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思: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光明网     2002-12-19     张盛彬 

 

  拜读蔡可先生《“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冯钟芸先生访谈》(《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2002年11月20日),勾起我探讨语文教育的兴趣。 

  1950年,我开始当小学教师,教的是一年级语文。在45年的教师生涯中,初中、高中的语文、中文专科、本科的文学概论、写作、逻辑都教过。往下没有教过幼儿园,再上没有带过研究生。在中文系工作时,曾出席过语文教学的讨论会,曾将购得的魏书生、于漪等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带,放给本市语文教师看。虽然退休多年,对在中小学读书的孙子的语文学习,自然关心。多年的思考积累,愿借冯先生的东风,和盘托出。 

  说简单,语文,人类口头的“语”,书面的“文”而已。语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尽快、尽好地掌握语文这人类听、说、读、写、思的工具,交际与交流的工具。掌握好这工具才能为中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辈子都有用。同一班级的学生,若干年后,各行各业都会有,他们都受惠于语文。语文课在中小学中,是第一门课,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 

  说复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和“文”:语文与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文、史、哲、法、经、教、天、地、生、数、理、化各门科学,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戏剧、音乐、舞蹈、影视各类文艺,领袖、官员、商贩、教徒、以及妓女、骗子、盗匪、战犯各色人等,都有联系。语文是人类间的第一黏合剂。语文课对中小学生性格、情操、品德、习惯的形成作用,在任何课之上。故语文又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较,工具性是基本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于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有导引作用,否则,大份量的语文作业,会戕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 

  从工具性说,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了解、理解字、词、句、篇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接受,面对同样的信息源,接受到信息,自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因听与读的知识与能力的差距,会有多少不同的差距,甚至会有误解、曲解。“说”与“写”是信息的输出、表达,说不清,写不明,“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词不达意”、“意不尽言”,是会误事的。“思”是思维,是信息输入、输出间的枢纽。听或读、说或写的都是思维成品,忽视思维过程,涉及思维创新问题,故需要加入。教学生善于思考,才是语文这工具最高目标。 

  思维过程有两种: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再现性思维是接受到的信息的再现,大脑利用的仅是记忆、存储功能,如商店的仓库,输出时不变质就不错了。创造性思维是存储的信息根据需要(问题)的新加工,或言人未言,或解决难题。后者是人类文化发展、经济繁荣、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倡导的创造思维,其远见正在此。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记性、悟性与灵性。记性即记忆,是信息的存储问题,这是创造的基础,后人只能站在前人肩上,还要勤于实践,善于观察,厚积才能薄发;悟性是知识的理解问题。积累的信息多了,要有序存储,序就是信息间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问题。接受了新知,要能在知识坐标中正确定位。关系不明,轻则信息的提取不便,重时会错用,出现所谓“硬伤”。信息存储多了,在各种信息间会有不同说法,在知识与现实间会有差距,也就是会有矛盾,“矛盾就是问题”(毛泽东)。有问题不可回避,要积极思考,寻求自己的答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创造性思维,言人未言,行人未行。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开发学生智力”问题,正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提出的任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所有课程的任务,语文课的任务尤重。 

  说到语文教育,涉及教育思想、教材、教师诸方面问题。 

  语文教育思想的正确确定与推行,是教育行政领导,校长以及语文教师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适当的。工具性当然要肯定,但大量的作业,无穷的考试,使学生穷于应付,死记硬背,有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产生畏惧语文学习的心理,更不利智力的开发。人文性的提出,正是为了纠工具性之偏差。人文性的精髓,在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的人、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中小学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定型的基础知识,教师的任务只是正确传授。因此教师的思维,基本是再现性思维。教师对创造性思维不甚了解,是难于完成开发学生智力的任务的。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之弊,与此有关。 

  教材是全局性问题,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确实不易。古人的语文教材除了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主要是四书五经。废私塾兴学校后,语文课本改为白话文,我启蒙的课本第一课就是“小狗叫,小猫跳。小猫叫,小狗跑。”古人小时背诵四书五经,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终身受益,做官要考八股,治学讲注疏、训诂,小时的学与未来的用是有机统一的。白话课本打破了这千年的统一。白话文课文是单纯的字词句训练,达不到古人的目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难于解决的难题。 

  教材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文学与语文的关系。在解放初,文学因政治的原因,地位显赫,那是不正常的。文学的现在衰落是必然的。语言与文学分编教材与此背景不无关系。冯先生现在的理想还是分家,她说:“文学与语言混在一起讲,容易两败俱伤。”语文如偏重文学,“俱伤”的岂不更多了吗?爱好语文的人,大多始于对文学课文的偏爱。文学的形象性也容易被青少年接受。一定的文学修养也是各种人才的需要。但在“科教兴国”的今天,语文课必须考虑中青年的全面发展需要。冯先生也明白:“现在回到语言、文学分科已经不可能了”。 

  语文课本原名“国文”,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1947年建议改为“语文“的。他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育要并重。这是针对语文教育重“文”轻“语”的偏颇提出来的。语文的“文”不是文学,也不是文字,而是文章。文章的基本类型是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文、抒情文。学生了解与掌握这些文体,是必要的。当年的“文学”课本也包括说明文、说理文的,不过分量不多而已。爱好文学的人,大多始于对文学课文的偏爱。至于具体选哪些文章,如何编排,见仁见智了。 

  教师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执行者,教师的素质,包括语文知识水平、口才、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师德等方面。好的语文教师,要口齿清晰,知识扎实,讲授少而精,作业量与质适当,善于启发诱导,师生关系融洽。其理想效果是,学生学习语文有浓厚兴趣。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化教程(尹氏八段论)
课程形式:35个word文档打包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

本站手机版网址:http://wap.yinruiwen.net  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可立即获赠十个资源下载点数,点此了解详情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