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答问十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之川 一、这次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动的?为什么要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材编写和修订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准确地说,这次教材改革,不是对现行教材的修订,而是新编,是完全不同的一套教材。因为尽管新教材仍然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篇目,但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到编排体系等,都与现行教材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这些课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这次教材改革,如果从调研算起。可以说从1993年就开始了。1995年与原国家教委制订新大纲同步,我们就开始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新教材的编写方案,并组织编写。新教材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第一轮试验将于今年上半年结束。编写新教材,主要是因为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显得陈旧了,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需要更新换代。具体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现行教材不可避免地还留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某些痕迹。比如,片面强调选文的政治性等等。二是过去片面强调课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对文章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注意不够,这样就导致个别选文缺乏美感,或艺术价值不高,难以吸引今天的高中生;三是20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已有定评的研究成果,理应吸收进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本身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教材来体现。我们很清楚,现行教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特别是对其中明显带有“左”的痕迹的内容。应该说,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要求更新教材的愿望甚至更为迫切。 教材编写和修订的一般程序是:首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或修订课程计划,再根据课程计划制定或修订各科的教学大纲。其次,教材编写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订出全套教材的编写 或修订方案。方案初定后,还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高校、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第一线的教师和各级教研部门的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编写方案。再次是选文,有的选文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确定。这些工作完成后,才开始具体的编写工作。编写时,一般每一册教材要有几位甚至十几位编者参加,每位编者只编写其中的一部分。写出初稿后,要开统稿会,编写组讨论,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还吸收有关专家参加讨论,集思广益。编者综合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进行修改,修改定稿后,进入审稿阶段。我们实行的是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主管社领导三审。当然,复审、三审也可以委托其他同志代审。另外,在审稿阶段,除社内三审制外,我们还有特约审稿制度,就是约请有关语言学、文学和语文教育学的专家审稿。教材正式出版后,还有社内社外两种审读制度,即社内审读室的同志和社外有关的专家分别审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般文字差错,在第二年重印时挖改;大的改动要等修订时再改。 二、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仍很盛行,忽视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失去了语文课独特的魅力。新教材有意淡化技术操作层面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做法。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的目的任务,到课文的选取、内容的编排,都注重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同时,还要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 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固然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还是不同于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基本任务。因此,新教材的选文,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把钱钟书、朱自清、朱光潜、王力、 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棋等著名作家学者的文章选进了教材。在具体的编写上,强调对语言文学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基于这一认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培养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 后的继续自学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上。现行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这些课文分析的“惟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教学实际中的创造性。 三、新大纲有什么变化?新大纲与新教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教育部组织制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指导、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所以,教材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我们叫“以纲为纲”。新大纲是1996年正式颁布实施的,1999年又作了修订,2000年将正式颁布实施。与过去的大纲相比,新大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二是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三是对古诗文有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是对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了新的要求。这些在新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四、现行教材是怎么统排的?共有多少文章?必修篇目是多少?选修篇目是多少?新教材共有多少文章?《语文读本》有多少篇文章? 新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怎样的? 答: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以文体为中心编排的,每册课文数量不等,大致每册20多篇,全套教材130篇左右。那时还没有选修课教材,也没有单独的课外读本,只有一个《补充教材》,是根据原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 教育纲要》(试用)编写的。《补充教材》每学年一册,每册10多篇文章。共40来篇。新教材一般每册24篇课文,全套教材共140来篇文章。《语文读本》每册约70篇文章,全套读本共选有400多篇文章。 新教材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点。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条线索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质疑解难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文学鉴赏能力,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则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三是编写了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五、现行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是多少?新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要增加文学作品的比例?实验课本共有多少篇文章?为什么文言文要占这么大的比例? 答:这恐怕要从我国语文教育走过的弯路谈起。50年来,中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历经坎坷。50年代学习苏联的经验,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文学教育曾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中学文学教育逐渐成为禁区。直到80年代,文学教育才又被重新提起。新教材所依据的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材也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我社1984年开始编写的另一套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分《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也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课文的总量比两省一市试验本还要多,要求也高些,当时是给重点高中编写的。这套教材已经实验过三轮,效果也很好,目前正在修订送审。 至于在中学要不要学文言文,过去也有过多次反复。有一种观点认为,文言文选多了,会削弱教材的时代性。我们认为,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就要尽可能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尽管如此,我们对文言文的要求,还只是诵读、理解、背诵和重点掌握一些文言词、句式。我国台湾省的中学语文,不仅要求学生会读文言文.还要能用文言文写作,要求显然比我们高。 六、现行教材中哪些文章被删去了?改动的幅度有多大?象《雨中登泰山》《长江三日》 这样的名篇为什么要去掉? 60年代新闻报道的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什么要去掉?领袖人物的文章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比例是多少?以前占有多大的比例?在删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有过什么样的争论? 答:先说改动的幅度。与现行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为什么新教材要保留50%的传统课文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传统课文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我们没有理由去掉;二是考虑教师教学的实际。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 至于选文,主要是看文章本身是不是符合选文标准。我们选文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思想内容健康,二是语言文字规范,三是适合教学。这三条缺一不可,是充分且必要条件。新教材的选文,应该说力图坚持这三条标准。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没有选进教材的文章,都不符合这三条标准。事实上,符合这三条标准的文章很多,而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都编进教材。教材选文不是评文学奖,总要考虑教学实际的需要,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文章都选进教材。当然,也可能由于我们见闻不广,难免遗珠。我们热诚欢迎社会各界给我们推荐优秀作品。曾经选进教材而这次没有选的课文,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明显带有过去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的文章,今天看来稍显陈旧,如《为了 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土地》,还有初中教材曾经选过的《海市》等。二是有的课文中的部分内容与现行政策法规相抵触,如《猎户》,不符合珍稀动物保护法。三是新教材有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学要求,因此像《雨中登泰山》等这次没有选进去。这并不是文章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不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领袖人物的文章也是这样。领袖人物的文章无疑都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这次没有选进去,并不涉及文章本身的内容。至于把60年代新闻报道的名篇换掉,主要是考虑有些陈旧,社会上有些意见,再说这两篇报道也不如夏衍的《包身工》那样感人,这次就只保留了《包身工》,并不是我们对新闻界有什么看法。再说这次没选上的,不见得将来永远不选了。反之,这次选上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如果不适合教学,将来也有可能被换掉。 七、鲁迅作品在现行教材中的比例有多大? 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有多大?哪些文章被换掉了? 增加了哪些文章?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有过哪些争论? 答:可以说,对于鲁迅作品,我们在选文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过什么争论,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我们选文的时候,只是考虑文章本身是不是符合选文标准,是不是符合教学要求,并没有考虑鲁迅的文章一定要选多少。只是编好以后,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鲁迅的作品还有七八篇。这次换掉的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等,新选了《灯下漫笔》等, 《阿Q正传》以前是节选,现在用了全文。 八、新教材增加了哪些方面的文章?为什么?增加科技文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 《读<伊索寓言>》《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鱼化石》、王力的《辣椒》、 余光中的《乡愁》、牛汉的《华南虎》、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老舍的《断魂枪》、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外国文章或文学作品,也突破了过去选文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 ·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阿瑟· 密勒的《推销员之死》,还有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等等。 古代作品这次编选时,也比较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比 如,诗歌迷了《氓》《无衣》《静女》《白马篇》 《将进酒》《兵车行》等,古文选了《祭十二郎 文》《赤壁赋》《虎丘记》,小说选了《杜十娘怒 沉百宝箱》《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香菱学诗》等。另外,大纲最近又作了修订,其中规定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如《逍遥游》《报任安书》《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腾王阁序》和一些古代诗词等。其中有些诗文过去我们编入了课外用的《语文读本》,没有编进教科书,这次修订时将编进来。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教材增加了科技文,也有一个导向作用。科技文选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还有爱因斯坦和梁思成的文章。现在看还不够,修订时可能还会增加。 九、新教材的编定过程是怎样的?都有哪些人参加了编写?请了哪些人做顾问?新教材在试用期间有什么反映? 答:刚才在谈教材编写的程序时说过,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其中包括语言学界、文学界、语文教育界的专家的意见。当然,这些专家,因为他们本身的工作都很忙,参与的程度各有不同,语言学界有刘坚、王宁、徐枢、柳士镇、齐冲天等,文学界有袁行霈、冯其庸、钱理群、林非、谢冕、王继志、董衡巽、叶廷芳等,语文教育界有刘国正、冯钟芸、于漪、章熊、顾黄初、钱梦龙、张鸿苓、欧阳代娜、张传宗、朱燚等。编写人员除我们编辑室的同志外,还有一些第一线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至于征求过意见的教师和教研员,更是不计其数了。 新教材在两省一市试验以来,受到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认为新教材紧扣新大纲,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是建国以来编写得最成功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当然,并不是说这套教材就很好了,恰恰相反,这套教材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有待改进的地方。目前我们正在根据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新教材进行修订,以便精益求精,进一步完善提高。 十、现行教材什么时候停止使用?新教材的发行是什么样的原则?“多纲多本”如何实现? 教材多样化的方针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未来教材的改编有什么样的规划? 答: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新教材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具体步骤是逐册替换,也就是说,2000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使用新教材,二年级、三年级仍使用现行教材。明年春季用新教材的第二册,这样依次类推,直到2002年全套教材替换完毕。 我国教材建设上的“一纲多本”早已经成为现实。目前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审查通过的初中语文教材已有13套,正在实验的也有若干套。“多纲多本”也已实现,只是目前还仅限于上海和浙江。上海、浙江,尤其是上海,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地区,经教育部同意,从制订课程计划、编制大纲、编写教材到高考命题,都是单独搞的。 有一种观点,好像一说“一纲多本”就对人教社有什么不利,我个人不这么看。这与新教材的发行也有关系。我认为,教材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总是一件好事,至少利大于弊。站在人教社的角度,如果从长远看教材建设事业,也应该是这样。因为有竟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活力。依我看,现在教材品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全国这么大, 高中语文教材才有那么几套,不利于提高编写质量。当然,教材品种多了,形成了竞争,还有个怎样引导的问题。真正的竞争应该是在编写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竟争,这才是公平竞争,不能像有些地方靠地方保护主义,靠人情关系和回扣搞竞争,那是一种无序竞争。 一旦公平竞争的机制真正建立起来,我对人教社的中学语文教材充满信心。 至于未来教材的改编,现在还谈不到有什么规划。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编写教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想变就变。教师也不希望教材老是变来变去。如果变化太多太快,将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教材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