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2017年10月13日B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2017年10月13日B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2017年10月13日B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9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说“似”①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
试题预览
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2017年10月13日B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1-9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说“似”
①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②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③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④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⑤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⑥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⑦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⑧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⑨“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⑩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文史知识》)
1. 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
C.“不似之似”指绘画作品又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与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与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C.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C.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三 笑 
于德北
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 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他吃掉了这些东西。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
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是桐花吧。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
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
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
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她提着桶往屋里去了。
屋子是一个茶室。
    他往怡园的深处去,七拐八拐地到尽头。他读那些楹联,觉得古代的人真麻烦,真有趣,真有闲心。他原路转回,直奔那茶室,听说,有当年的春茶可饮呢,他于茶道是一个外行,但能饮一盏江南的新茶,苏州的新茶,不是一种享受吗?
他看见那个女孩在茶室里。
茶室里已有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谈,看得出他们是常客。他们自己带着水杯,很随便地取用热水瓶中的水,那个女孩就站在柜台的边上,她脚上的布鞋踩着地上的青砖。
他放下行囊,坐在茶室的最里边。
她为他送上一杯新茶。
他突然想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
他看见室外的小亭。隐约见那亭上的字,就低声诵读:“主人友竹不俗,竹伴玉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女孩过来给他斟水,也低声说:“静坐观众妙,潭清适我情。”
说完她就笑了,提起暖瓶出了门,不知奔哪厢去了。
他举杯过额,那一杯清茶的香气正好漫入他的鼻翼。
他很神往此时的境界,他想起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叫《三笑》的电影,他想那个女孩对他已经两笑了,如若再有一笑,岂不成就一段姻缘?
    现在想想,那一年他刚刚戴了一副眼镜,留了一把过胸的大胡子,他衣着松阔,风尘仆仆,长衫圆履,还真有一副才子形呢。
可惜,他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他离开怡园时,还想,人生真是一件美好的事,虽然不能成就一段姻缘,可是一个南方女孩对一个北方男子的善意一笑,不也似胎记一般印在自己青春的腮边?(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无名无姓的“他”作为主人公,不仅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且使主人公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
B.主人公与苏州女孩在怡园水井边的对话,寥寥数语,却表现出女孩天真、单纯而且具有灵性的内在特点。
C.“他”期待女孩对自己“三笑”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想到自己已为人父,不免怅憾,这种怅憾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古朴,行文节奏和缓,给人以冲淡雅致之感,与小说所要营造的氛围非常协调。
5.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5分) 
6.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北方男子”?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北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面对破碎的山河,父亲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之余经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幼年的成思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的少年成思危从小饱读诗书。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进步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里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他曾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广州解放后,满怀报国理想的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1951年7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
    成思危到广州以后,进了叶剑英当校长的南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总工会,后又在民船业工作一年。船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深深震撼着成思危年轻的心。他深切感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是多么重要。结束在民船业的工作后,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1960 年,年仅 25 岁的成思危就担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持研究工作。当时,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硼和硼化物被西方国家列入对新中国的禁运名单。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成思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潜心于对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之中。他担任过专题组组长等职务,翻译了大量有关资料和论著。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硼砂产量已达数万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除了进行硼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思危还主持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指导了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文革”期间,由于有海外关系,成思危被免掉了研究室主任的职务,从事一般科研工作,还当了几个月的锅炉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不愿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期间,他继续攻读数学、化学、锅炉学等书籍,自学了法、德、日3门外语,还巩固和温习了英语和俄语。
    “文革”结束后,1981年,成思危做出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重大抉择,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管理学。这一年他46岁。一些好朋友劝他:资本主义的管理玩意学了也没用,不如趁着在化工界已有的名气去海外镀个金。成思危却认为,中国的科技固然落后,但管理更加落后,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科技人员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管理学。
    刚到美国时,连股票都没有见过的他,上美国的资本市场课时,常常听得满头雾水。美国学生用两个小时看完的资料,他得抱着字典花几天功夫。虽然困难重重,成思危还是坚持着。留学第一年他就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并赢得美国经济研究及教育基金会奖学金。他用一年三个学季再加上两个假期,念完了六个学季的课。凭着一股韧劲和勇气,成思危两年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八十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一个A+。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喜不自禁:“没想到你50岁的人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
1984年成思危学成归国后,做了大量的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向国人推介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1993年底,已近60岁的成思危准备退休去教书。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孙起孟动员无党无派的成思危加入民建。孙对陈说:“你在全国政协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最高层根本听不到,你想,一年中有多少政协委员在发言,领导不可能都看到都听到。但是,你如果作为一个党派发言,那就有机会把你的意见传达到最高层,你不是想报效祖国吗?这是最好的方式。”这一番话成功地打动了成思危,让他成为民建一员,后来又成为民建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就是后来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成思危为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奔走呼号,尽心竭力。如今,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已拥有 360 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超过1206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获得风投资本的国家。他本人也被媒体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对此,成思危表示过誉了,他只愿意说他是中国风险投资的积极推动者。
    在自己的众多头衔里,成思危说只有学者是永远的。不改学者本色的成思危更寄望科技工作者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多地从国家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选择研究课题,成思危说:“不说空话、套话,更不能说大话、假话,一定要讲真话、实话。”
(摘编自龙巧玲、丁丹《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
【相关链接】
①2011年,71岁的成思危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每天凌晨6时许起床,午夜方寝,节假日和晚间都在学习。“我从不懈怠,做了十年的副委员长,从未去北戴河度过一次假。”
②成思危对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吴小莉说:“我觉得我能扮演的角色,就是能够用我的知识,用我的思想,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他还援引了孟德斯鸠说过的那句话:“如果我的思想能够影响到很多人的话,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
③领导民建中央的 11 年中,成思危作出了许多决策。他说:“尽管这些决策还有一些不够完善之处,甚至可能影响到个别地方组织和某些同志的利益。但我敢向大家保证,这些决策都是出自公心,都是为了民建事业的大局而作出的。”
(以上均摘选自杨瑞春、张立《解读成思危政治人生:治学从政摸着良心过河》)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思危16岁时毅然抛弃家庭,从香港回到内地,这时的他就像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慧一样,热雪沸腾,为了理想义无反顾。
B.民船业的一年工作让成思危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使他在身心得到洗礼的同时,对祖国的发展命运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C.46岁时,在化工业颇有建树的成思危到美国学习管理学,其中有兴趣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出于对国家发展全局的考虑。
D.成思危临退休时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主席,他发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国家高层。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展现了成思危心怀天下、立志济世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B.成思危是我国化工工业的科研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为我国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文中不惜笔墨写吝于情感表达的成父对成思危管理学成绩的肯定,从侧面表现了成思危在美国学习时期的韧性和勇气。
D.治学与从政在成思危的身上并不冲突,但是他显然更看重自己的学者身份,因此始终不改自己的学者本色与学人风骨。
E.成思危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和转折,在时代洪流和个人理想抱负的共同作用下,他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标题中“皓首穷经情满腔”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
被诛/
B. 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
被诛/
C. 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
被诛/
D. 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
被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字,是古代对人的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18岁、女15岁)取字, 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迁”“转”是古代官职任免变迁的术语,另外还有“除”“拜”“征”“辟”等,“迁”“转”是关于职务的调动,“除”“拜”是关于职务的任命授官,“征”“辟”是招聘授官。 
C.“都督”,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D.“旋”,随即,很快,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 还有“顷之”“少顷”“顷刻”“俄而”“既而”“未几”“寻”等,都可译为“不久”或“一会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
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虏。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跟随拓跋焘讨伐冯
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杀掉了义宣。
    D.朱修之非常节约,对生活贫困的姐姐也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5分)
(2)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所思①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九江②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③。
注:①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②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皆为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③滟滪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滪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定常开” 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作者对崔漪非常熟悉。
B.“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
C.日落时分,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
D.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凉。
E.作者借崔漪虽遭贬谪仍然醉卧的形象,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
15.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后,用“                 ,               ”直抒自己的感受。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面貌的语句是“           ,并怡然自乐”。
第Ⅱ卷  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京剧被视为“角的艺术”,有好角儿才有好戏,有好戏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京剧艺术能否薪尽火传,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②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神奇,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能耐。
③为打好经济下行阻击战,我市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积极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挖空心思促进企业稳生产、增效益。
④随着蔡家沟矿难33条人命的戛然而止,交口县安监局局长武小莉两年敛财数百万的贪婪面目暴露在公众面前。
⑤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殚精竭虑,倾注心血,甚至“5+2”“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⑥教育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讲究方式方法,教育管理者对待一线教师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
A.②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受到了全国各高校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广东客都梅州高度重视旅游业,正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试图吸引更多游客来客家地区体验民俗生活,这些努力也许很快就会收到成效。
C.在此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高考教育专家坚持认为,在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如果不适当地增大习题量,学生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会影响考试成绩。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比尔•盖茨首次支持在中国建立公益教育机构,他表示:“通过发起成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
A.我们希望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
B.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 
C.我们希望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
D.我们希望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古人远比今人喜爱扇子,他们亲切地称扇子为“凉友”。对扇子“救人于酷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  下一个『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