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朗读训练策略初探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李湘红 一、状况分析 目前,朗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能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定量的朗读,增加朗读的成分。虽然学生读的次数、读的量并不少,但这些读不是把朗读作为基本能力训练,而是作为一个环节需要来安排,为读而读,忽视了对朗读的具体指导和要求,片面追求朗读数量,而不讲质量,以学生朗读的时间虽然增加了,朗读效果却并不理想。请看一组调查数据:笔者调查了四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情况(全班50人,读同一篇文章)不丢字、多字、不读错字的有36人,占72%,不读破词句、不唱读、顿读、不重复、结巴的有15人,占30%;语言流畅,有感情,注意语气、语速、停顿和重音的有3人,占6%。从以上调查看,读破词句,重复、结巴现象普遍存在;读不出语气,语调平平,表达不出感情者比比皆是。 这样怎么能够发挥朗读对理解语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感情的作用呢? 二、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状况,结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们寻找了一些方法,采取了一些对策。 1、明确朗读要求 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样读。比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丢字,多字,读通句子,读后就应该根据读前提出要求进行检查,组织学生评定,帮助纠正字音和理顺句子;然后换人再读、再评,力求读得符合要求。 我们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老师要能把这一目的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如: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一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读出狼和老山羊的不同语气,学生就必须按要求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老山羊和狼的特点后,用不同语气进行朗读,可以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如果读的不符合要求,老师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强训练,如讲解示范,重点领读,播放录音,个别指导等力求达到要求。 总之,只要让学生朗读,就要有具体要求,并要有评定,使学生读书时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向着具体要求努力。 2、重视朗读形式 朗读是表达情意的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得有个过程,读到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因此,阅读教学要强调学生多读书。多读并不是机械的、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念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老是用一种形式朗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重要的是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1)齐读;(2)范读;(3)指名读;(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境读;(11)欣赏读。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初读时一般选用范读、自由读等;细读时一般选用分角色读、指名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选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教师必须对所教课文进行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作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以第五册教材为例,谈谈根据课文类型有选择地选用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第五册中共30篇课文,16篇要求感情朗读,3篇要求分角色朗读,11篇要求朗读。 《晨读》、《富绕的西沙群岛》、《爬天都峰》、《一定要争气》、《大海的歌》、《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的最后一部分的文字表达的感情很强烈,可采用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学生通过学习,已理解了课文内容,心里也有了强烈的感受。这时再让学生齐读,激发起学生的情趣,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课堂气氛也达到高潮。 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力仍很强,范读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在导读新课时可用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和形式,如《师生情》、《亲人》、《曼谷的小象》等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适宜在揭题后便由教师范读;在课文重点之处,学生疑难之处,也可用范读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心,解决疑难。如《一定要争气》一课,写童弟周的想法中前后两次出现“一定要争气”这一句子,其思想内容是否有变化呢?教师适宜采用范读。读童弟周两次想法的句子时,对其中关键词“我”、“别人”、“外国人”采用重读,用语调、语气提示学生注意童弟周两次想到“争气”,前后目的不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童弟周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为国争气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可采用分合读。《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结构都是“总一分一总”。《美丽的小兴安岭分述部分是具体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特点,可按“总一分一总”形式朗读。先齐读第一段,再由四组学生分别朗读春、夏、秋、冬四个自然段,最后再齐读第三 段,使学生具体感受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特点。 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等形式的朗读,是为了使学生能进入文章的情境,获得强烈的真实感,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如:配乐读,配画或投影读等创设情境,并分别安排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进行表演性朗读。本册中的《院子里的悄悄话》、《“你们想错了”》、《会摇尾巴的狼》等可采用此形式,对于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对课文情境体验都有很好的效果。 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常常保持新鲜感,激起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 3、指导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但仅凭这些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来。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只是讲形式热闹,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以《周总理的睡衣》一课为例来谈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1)把握语速。一篇文章朗读时的基调,速度的快慢是课文内容和体裁而定。叙述性作品或段落要用中常速读,描写迅速动作或异常悲愤的句段应加快速度。快速,要快而不乱,吐字清晰,慢速要慢而不拖,不松懈沉闷。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感情变化而调节的。要用不同语调、语气读出来,如快乐、热烈、赞叹、悲哀、同情等语调。《周总理的睡衣》是叙述性文章,情意真切。字里行间都深深地蕴含着对周总理和邓妈妈的敬佩、爱戴之情。根据文章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就应带着赞叹语调、语气读,定下基调,让学生用中常速度进行朗读,要平如说话,娓娓道来。 (2)处理好停顿。朗读时,语句应该停顿的地方要作适当停顿,这不仅是人们生理上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停顿分为两种:一种是语法上的停顿,学生只要根据文章中的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等作长或短的停顿即可。 另一种是逻辑上的停顿。在朗读课文时,遇到较长的句子,为了使人更清楚明白语意,虽然无标点,也需要略微换气作极短的停顿。这是学生朗读时的难点,这里需要引导学生先理解句意,弄清句子中各成分的关系,哪些是主要写人或事的,哪些是修饰部分。如:“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用“∥”表停顿,同下文)指导学生理解这句主要讲什么、----主要讲睡衣上有补叮接着引导学生想想:哪几个词是修饰词,有什么作用?----“已经”、“有”、“好几个”都是修饰“补侗的,再引导学生注意词儿连续。经过一番停顿的处理,可以较好地控制语速,更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 (3)注意重音。除了注意语速、停顿,还必须注意重音。语句的重音,是为了突出句子某一个意思而把某个词重读。重音,不是说要用尖锐的音去读,而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引导学生想想,这句话是写谁的?写她干什么?----写护士看着睡衣很激动。从哪些词可看出护士看睡衣时的样子?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思考,领悟到“捧着、望着、又匀又细、湿润”凝聚着年轻护士对周总理和邓妈妈由衷的敬佩之情,因而在朗读时就应重读。郎读是有轻有重,才能使语义鲜明,把感情起伏,气氛变化表达出来。 指导中年级学生具体琢磨作者表达语言文字时的语气变化,语调的高低轻重,语速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语感的虚实浓淡,以及间歇长短等,使他们获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教师“由扶到放”,引导他们去实践,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切实提高朗读质量。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