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语文课堂“互动”过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文/秦 娥 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魔术互动节目”,后来竟被评为三等奖。这种简短而又不十分精彩的节目为什么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呢?这大概要归功于“互动”情结吧!记得腊月三十的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的,无论是已上高中的女儿,还是上初中、小学的侄儿,甚至年迈古稀的老人们都拿着百元钞票,掰着手腕兴高彩烈地跟着电视机里的魔术师玩起来,忘我忘物。 由此我想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就是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吗?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若教师能调动全体学生一起走进课文,随着作者的思路而喜怒哀乐,那教学效果还会令人担忧吗?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这种“互动”情结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形成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故事、对话、投影、音乐、电脑显示等等,这要根据当时授课的时间和情境而定,比如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等,当然,这还要据课文内容而定,在学生预习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老师可以以“看了这篇文章你想说点什么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话匣。也可以由闻一多的传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灵性。在课程进行之中,更要随时调整课堂情绪,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语言沟通。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小小说的写法时,学生为小小说的创意发愁,一言不发,于是冷了场。老师便发言了:“期末考试开始了,教室里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这时,只见一个男生不时将自己的左手心伸出来看一看,监考教师敲了几次课桌以示警告,但他仍然不改,老师忍无可忍,掰开男生的手,一看愣住了……同学们,请猜一猜,老师看见了什么?”“答案”“公式”“定理”……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老师见状便挥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细心”二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说明这个结果令人出乎意料,老师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小小说的创意(要使读者感到出其不意)。”学生心领神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这就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符合学生具体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否则将事倍功半。 第二,教师以恰当的评价行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师生的“互动”过程。魏书生有两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这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一个学生在读了《济南的冬天》之后,把“济南的冬天”比喻成“一个在冬季熟睡的少女”,这完全与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理解相悖,老师却奖励给他热烈的掌声;《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阿长”及“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联系种种,同学们讨论十分热烈,其中不乏许多希奇古怪的观点和看法,而老师总是大智若愚地和学生一同徜徉在争论的海洋之中,进行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 第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并珍惜灵感出现的良辰美景。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用教师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用教师的灵感去激发学生的灵性,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突然外面响起阵阵雷声,接着是大雨淋漓,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窗外,老师心想:此时此刻强制他们转移注意力,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于是,灵机一动,打开教室门,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一起观起雨景来,十分钟过后,老师要求学生坐好,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这是今年的第一声春雷、第一场春雨,在这雷声和雨幕中又不知要发生多少动人的故事啊,你们能写出一段发生在这春雷和春雨中的故事吗?散文、小说、诗歌都可以。”效果果然出乎意料。当然教师的教学灵感必须产生于博学多闻的基础之上,即所谓“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随时让自己的精力常处于一种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的“临战状态”,才能使教学灵感发挥到一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境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互动”必须更深层次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这种“互动”不是表层的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的积极踊跃,而是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伟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老师讲了大半节课乃至一整节课,学生并没有发言,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进入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让其在十分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语文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升华了情感,这应该说是一种深层的“互动”。 “互动”不单是手动、嘴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心动,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盲目追求一种表象的“互动”,学生没有积极思维,那只能是课堂气氛的一种“虚假活跃”,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