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师备课中心
] →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共『39』篇备课资料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搜索本课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
点此察看手机版页面
』
孔子儒家“仁、礼乐、礼仪制度”内涵详解
[2023-07-06] [阅读次数:99]
仁、礼、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乐的关系: 礼是指一套社会规范和礼仪,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社会秩序。儒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
『
阅读全文
』...
儒家“中庸之道”辨义
[2017-03-10] [阅读次数:590]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 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
『
阅读全文
』...
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与生命态度
[2016-10-30] [阅读次数:833]
傅佩荣 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第一,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
『
阅读全文
』...
故宫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关系 讲座文字稿(王贵祥)
[2012-12-10] [阅读次数:632]
王贵祥:今天谈的问题是北京明清故宫与中国礼乐文化,我想先声明一点,我并不是研究故宫方面的专家,与故宫的研究本身就是非常大的一个题目。 但是我想几天我们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好的口号,就是为创建新时代的常识体系,我想作为古代建筑了解的一个常识,我还是知道一些吧。跟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
『
阅读全文
』...
《论语》八佾篇注解(礼乐制度)
[2012-12-09] [阅读次数:905]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观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尝一脔肉而知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先生何等人物,何等眼光,敏锐的看到问题的实质,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年月,谁都敢挑战原则,八佾以突破了底线,量变马上发生质变,乱则生矣。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
『
阅读全文
』...
《论语·八佾》之礼乐制度解说
[2012-12-09] [阅读次数:1079]
《论语》八佾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1 孔子谓�...
『
阅读全文
』...
仁义礼智信忠恕孝——儒家思想核心介绍
[2012-11-30] [阅读次数:2599]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
『
阅读全文
』...
礼乐制度简介:乐与礼的关系(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2012-11-27] [阅读次数:1043]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
『
阅读全文
』...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周公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2012-11-27] [阅读次数:865]
周公,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
『
阅读全文
』...
《以和为贵》 (学生作文范文)
[2011-05-09] [阅读次数:3550]
2008年 高二(1)班 潘雨松 山盘水绕,是一种和气,于是有了大自然;草长莺飞,花开花落,是一种和气,于是有了自然的轮回;携手以行,是一种和气,于是自然界有了我们人类。 和气是一种心态。苏子是心平气和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又发出了“惟江上之...
『
阅读全文
』...
儒家思想简介(人教版七年级选修备课资料)
[2010-04-15] [阅读次数:1033]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佛道有一特点,即它的“入世”精神。基于此“入世”精神而抱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也许可以说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
『
阅读全文
』...
孔子、孟子:儒家之道,道则高矣,美矣(原文及译文赏析)
[2010-04-01] [阅读次数:2439]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禅解】此叹境也,即叹观也。盖天地万物,何一而非“逝者”?但愚人于此,计断计常。今既谓之“逝者”,则便非常;又复如斯...
『
阅读全文
』...
孔子、孟子:儒家之道,吾道一以贯之
[2010-04-01] [阅读次数:1750]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
『
阅读全文
』...
孔子、孟子:儒家之道,士志于道
[2010-04-01] [阅读次数:2502]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
『
阅读全文
』...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2009-12-23] [阅读次数:5966]
创学派,开风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首开私人讲学学风,引导社会重 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一代大师。儒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古老的一家,班因 《汉书•艺文志》描述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
阅读全文
』...
儒家"爱有差等"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2009-12-14] [阅读次数:6832]
墨家主张兼爱 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说明了这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耕柱》) ...
『
阅读全文
』...
儒家是中国最早的政党
[2009-12-13] [阅读次数:800]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全面变革的时代。百家诸子都兴起于此时。 《汉书.艺文志》将先秦诸子划分为十家,认为每一家都是出于某一种“王官”(政治分工中的官属专业)。 但是作为历史学家的班固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先秦诸子之分并不仅是不同的学术思想之分。这种...
『
阅读全文
』...
孔子“礼乐治国”思想探析——兼论“以文解文”阅读法(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2009-11-20] [阅读次数:2206]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重点,是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志向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具有多种指向;但从孔子的问话“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知道你的才能,你打算做什么事)”�...
『
阅读全文
』...
奥运会开幕式:《礼乐》表演
[2008-08-15] [阅读次数:624]
新华社北京8月8日奥运专电(记者马扬)灯光渐渐聚集,两名演员柔声吟唱,古老的昆曲萦绕在人们的耳畔。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已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面上,中国最有名的五幅长卷《游春图》、《清明上河图》、《大驾卤簿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乾隆八旬万寿图卷》一一呈现,它们分别...
『
阅读全文
』...
礼乐成人
[2008-08-15] [阅读次数:583]
◇ 孔子学派又称为“礼乐学派”。 ◇ 华夏民族又称为“礼义之邦”。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将“礼”发展成社会生活中一整套人与人的等级关系和道德规范。“礼”包括了政法制度、法律准则和道德规范。 ◎ 齐景公问孔子治国良策,孔子说“君�...
『
阅读全文
』...
关于《礼乐》的记载
[2008-08-15] [阅读次数:510]
文明/礼乐 【辞辇】参见文明部·礼乐“辞辇”。唐卢纶《天长久词》:“辞辇复当熊,倾心奉六宫。”【辞辇】《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捷仔传》:“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班)捷仔同辇载,使仔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0称颂后妃有德守�...
『
阅读全文
』...
礼乐制度
[2008-08-15] [阅读次数:822]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
『
阅读全文
』...
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网友来稿)
[2007-04-09] [阅读次数:4170]
俞俊 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是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他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扩充恻隐之心。今天,德育无论怎么改革,都离不开情与爱,德育“掘池”不能忘记“蓄�...
『
阅读全文
』...
千名中外师生头戴小红帽在长城脚下诵读儒家经典(教师中心稿)
[2005-07-31] [阅读次数:955]
千名中外师生头戴小红帽,今天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放声诵读儒家经典篇章,感动天公作美,原本阴沉的天空,突然晴朗起来。激情满怀的诵经声响彻整个山谷。被中国专家称之为“千年壮举”的“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一举成功。 诵经者,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
『
阅读全文
』...
“和为贵”(教师中心稿)
[2005-03-01] [阅读次数:581]
作文训练 请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 [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题(第一次)] [写作提示] 写作本文,应明确“和”的基本含义,以便立意构思。 一、 “和”的语义分析 “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尚书》出现“和...
『
阅读全文
』...
儒家系统的人格自尊
[2004-08-26] [阅读次数:871]
就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而言,首先认识一个一个的具体的事物,之后从诸多具体事物之中再抽象出共同的东西,从而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有所认识,从而造出类的概念。对自然界的认识如此,对人类的认识也如此。 在中国,对人的类别认识,是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开始的。他从追溯人的祖先开始,一直追溯到了人类�...
『
阅读全文
』...
王珪、魏徵:儒家诗教观的履践
[2004-08-26] [阅读次数:966]
聂永华 王珪、魏徵都是北方人[1],皆经历隋末的大动乱而进入贞观宫廷,他们不同于“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而是象房玄龄、来济之辈一样“以材术显”[2],渐为太宗所器重,成为心膂。在唐初并存的关陇、江左、山东三大地域文化体系中,显然属于以经世致用、致身通显为特色...
『
阅读全文
』...
贾谊——英年早逝的西汉初期儒家
[2004-08-26] [阅读次数:1398]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书》、通诸子百家言、善属文而闻名于郡中,为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所器重。后在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其才华出从,很快超迁为太中大夫。 不久贾谊上...
『
阅读全文
』...
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2004-08-22] [阅读次数:2926]
人们常说:“历史不会重演。”人们又说,“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真理或者在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中国人看来,从近代到现代直到今天的世界政治历史,很像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481年)得名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载入称为...
『
阅读全文
』...
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与“怨君”情结 ——辛弃疾对儒家“忠君”思想的矛盾判断 作者:杨锦辉(教师中心稿)
[2003-10-28] [阅读次数:1943]
内容摘要:作为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之一的“忠君”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坚定的信仰,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现实生活当中,对“君王”的思想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一方面又因君王不采纳自己的建议而对君王的软弱充满了失望。辛弃疾以他的词作品,反映出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同时...
『
阅读全文
』...
山大诵读班:儒家原典的义教课堂
[2003-08-27] [阅读次数:917]
中国教育报 2003-08-26 本报记者 陶继新 每逢周五,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阵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就在山东大学校园的夜空回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
『
阅读全文
』...
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论坛精华帖)
[2003-02-10] [阅读次数:1886]
论坛精华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168 伊恬 作者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 摘 要: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中国不�...
『
阅读全文
』...
对儒家“伦理”概念的反省与考察
[2001-07-08] [阅读次数:1054]
林安梧 ...
『
阅读全文
』...
儒家的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 杜维明千年学府报告会
[2001-07-04] [阅读次数:1938]
杜维明()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岳麓书院杜维明千年学府报告会的直播 现场。 千年弹指一挥间,书魂学魄一脉成,岳麓山下的书香已经在历史 的脉搏中飘溢了一千多年,沧海桑田,带走了一代代学人的身影,却 带不走硕学鸿儒们传道、授业、解...
『
阅读全文
』...
史实与学说之间:儒家政治哲学之起点 兼论墨道法的“上古之世”之说
[2001-06-17] [阅读次数:1294]
赵敦华(儒学新教化) 无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有把事物的起源视为本质的思维习惯。 西方的政治哲学由社会起源推溯社会制度的本质,从古代的约定论和 自然论,到中世纪的君权神授和近代以降的社会契约论,无不如此。 西方人在谈及社会原初状态时,依据的多是理论假说,�...
『
阅读全文
』...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2001-06-17] [阅读次数:1738]
何怀宏(儒学新教化) 内容提要: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做进一步的 区别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 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资源,指出在“行为规范”方面, 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
『
阅读全文
』...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2001-04-17] [阅读次数:1260]
儒学新教化 高力克 一 儒学中的宗法伦理与德性价值 儒学的现代困境虽由晚清西方文明的冲击所引发,但亦源於其价 值系统的内在矛盾。先秦儒学承续殷周礼乐文化而维新,其宗法伦理 化的“人文的转向”迥异於轴...
『
阅读全文
』...
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
[2001-04-17] [阅读次数:1358]
儒学新教化 印顺 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分着重于当前事实,所以宗教的情绪,一向 不够热烈,特别是在理学支配下的时代。 中国固有的民族宗教,如古典的“书”,“诗”,“礼”,“易”, “春秋” (诸子一�...
『
阅读全文
』...
儒家道统与基督宗教的自然律
[2001-04-17] [阅读次数:1332]
儒学新教化 赵敦华 一 公元九世纪的韩愈受佛教“法嗣”观念的启发,提出了儒家的 “道统”。“道统”之说一出,儒风为之大开,直至宋明时期达到儒 学的颠峰。但近代以降,“道统”说渐受冷落。很多人以为这是�...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和为贵
相关的文章
』
『
点此搜索与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相关的课件
』
『
点此搜索与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