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题导入教学法(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新疆库尔勒华山中学 张驰 课堂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的目的不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完整过程。日本东京文理大学教授垣内松三读的全文法读法教学过程理论则从心理学理论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他将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教段:一、文意之直观;二、结构之理解;三、字句之探究;四、内容之理解;五、由解释而达创作,可概括为从印象到理解再到发表三个阶段,符合学生心理和认识规律。新的语文教材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整体感知课文。 教无定法,但如何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现实的语文教学已形成模式,惯用方法就是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课文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概括,千篇一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只能随教师走;好一点也无非搞一些小活动之类的形式,来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其结果只能是为学课文而学课文,至于课外阅读怎么读,无从下手。无怪乎学生抱怨“语文没劲”。 课堂教学的教是为学生自己阅读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要让学生能抛掉拐杖独立行走。因此,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的第一感受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是对教师的要求。 每一篇文章都有标题,这是学生最先接触的直观感受。作为文章的标题,它是文章内容,文章主旨、中心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分析揣摩文章标题,以标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领会作者情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为纪念被反动政府残杀的爱国青年而写的一篇悼文。当学生看到这篇文章,首先感触到的便是文章标题,如果按照一惯的模式,教师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分析结构,……就会打乱学生思路,扼制学生的情绪,也会造成文章支离破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来分析标题,标题中提到了人名——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记念她?既然是记念,就说明刘和珍有让人难以忘记的地方,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刘和珍做了哪些事?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在阅读全文时,便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经过阅读讨论分析,学生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疑:刘和珍所做的事反映出她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便解决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当学生明白了刘和珍的思想之后,教师不失时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这样一位爱国青年的死,作者鲁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据此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在全文中所包含的悲愤之情。以上采用的方法是从课题内容设疑切入。下面谈谈从课题的短语结构分析入手导入新课。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荷塘月色”这一短语从结构上看是什么短语?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中便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并列短语;有的说是偏正短语。教师可不先下结论,要求学生阅读全文,通过讨论分析,便能找出答案,此课题结构为并列短语,即作者写的景有“荷塘”,有“月色”。紧接着便顺势引导学生来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荷塘”之景的,又是如何来写“月色”的。……通过对作者所写之景的分析,提炼出景物的特点:素淡、朦胧。得出所写之景的特点也就能理解作者的情感,为了使作者内心情感的把握更准确,教师可让学生去阅读讨论作者写“荷塘月色”之景之前所思所想所写之景,找到作者内心情感的悲喜变化,通过与“荷塘月色”素淡朦胧这一特点分析比照,便能得出作者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课文后面作者所写各种欢快场面的意图,想极力摆脱苦闷而不能的思想感情。 第三,对课题进行解释,以下定义的形式来导入新课。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学生看到课题很自然的就会产生疑问“什么是胡同文化?”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全文,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找文章中的原话。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全文便能找出这样一句话“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从而理解胡同文化实质上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据此,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这种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结局怎样。这样层层深入地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就应该深入地研究,遵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作者邮箱: chichan6383@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