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平共处”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作文素材 手机版 | ||||
人民网 2003-01-12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少年了。但结果怎么样?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肆无忌殚地搞“应试教育”。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有的教师因搞素质教育而未考出好成绩,哭着向学生家长作检讨:“再也不搞素质教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本身是否就是那么恰当?(笔者认为,无所谓“应试”、“素质”,“应试”亦能培养“素质”,“素质”亦能“应试”。不当有“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即便是恰当,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矛盾?反对?同一?从属?)看来,我们得重新认识、探讨这些问题。在人们的印象中,好象应试教育是“反面角色”,素质教育才是“正面角色”。在本人看来,二者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不存在什么正面角色、反面角色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和平共处”,甚至可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应试教育,历史悠久,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能全盘否定。可以说,从科举制度产生以来,应试教育就随之产生了。也就是说二者是同时产生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科举制度,也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都是科举的应试制度培养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为人民、为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饱学之士。他们既有造福万民、有功民族的思想,亦有造福万民,有功民族的能力。因此,不能将科举制度的应试教育一笔抹杀! 解放后,我国实行了教育改革,路子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同样培育了一大批英才。文革期间,讲究“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大批特批“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白专道路”,提倡“又红又专”。文革后恢复了高考,应试教育步步深化,与文化大革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大张旗鼓地搞应试教育,到了肆无忌殚的地步,弄得师生苦不堪言。但也的确培养了一批“应试高手”,为高校提供了充足的生源。 我国现在的招生制度,决定了不可能没有应试教育,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有考试,就必须有应试。我国高中、高校招生,还没有其它更好的方式选拔生员,还要长期使用这种沿用了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这就决定了应试教育还要长期沿续下去。年年要招生,年年要考试,下面的学校没有应试教育,这才是不可思议的! 再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完全可以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的素质教育搞好了,不仅不能影响应试,反而还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这方面,有两个例子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一个是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家魏书生的例子。他搞的是典型的素质教育。他让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他甚至因外出讲学长时间不给学生上课,完全让学生自学。他教出的学生,不仅各方面的素质能力较其他班级好得多,就是在应试方面也取得了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成绩,令同行们惊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一个是最近的河北衡水中学的例子。前些日子,《中国教育报》连续报道了他们大搞素质教育,而在高考中也取得了极好的成绩的事迹,结果每天都有二百多人到校参观取经。他们的学生自办戏剧、刊物、电视广播,学得开心,轻松。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能力超人,因此在高考的应试中也完全能取得比单纯地应付高考的应试教育高得多的成绩。 魏书生和衡水中学的例子有力地说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它们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应当将“应试教育”看成是“反面角色”、“洪水猛兽”,而应当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让他们“和平共处”:亦素质,亦应试,使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不要将二者对立起来。(山东省栖霞市体育中学 王美华)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