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对策(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山东光远中学(邮编 251700) 王新伟 赵培华 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21世纪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且身体正处于急剧发展阶段,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教育及时得法,他们就会在身心各方面迅速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相反,由于他们的活泼好动,认识水平较低,教育若不及时得法,他们也很容易步入歧途。因此把中学阶段称为“青春发育期”或“危险期”这一说法虽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从不成熟、变化大的角度讲,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大量事实证明,这一阶段成长的如何,对人的终生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抓好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近三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问卷调查、平日观察、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发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 认识发展的特点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各种认识过程在原有的智力水平上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教师和家长甚至书本的意见。同时,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今天想当科学家,明天又想当医生,后天又想当解放军。他们的这种创造性想象存有不少的空想成分。 (二)情感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还极不成熟,因而情感易变,两极性非常明显。例如,当取得成绩时眉开眼笑,他们便手舞足蹈,一旦失败,他们又极度悲观失望;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有为真理献身的热情,但也极易因此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忽视日常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 (三)意志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意志发展很不平衡。为了追求某个理想或创造某种英雄业绩,他们能不怕苦,他们的意志力表现得十分惊人;但是,有时又受激情的驱使,轻举妄动,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他们身上存在着认识与行为不同步的矛盾。他们的独立性发展了,但由于缺乏辨证思维的能力,加上认识经验少,往往分不清是非英雄,但却常常把冒险当成勇敢,把轻率当成果断,把蛮干当成英雄行为. 他们有时急于求成,但不讲究后果和方法,他们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但缺乏与“虎”作斗争的经验,行动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二、后进生心理状态的分类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掌握经常犯有各种错误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我们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关键的关键。我们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状态和表现,把他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放任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指失去父爱或母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管教的那部分学生。其主要表现为:纪律散漫,言行不规,我行我素,缺乏社会责任感,视社会公德、学校纪律为儿戏;把老师的批评教育看成是老师故意找毛病;心中没有远大理想,学习上不求上进,并且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溺爱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指来自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富裕家庭,其父母一般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或是企业负责人的那部分学生。其主要表现为:讲究打扮追求享受,攀比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脾气古怪,无远大抱负,有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 (三)污染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指来自父母一般是私营业主、个体户的家庭的那部分学生。其主要表现为:拉帮结伙,喝酒吸烟,打架闹事,谈情说爱,索要钱财,欺弱凌小,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事事无所谓”的思想。 三、学生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成长的关系极大。父母的言语、品行直接暴露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做出了好的或坏的榜样。“放任型”、“溺爱型”、“污染型”的学生,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原因 社会的变革及风气,对学生影响很大。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诱惑很容易使学生滑向后进行列。我们寄宿制学校虽然施行全封闭化管理,但社会的诸多不适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各方面因素,还是给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现了“学生在校两周,不如离校两天”的现象。“一切向钱看”的思潮严重冲击着青少年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传统理念,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 (三)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是改变学生心理的重要环节。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心理出现倾斜。二是班主任思想工作方法上的失误,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把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看成包袱,师生间正常的情感交流中断。三是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仅仅抓了几个尖子学生,而忽视了对处于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致使这些学生失去自尊心,产生对立情绪,为他们误入歧途留下了隐患。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特别是寄宿制中学,学生原来所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集体中断,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对于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新环境不适应,加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伙伴不适应,导致学生本身心理产生矛盾变化。 四、纠正学生中不良品德的方法及对策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扭曲心理,做了什么错事,不能一概视为“罪过”。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分析透学生的心理,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加以引导。对于不同情况,要加以区别对待,帮助学生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 (一)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对学生充满爱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对于“放任型”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施以“母爱”教育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为他们创造温暖的大家庭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爱出发从严要求。 爱要爱得广阔无私,深如父母,细如雨润。严要严而有格、有恒、有方,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实行“棍棒”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情,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抓住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在生活、学习上, 校内校外都要对他们关心爱护,主动接近,平等相待,真诚友好, 以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心田。对于“溺爱型”的学生则着重对他们进行爱劳动、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充分利用劳动可时间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消除依赖心理,组织他们到贫困村镇或农户访问,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污染型”学生,则着重对他们进行法制、纪律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及早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解决,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出现问题时要用巧妙的工作方法,既不放纵,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同时要做好他们在课余生活的管理,委派班干部多跟他们谈心,不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方法比较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教育者应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因人施教。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教师应该采取家访的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互通信息。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同家长的及时联系,反馈信息。家访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具体家庭具体对待。家访时要讲究工作艺术,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和家长 互通信息,了解情况,如实反映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防止学生家长的“棍棒教育”。这样,既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防止学生重新犯错误或“破罐子破摔”思想的产生。 (三)培养学生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与外部的诱惑作斗争,抵御外部干扰,因此,教育者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提高同外界诱因做斗争的能力。在矫正初期,切断他们同外部不良因素的联系,避免故态复萌,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靠避开外界诱因是比较消极的,因为这既不易完全做到,也不排除在新诱因作用下学生重新犯错误的可能。因此,还应采取考验的办法,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使人产生尊严感,成功的考验会提高学生改正不良习惯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成败的关键是教育者要抓住良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及时总结教训,不断进取。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集体荣誉感,而且往往缺乏个人自尊感,因此,他们对舆论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常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就必须点燃他们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为此,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和鼓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五)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 有心理障碍、品德不良的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是非观念淡薄。他们可能常犯错误,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但本人并 不一定真正认识到错在何处。所以,要从提高他们的认识入手,使他们能够辨别好坏、善恶,形成健康的是非观念。教育者要耐心讲解道德要求,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所犯错误的危害。 (六)消除疑惧心理和改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犯有错误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教师或其他学生及成人的歧视或嘲笑,心理严重失调,往往对教师和天下们存有戒心和敌意,对教育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教育者必须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想方设法找到同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并逐步建立友好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真心实意。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全体同学正确地对待他们,真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愿意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错误。 教育工作,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认真考虑并吻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经常对照教师角色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尽力使二者一致起来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