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陈亮 人格是心理学家探讨较多的问题,关于人格的定义,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一个人在社会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我们认为,人格包含了个体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行为准则、毅力意志、智能气质和协调相融等诸多因素,是个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人的思维和行动,是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含。而人才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纪的世界大竞争中取胜与否的重要因素。面临21世纪人才新要求的挑战,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把素质教育摆到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地位,成为整个基础教育跨世纪的一项大政。因而,我们认为,中小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把人格培养,即提高人格素质放在应有的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德育为首。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新时期,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孕育着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儿童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可喜的是,目前许多小学都认识到并重视儿童人格的培养,把小学生人格培养纳入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轨道,有的学校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教改研究课题,有的小学明确提出“以人格培养为核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些小学把“做人、关爱、服务、交往”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制定的21世纪现代教育实验方案草案的培养目标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培养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格”。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站在现代社会的方位,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以开放的思维进行探究,深层理解人格及人格培养的内核,总结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汲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小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知觉的现实性和自我的客体化、具有毅力意志、经得起挫折考验、具有广延自我、协调相融的能力。总之,是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完善的人格”的跨世纪高素质新人。 (一)适当灌输。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观看《小学生行为规范》挂图、《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践体验。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倾向。 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艾里克森也认为6~11岁儿童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是“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愉快”,从而生成一种“勤奋感”。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儿童带入一种氛围。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儿童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为了培养儿童的意志力,我们还可以在实践中有意识、有量度的给儿童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面临挑战,甚至受到一些挫折,以便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并非一 蹴而就,需要奋斗和努力,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外出郊游,可以要求学生远足、组织他们野炊,在登山比赛中要求儿童不拾级而上,而从小路往上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成功地掌握一些简单军事技能的同时,由于严格的训练,也锻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转换角色。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归根结蒂,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人”,人格的形成本来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前提介入,让儿童成为模拟的社会角色,对其人格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担当自己向往的角色,如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画家、记者、解放军战士等,顺应儿童渴求的情感趋动,让学生进入角色,畅谈怎样当好所向往的角色。 使之产生一种特定的角色意识,以社会角色来同化儿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儿童的人格水平。再如让学生走上社会,到马路上做小小交通警、小小环保员、到商场当小小售货员、到地方向残疾人伸出友爱的手……直接充当社会角色。进一步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情心、交往合作能力等。 (四)“强化”刺激。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行为矫正。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也能对已经出现在一些儿童身上的不良人格表现加以矫正。例如对于某些儿童的攻击(挑衅)性行为,可以采用不理睬、不关注等消极强化,使他们得不到愉快的结果(如成人的赞赏),从而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退、避免,也可以采取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使其改正自己的行为。行为矫正,也可从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来施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渐次提高的“层梯”,一旦各层次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其人格发展就到达了一个最完善的境界,否则就会产生某些人格缺陷。例如有一位小学学生,由于父母不和离异,使他缺少安全感、关心、尊重,导致其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烈,性格孤僻、待人充满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密计划后,同学和教师主动关心、接近他,逐步取得他的信任。和他亲密交往,最后终于他投入温暖的集体之中,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实际上,从人格特质上来说,通过帮助,这位学生初步具有知觉的现实性和自我意识的客观化,具备了一些协调相融,交往合作的能力。当然,行为矫正技术还有逐步养成、逐减敏感等策略,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运用。 此外,人格培养还可利用模仿原理,以教师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也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经过培养的行为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等等。 小学生人格培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支持关心。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