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节选)
您现在的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师备课中心
] →
呼兰河传(节选)
共『36』篇备课资料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搜索本课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
点此察看手机版页面
』
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与《呼兰河传》的感人故事(作品赏析)
[2023-07-03] [阅读次数:51]
胡不归 在黑龙江省内,松花江上有一条支流,名叫呼兰河,古称“忽拉温江”,大多数人知晓这条河,源自民国作家萧红所著小说《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背景即该河河口流经的呼兰县。 《呼兰河传》最初于1940年载于香港的《星岛时报》,是萧红半自传式的作品。小说以她的童年为线索,串联起发生在她...
『
阅读全文
』...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知识点总结
[2021-03-01] [阅读次数:1480]
课文预习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资料链接 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在中国,短诗的概...
『
阅读全文
』...
失眠之夜 萧红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05-29] [阅读次数:5845]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
『
阅读全文
』...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
[2018-12-11] [阅读次数:12446]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歌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通过写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祭奠亡友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悼念,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本诗作者戴望舒(1905~1950),�...
『
阅读全文
』...
短诗五首:沈尹默《月夜》、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卞之琳《断章》、芦荻《风雨吟》、聂鲁达《统一》作品解读
[2018-12-08] [阅读次数:8090]
月夜/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断章/卞之...
『
阅读全文
』...
永不落空的温柔——《呼兰河传》导读(教师随笔)
[2018-11-16] [阅读次数:476]
叶晓燕 “永不落空的温柔”,这个词是梅·萨藤独居日记《过去的痛》中见到的,初见惊心,似乎一下子就抵达了内心深处,抛开作者表达的本意是否就是如我即刻间所体悟的那样,这个词让我忽然明白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晦明闪烁的难以表达的情绪,原来就是源于这份对人世期待的厚意——“永不落空的温柔”,它如一把钥匙...
『
阅读全文
』...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7-03-26] [阅读次数:464]
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 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漂泊了那么久,她�...
『
阅读全文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全文阅读
[2017-01-30] [阅读次数:1510]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
『
阅读全文
』...
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读《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2017-01-12] [阅读次数:593]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想要求学的萧红,不顾父亲安排的婚约,悄然来到北平。娜拉式的出走使得她断绝同家族的关系,从此走上了漂泊的人生旅程与文学道路。萧红先后与与萧军、端木蕻良两位东北作家相识并缔结婚约。1935年,鲁迅的推崇使其作品《生死�...
『
阅读全文
』...
叶君笔下的萧红——大胆的第一人称叙事(长篇传记小说《我本一无所恋》后记) (教师随笔)
[2016-11-23] [阅读次数:608]
引子 火烧云刚刚落下,一城人都聚在河沿。 和尚们开始敲鼓、念经,四周安静下来。众人一齐注视着河面,鼓声一停,数百盏河灯相互拥挤着漂过来。 祖父一手托着一盏南瓜灯,一手牵着我,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将河灯点亮,轻轻放在水面上,然后拾起一支苇杆将它推向河心。他目送着那盏灯缓缓远去,...
『
阅读全文
』...
萧红:一生三个丈夫,却比烟花般的张爱玲更寂寞 (教师随笔)
[2016-10-13] [阅读次数:556]
文/慕容素衣 在我小的时候,流行背课文。 背过的众多课文中,《火烧云》是印象很深的一篇,我现在还记得,课文里的火烧云在天上变幻出各种缤纷的颜色,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甚至把老爷爷的胡子和栏里的小猪都染成了金色。 记忆中的童年天空,总是被这样瑰丽的火烧云染红,好像天边都着火了。�...
『
阅读全文
』...
萧红曾和萧军比赛写作速度,10天写57页稿纸
[2014-07-20] [阅读次数:436]
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与萧军的爱情苦旅更是曲折传奇。近日,由许鞍华执导,汤唯、冯绍峰、朱亚文等主演的以民国女作家为主题的电影《黄金时代》在北京举办了首次发布会,并宣布影片定档10月1日。这部超过三十位明星联袂出演的电影《黄金时代》不断传出话题,关于萧红萧军的故事再次引发人们兴趣。 ...
『
阅读全文
』...
萧红生命中最后的男人
[2013-05-17] [阅读次数:1016]
萧红生命中最后的男人骆宾基 骆宾基于1981年春题赠潘耀明(彦火)的书法,写的是“鸟”这个字的演变过程。骆宾基是研究金文的专家。 萧红生命中的最后的一个男人是骆宾基,他较萧军和端木蕻良年轻。 时年二十五岁的骆宾基于1941年秋从内地到香港,大约十月间,去九龙乐道探望萧红,...
『
阅读全文
』...
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曾差点被卖到妓院
[2013-03-24] [阅读次数:684]
“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近日上映的电影《萧红》,被指“只见八卦不见萧红”,八卦情事远远盖过萧红的文学成就。事实上,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不可复制的天才女作家。 与在影视中为大家熟悉的张爱玲相比,萧红的寿命只...
『
阅读全文
』...
萧红,爱情路上一错再错(呼兰河传)
[2012-05-12] [阅读次数:132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国女作家萧红可算是智商极高而情商极低的“第一苦命女子”。她不是美女,也不是文艺战士;她只想做自己,却又永远做不好自己。她的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动荡不安中挣扎,文学创作虽然部分成全了她,却没有彻底改变她的悲惨命运。无论是她所挚爱的祖父,她所依赖的爱人——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
『
阅读全文
』...
《忆萧红》(许广平) (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2011-03-11] [阅读次数:1014]
我们在上海定居之后,最初安稳地度过了一些时,后来被环境所迫,不得不度着隐晦的生活,朋友来的已经不多,女的更是少有。我虽然有不少本家之流住在近旁,也断绝了往来。可以说,除了理家,除了和鲁迅先生对谈,此外我自己是非常孤寂的。不时在鲁迅先生出外赴什么约会的时候,冷清清的独自镇守在家...
『
阅读全文
』...
《呼兰河传》备课参考2(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
[2011-03-01] [阅读次数:1018]
四、深层意蕴 1.女性的空间 萧红的一生在漂泊动荡中度过,生活的压迫、传统习俗的束缚以及女性所独有的人生的苦痛始终伴随着她。她曾经感慨:“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
『
阅读全文
』...
《呼兰河传》备课参考1(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
[2011-03-01] [阅读次数:1050]
一、萧红与《呼兰河传》 萧红,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鲁迅为书作序,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
阅读全文
』...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
[2009-02-19] [阅读次数:5342]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
『
阅读全文
』...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
[2009-02-19] [阅读次数:3040]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 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呼兰河传》中的故乡,尽管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就像后花园...
『
阅读全文
』...
萧红《呼兰河传》创作心态分析
[2009-02-19] [阅读次数:3173]
顾晓红 中国家族式的社会结构,使中国人形成了深厚的乡土观念,乡土性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性。“落叶归根”即道出了游子心归故园的一种渴望。小说家师陀在四十年代曾说:“中国的一切城市,不管因它本身所处的地位关系,方在繁盛或业已衰亡,你总能将它们归入两类:一种是它居民的老家;另外一种——一个大...
『
阅读全文
』...
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赏析
[2009-02-15] [阅读次数:1934]
萧 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
『
阅读全文
』...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
[2008-09-23] [阅读次数:2541]
芹圃画石 骆宾基说:《呼兰河传》文笔优美,情感的顿挫抑扬犹如小提琴名手演奏的小夜曲。 茅盾也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样的说法 也许并不是错的,但在我看来,就和把沈从文说成是一个“纯粹的田园诗人”一样,将萧红,将�...
『
阅读全文
』...
一幅独特而多彩的风土画——谈《呼兰河传》第五章中的民俗画
[2008-09-23] [阅读次数:4070]
殷志敏 【摘要】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五章中,“团圆媳妇”、“跳大神”、愚昧的民众们以及古老的生死观都是造成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因素,文章在叙述这一悲剧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多彩的民俗风土画。BR 【关键词】呼兰河传;民俗风土画;团圆媳妇/P DIV 萧红的《呼...
『
阅读全文
』...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2008-09-23] [阅读次数:76793]
李颖超 《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
『
阅读全文
』...
萧红与《呼兰河传》(二)
[2008-09-23] [阅读次数:2871]
萧红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颇有影响的著名现代女作家,从1933年初步入文坛到1942年英年早逝在她短暂的9年文学生涯中,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享誉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呼兰河传》既是她临终前的辞世大作,又是关于萧红其人其作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作。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关于�...
『
阅读全文
』...
萧红小说的文体风格
[2008-09-23] [阅读次数:3946]
“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别林斯基【28】 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以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为己任。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经�...
『
阅读全文
』...
诗意营造的悲凉之美——解读《呼兰河传》的诗化风格
[2008-09-23] [阅读次数:1710]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她病逝前一年即1940年12月写于香港的一部自传性回忆体长篇小说,是她后期的代表作。她以诗化的手法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东北古老小城中各种人物的光怪陆离的生活状貌,表达了对人性及人类生存的无可奈何的慨叹,潜藏着她那难以言说的对人生、对历史的苍凉感。在情感的流动中她...
『
阅读全文
』...
呼兰河畔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萧红专题)
[2008-09-23] [阅读次数:3323]
以下由 张睿靓 马萱怡 整理。 萧红年表 丁言昭 一九—一年 一岁(虚岁) 六月一日(旧历五月五日)生于东北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姓张,取名乃莹。 一九二O年 十岁 母亲去世。封建顽固的父亲对她很刻薄,只有年老的祖父才疼爱她。 一九二九年 十九岁 进哈尔滨市立第�...
『
阅读全文
』...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2005-01-28] [阅读次数:7208]
·徐晓红· 内容提要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
『
阅读全文
』...
萧红创作中的时代视点与女性视点的一种分析(下)
[2005-01-28] [阅读次数:841]
我们认为,在《生死场》中,与其说萧红在赞颂爱国和反帝,毋宁说萧红在冷静地揭示农民几乎是出自生存本能的抗争的本质,这其中隐含着她对中国乡土的历史性惰性、生产方式的停滞以及生活形态的绝望的关注和思考。而30年代左翼文学对乡村的代表性观点是阶级斗争与革命,是先进农民的抗争,是落后农民的觉醒。这个观点不足...
『
阅读全文
』...
读萧红散文
[2005-01-28] [阅读次数:2603]
到2005年,萧红的《生死场》出版就整整七十年了。“中国新世纪读书网”有萧红《生死场》电子版,电子版《生死场》前有序,序文没有署名,但能看出,那是鲁迅写的,就是收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那篇《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在序文中说:“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
『
阅读全文
』...
萧红《生死场》序言
[2005-01-28] [阅读次数:947]
鲁迅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著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
『
阅读全文
』...
试论萧红小说创作的独特性(网友来稿)
[2003-10-25] [阅读次数:2983]
苍南县马站高级中学 郑瑞伦 小说是块海绵般的园地,它是文学领域上最潮湿的地区,成千上万河川江溪流灌着,其中一条清澈明秀的呼兰河水在涓涓流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以《生死场》的发表,闯进了中国文坛,同时显示了这位作家不平凡的才华。1936年初...
『
阅读全文
』...
萧红与《呼兰河传》
[2003-08-23] [阅读次数:2823]
anthnoy 一、“混入了大地与季节的鼻息” “她偏着头,沉沉地想她的心事,回忆使她...
『
阅读全文
』...
萧红传
[2000-11-24] [阅读次数:3845]
肖凤 “没有风格的作家——等于没有命中的箭。” ...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萧红
相关的文章
』
『
点此搜索与
呼兰河传(节选)
相关的课件
』
『
点此搜索与
呼兰河传(节选)
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