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呼唤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文/史建筑 范胜武 当今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现代化,教师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而先进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观。然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当新教材、新课标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开来的时候,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教师拿着新教材,操作着多媒体,在新潮的课题名目笼罩下,却上着一堂堂理念相对滞后的语文课。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观。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学主体意识。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觉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110”,在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及时守候在学生身边;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地抛向空中…… 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是否把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否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笔者想就自己教学实践的一次失误,具体谈一下这一话题。 在结束了一个诗歌单元的学习之后,我让同学们以“铺路石”为题尝试着写一首新诗。 当其他同学或静静思考或埋头书写时,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可以从天上写起吗?”我不假思索地说:“铺路石铺展在大地上,怎么可以从天上写起呢?请注意,写作思路一定要规范,整理一下思路赶快写吧。” 十几分钟之后,那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仍然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了这首诗,你不会生气吧。我能为大家读一下我的这首诗吗?”我迟疑了一下,说:“当然可以。” 当教室里回荡起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声时,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因为这的确是一首视角独特、立意深远的好诗,却差点儿被我戕害……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铺路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每当自己有意无意地凌驾于课堂之上时,我总是告诫自己:“你还记得那首《铺路石》吗?”然后便谨慎地对待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使自己不犯“课堂霸权主义”的错误。在新的教学关系中,绝大多数教师不会有意地去压制学生,最可怕的是古已有之的师道尊严往往使我们无意中丧失了良好的教学契机。 二、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 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需要教师真正做到“设身处地”,站在不同学段学生的角度缜密地构思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给高一学生上的“修辞专题”课,仅“比喻”这一种辞格,就给学生讲授了包括“博喻”“强喻”“弱喻”等在内的十几种类型,许多知识在大学中文系教材上都难以见到,听课教师与学生都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这一点上,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时的“曲问”艺术,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文中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的语句。 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他没有爸爸。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她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正是因为钱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才会别具匠心地设计出如此精当的教学环节。 笔者在给高一的学生讲授《拿来主义》时,考虑到该文的难度和高一新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曾这样设计导入环节: 师:80年代末,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赴法国访问,当地一位记者别有用心地问冯先生:“你们不断地到我们法国来访问,不怕你们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假如你是冯先生,你想怎样回答这位记者? 生1:不会的,我们到你们这里来访问、学习,是为了借鉴吸收有益的东西,请您放心,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师:你回答得非常精彩,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如果你是政府的一位发言人,这样回答已经非常圆满了。不过请大家把冯先生的职业身份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他是一位作家,而作家是最讲求语言艺术的…… 生2:我想可以这样回答:先生,不会的,人喝了牛奶也没有变成牛。 师:您的思路与冯先生思路完全一致,当时冯先生的回答是:人吃了牛肉也没有变成牛。冯先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生答:比喻)谈及了一个什么内容的话题?(生答:如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为共同学习用同样的手法谈及同样话题的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难点,学生、教材、教师三者比较融洽地结合在了一起,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角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意识,时刻“设身处地”,时刻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时刻研究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这永远是教学过程赖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三、善于营造激发潜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自如地展示才华。 学生就像一株株幼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离不开爱心的倾注。教师应善于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自如地展示其才华,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锻炼的机会。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曾这样设计:“假如您是红军博物馆的解说员,假如您的面前摆放着六根火柴,请您向参观者讲述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学生们踊跃发言,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复述教学环节,经过宁老师的艺术处理之后,变成了融入学生主观创造的才华展示会,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执教孙犁先生的名篇《荷花淀》时,在“整体把握作品”这一环节上,让学生给小说的三个片断分别加上小标题,自选角度,形式不限。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少到两个音节的词语,多到十几个字的整句,形式多样,角度各异,使我真正体会到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也显得多余甚至拙劣,最后只要求了一点: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欣赏的标题加在作品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跃、鸟飞”的前提条件是“海阔、天高”,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最需要的是激发他们潜能的宽松、融洽的环境。只有那样的环境,才能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去思考;才能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仔细地去观察;才能解放学生的耳朵,让他们安静地去聆听;才能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放松地去实践……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捕捉教育教学契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四、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冷静成熟的心态和特立独行的人格。 冷静成熟的心态和特立独行的人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具有这种心态和人格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会束手无措,也不会在顺境逆境之中喜怒无常,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实施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 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也是从事研究性学习必备的素质,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确立课题—搜集材料—占有材料—交流讨论—形成具有个人观点的成果,所以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笔者在执教《内蒙访古》时,请学生对王昭君作一下个人评价,有一位同学的发言令我至今难忘,他是这样评价的:“中国人常说的古代四大美女中,我最欣赏王昭君。历史上传说或记载的与四大美女相关的行为是: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而‘浣纱、拜月、醉酒’都是个人的生活琐事或情感纠纷,只有昭君‘出塞’不是为了自己,而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所以我最欣赏王昭君。”这位同学发言的内容是否经得住史料上的推敲考证并不重要,令人高兴的是他能从常见的材料中归纳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观点。 2001年高考结束后,江苏考生的优秀作文《赤兔之死》曾一度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笔者不失时机地将这篇作文印发给全班同学,请大家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一位同学深入浅出的发言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说:“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财神的故事。从前,一个村子里很多做生意的人都发了财,过年的时候,这些人诚心诚意地为财神献上大鱼大肉的供品,而有一户人家做生意亏了本,拿不出好的供品,只好供上几碟野菜。财神吃了很多鱼肉之后,觉得这户人家的野菜太好吃了,来年就让这户人家发了大财。又到年关时,其他人家得知了这户人家供品的‘秘密’,就都给财神供上野菜,而那户发财的人家为了感谢财神的恩惠,就花大钱置办了大鱼大肉的供品,结果财神在吃了一肚子野菜之后,觉得这家的鱼肉太好吃了,来年又让这户人家发了财。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不能随波逐流,丢掉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需要完善的永远是应对‘万变’中的‘不变’。” 记得以前读过一段关于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与一位教师的对话。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材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材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材放在一块让学生来读。”那位老师说:“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们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以前对这段对话一直有些疑惑,现在终于明白了,当我们教的学生不轻易相信什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的教育岂不就成功了吗? 五、现代语文教学应着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试想,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呕心沥血地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未来的文盲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真的像社会上某些论调所说的那样“积重难返”“误尽苍生”了。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突出发展战略,当务之急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创新,海尔集团的管理核心“日清日高”是创新,2002年7月举行的世界名校校长论坛也把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了未来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因此,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志就是富有创新精神,这也是永葆教学青春的法宝,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精神和意识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人人都有创新意识,这也是时代和民族赋予我们的责任。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学习、不断发展自我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只适于知识技能的初始阶段,真正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应该是习惯。好的习惯就像一位忠于职守的良师益友能够陪伴一个人度过幸福的一生。“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向学生征集“你认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同学们归纳了许多好习惯,诸如:认真听讲的习惯、及时预习复习的习惯、按要求做题的习惯、质疑交流的习惯、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积累材料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藏书的习惯等等,不一而足。 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即使学生走出了教师的怀抱,还有良好的习惯这位“老师”陪伴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督促着他们,使他们完成终身的学习,完成可持续的自身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