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元曲三首
您现在的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师备课中心
] →
19、元曲三首
共『9』篇备课资料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搜索本课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
点此察看手机版页面
』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简介
[2016-10-09] [阅读次数:910]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
『
阅读全文
』...
元散曲中的幽默与元代文人的个性(元曲)
[2009-03-01] [阅读次数:2361]
刘应甲 诗、词、曲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几种不同形式,它们在抒情、合乐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相通之处。今天,当我们把诗、词、曲当作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这三种文学样式,是有着很多不同之处的。特别是后起的元散曲,无论是表现内容、表现技巧,还是美感特质,都与先出的诗、词存有明显的差异。...
『
阅读全文
』...
宋词元曲鉴赏(阅读)(冀教版八年级必修)
[2008-10-30] [阅读次数:1355]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
『
阅读全文
』...
元曲概述
[2004-08-25] [阅读次数:1455]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
『
阅读全文
』...
元曲的人文精神
[2004-08-25] [阅读次数:1617]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梁归智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应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第一次走出了北京。演讲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编导摄制人员,于10月22日23日两天,在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厅开设演讲的分现场,并录制了文学院三位教授的演讲。第一场演讲开场,傅�...
『
阅读全文
』...
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
[2004-08-25] [阅读次数:758]
1913年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问世,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学这门学科创立的标志,也是真正的元曲研究的开始。戏曲研究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研究的“显学”,元曲研究贡献尤多。在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一方面可以回首过往的辉煌,但更重要的一面则在思求未来的进步。笔者在陈述20世纪的元曲研究时,称得者少,述失者多。言�...
『
阅读全文
』...
元曲简介
[2004-08-25] [阅读次数:1883]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
阅读全文
』...
浅谈元曲入谜
[2004-08-25] [阅读次数:959]
张文元 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以元曲入谜不胜枚举,但大多出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中的曲文除了能作谜底外,也有不少顺手拈来成了谜面。例如:“将言词说上”猜成语“不在话下”。“一无成,百无成”猜字“白”。“户已扃”猜商业用语“上门推销”。这些谜余味隽永,令人不能�...
『
阅读全文
』...
张养浩元曲选(附:小令)
[2004-08-25] [阅读次数:1799]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退隐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中吕]普天乐 大明湖泛舟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 影摇动城...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元曲三首
相关的文章
』
『
点此搜索与
19、元曲三首
相关的课件
』
『
点此搜索与
19、元曲三首
相关的教学视频|课文朗读等音像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