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您现在的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师备课中心
] →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共『20』篇备课资料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搜索本课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
点此察看手机版页面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2021-02-26] [阅读次数:1724]
人物百态: 梅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荀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人,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范进,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 张乡绅,南海人,举人,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 严大位,字...
『
阅读全文
』...
《儒林外史》内容精要复习
[2018-12-30] [阅读次数:2115]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
阅读全文
』...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之官职和科举
[2018-06-02] [阅读次数:1718]
(一)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
『
阅读全文
』...
谈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明清科举制(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2016-12-24] [阅读次数:548]
在中国古代 ,历代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人才选拔制度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三个阶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就是魏晋时期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 三国曹魏时期,曹操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曹操对于人才是求贤若渴。但...
『
阅读全文
』...
利玛窦曾盛赞中国科举制:全国均由知识阶层治理
[2013-08-12] [阅读次数:282]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 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
『
阅读全文
』...
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取消了科举制度(范进中举备课资料)
[2011-10-30] [阅读次数:1142]
廖保平 (小标题)废止科举无异于废封建开阡陌 如往常一样平静,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清廷发出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突然寿终正寝。 对于废止科举,其实也没有如此“突然”,而�...
『
阅读全文
』...
孝廉、科举及其他 ——兼与邹寿元老师商榷 广东兴宁市第二中学赖坤元 (粤教版)
[2011-06-28] [阅读次数:1120]
广东兴宁市第二中学 赖坤元 近日偶翻《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看到2009年第3期刊载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邹寿元老师《文言文翻译备考案例》一文(以下简称邹文),文中认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其中的‘永元’‘孝廉’分别是年号和科举名”。对此说法,笔者有不同的意�...
『
阅读全文
』...
《史记》选读(5)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司马相如列传第|儒林列传|秦本纪|吕太后本纪|封禅书|宋微子世家|陈涉世家|齐悼惠王世家 译文(人教版选修)
[2011-04-09] [阅读次数:1182]
(夏侯)婴 自 上 初 起 沛 , 常 为 太 仆 , 竟 高 祖 崩 . 以 太 仆 事 孝 惠 . 孝 惠 帝 及 高 后 德 婴 之 脱 孝 惠 、鲁...
『
阅读全文
』...
看林斤澜细说“当代儒林外史”
[2009-02-15] [阅读次数:625]
柳萌 光明日报 一坛坛陈酒,勾出这老头儿段段往事,尽说些正邪清浊 闹哄哄文坛,上演那众角儿出出好戏,岂只是生旦净末 最近有本新书 《林斤澜说》,读后让我想到林斤澜先生,他可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儿。 20年前刚认识那会儿,他骑着自行车,还经常满街跑哪,当时...
『
阅读全文
』...
《儒林外史》人物之三十二:匡超人
[2008-09-23] [阅读次数:12633]
初读《儒林外史》,觉得最令人讨厌的人物便是匡超人,那时自己还年轻,多少难免有些洁癖,厌恶的感觉也更多地是一种直感。然而这些年反复地读下来,还是觉得这个人物的基本品质是无论如何难以容忍的:凡人存身于俗世,时势所迫,做违心的事或许难免,然而不能为了一己之利无耻到无度。尤其当这人本来不是无善恶之念之人...
『
阅读全文
』...
《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析
[2008-09-04] [阅读次数:3927]
[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讽刺小说之一。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初步的探析。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性。《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
『
阅读全文
』...
《吴敬梓和曹雪芹》(网友来稿)
[2005-12-20] [阅读次数:1572]
山东省莱芜市鹿野中学 贾春燕 吴敬梓和曹雪芹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都生活在清朝前期。近读两人传记,发现他们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吴敬梓是“科举世家”之后。曾祖和祖父辈中出了六位进士。曹家则是“百年望族”,其远祖因为“从龙”作战有功而受到重用。后来,曾祖母被选为康熙的乳母,祖父...
『
阅读全文
』...
科举与八股文
[2005-01-26] [阅读次数:1301]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在选用官吏方面,以科举取士代替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设进士、明经二科,由州、郡通过考试举荐一...
『
阅读全文
』...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
[2005-01-26] [阅读次数:1585]
作者:张钊 简介:主要以《新唐书》“选举”和“职官”两志为基础,介绍唐朝的科举和官员的品位、选用、考绩和升迁制度。结尾简略涉及几十年来官僚制度的失误,提出:“中国政治的前途不在于意识形态的讨论,而在于官僚制度的健全”。三年前我写过有关唐代科举制度的文章,在这个基础上,加进了官员的阶品,...
『
阅读全文
』...
五代科举概述
[2005-01-26] [阅读次数:533]
周腊生 摘要 五代科举机械地模仿唐代,年年开考,每次录取的人都很少;几十年的考试过程中,既无特别轰动的丑闻与血淋淋的科场案,亦无所谓“盛事”;连所点状元一般在待遇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制度上只有两点小的改革尝试值得注意。 关键词 五代科举 一如...
『
阅读全文
』...
《儒林外史》伟大也要人懂
[2004-08-25] [阅读次数:1047]
宁宗一 我没有作过细的调查,我只是从身边的青年朋友中了解到,现今读文学专业的学生认真读《儒林外史》的人并不多,硕士论文以它为主题的更少。那么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它的人可能就更少了。当然,这原因多多,不能作简单的判断。不过有一条我是坚信的,那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伟大也要人懂”。我并不...
『
阅读全文
』...
杂谈《儒林外史》
[2004-08-25] [阅读次数:813]
作者: 余日boy 《儒林外史》是清朝的吴敬梓先生的大作。吴先生也是儒林中人,因为考取功名不成才改行写写前朝读书人的事情,搞这种文艺创作对他来说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其实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人还是特别受到重视的,特别是读“儒”的读书人都是国家公务员的预备人员。只要家里有读书人就可以�...
『
阅读全文
』...
看吴敬梓笔下人物
[2004-08-25] [阅读次数:604]
千龙新闻网 柏冬友 第三回中的对话,就颇耐人寻味。范进中举后,本来视同陌路的邻里张乡绅一反常态,前来嘘寒问暖,并馈赠纹银50两。张走后,范将老丈人胡屠户叫进屋来,包了两锭银子,递与他说:“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5000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陈评道:“‘岳父’变的。”可见,范进本是称胡屠...
『
阅读全文
』...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003-10-25] [阅读次数:1195]
余杰 吴敬梓一生...
『
阅读全文
』...
吴敬梓
[2000-10-08] [阅读次数:922]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敬梓
相关的文章
』
『
点此搜索与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相关的课件
』
『
点此搜索与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