼命工作的教师写了一封信:“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你,你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你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你废寝忘食地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被你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宁可不读书。”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创设是课程改革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沟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且沟通了课堂内外,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还大大增强了语文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尽量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生活热点来设计学习方案。要极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和激情中去学习。作为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要作到这一点倒不是很困难的事。关键就在于选好活动内容。 4、新教材第一册安排的三次综合性学习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这一课改精神。这种情感与态度我想应该包含两点:浓厚的兴趣和认真的投入。如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我爱文学,就是在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基础上安排的。两者相辅相成,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这一活动从形式上我给它安排为四个层次和步骤。一是自由阅读,在一周内读一两本书,这些书当然应是适合学生读的、学生有兴趣的、能理解的,这是对文学情感的生发与培养。二是自由写作,分个人创作和小组创作两个部分。这是对于文学情感的宣泄。三是小组交流,包括自己对文学的喜爱和文学对自己的影响,这是情感的交流。四是展示成果,合作办报。这是情感的激励与升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一次活动可能效果不大,开始的时候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也可能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甚而只是在寻求一时感官上的刺激,长期的文学熏陶则一定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励,兴趣得到了强化,能力得到了锤炼。我们过去看问题比较强调结果,所谓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但它如果用在学生评价上就可能不是很恰当,尤其是用在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上,就更不合适了。我们过去的评价也就是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方法。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甄别(谁优谁劣),是一种选拔。但是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深信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我们老师需要关心的不在只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四点要求(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没有哪一条是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学生在活动后有完美的作品,固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对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更只得关注。他们对学习兴趣如何?感情是否投入?合作情况怎样?处理事物都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有没有科学、严谨诚实的态度?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遇到困难时怎么办?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以利于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还是前面所举的“我爱文学”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例子。本次活动四个环节无一不对今后学生学习语文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兴趣、情感方面的,也有态度、习惯方面的,更有方法、能力方面的。因而,我们不能仅凭活动中学生的一篇读后感写得好坏或是一份手抄报办得好坏就对其作出三六九等的评判,而不考虑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这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1、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情况。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情况。 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我们才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段话要求我们要克服三种旧的学习方式,提倡四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要实现即转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原来的被动、机械、他主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由原来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这一课改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标中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这里的每一条要求无不体现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大多数的学习环节都是在课外进行的。它不仅需要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去处理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加强合作,注意学习活动过程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对各种问题进行富有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因此,我们说,综合性学习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合作学习: 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所有学生能有效沟通,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应注意: 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 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 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探究学习: 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探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深层次的、尖端的问题,而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过程。 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有五个要素:1 提出一个科学性问题,但不是学生一目了然的问题;2 搜集证据,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或进行社会调查;3 处理信息,提出解释;4 求证过程;5 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个性的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地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新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主动发展应该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经济学家告诉人们,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设计人员在工作间里的创意竞争,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人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身学习的本领。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发现有潜能、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 人是有个性的,班集体教育都是要求一致的,更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相对于个人较好的教育应是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教育改革观念上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要求全面发展,但不强求平均发展;要求全体提高,但不要求同步提高。 综合性学习应如何塑造学生的个性呢? 一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中让学生尽量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完成学习任务。不要过多地操作性的、规定性的条条框框。我们的传统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常教导学生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做的不做。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中成长如何能有个性和创造力。其结果只能是模式化的教育、模式化的教师、培养一代新的模式化的人。一位德国教授说:“你们的教科书多,练习题多,但你们买我们的货。那么,我们是书本再加厚点,还是另找出路呢?给了学生一个目标,其过程与方法就应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去完成。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二是了解、尊重、欣赏学生的个性化成果。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感性的、理性的、灵性的人,同一个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兴趣、经历、知识、情感等的不同,学生所获得的成果是千差万别的,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有的在我们老师的眼中还有可能是幼稚的、荒唐的、叛逆的、甚至是令人气愤的。都应当因材施教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欣赏。让学生体验自主发展与成功的喜悦。这种鼓励、欣赏对于学生个性的是及其重要的,过去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老失败,只能给学生一种受挫折、受压抑的体验,应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学生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学生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如果学生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学生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学生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学生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学生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学生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果学生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 三、综合性学习应避免的几种倾向 “综合性学习”是课标中最富改革精神的“亮点”,应避免陷入以下误区:1、唯语文倾向。2、唯智力倾向(例如上成语文活动课)。3、唯课本倾向(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发掘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4、唯教学倾向(要走出课堂)。5、唯结论倾向(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即目标)。 四、总结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想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和粉笔,它更需要你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顺利溶入未来社会并在此中展现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人 作者邮箱: smhsq@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