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试题2017.10第Ⅰ卷(阅读题,共77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
试题预览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2017.10
第Ⅰ卷(阅读题,共77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不用说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④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⑤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B. 作者把“真正的教养”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在半道上”,即,这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C. 说“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教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追求生存的境界。
D. “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并不重要,它只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大量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B. 作者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假的慰藉”。
C. 在作者看来,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D. 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阐述事理,文学性很强,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富有感染力;既善于雄辩,也善于娓娓道来。
B. “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对杰作深入理解,一定会在思想、思维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启示。
C. 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仅仅肤浅地浏览,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并深入思考。
D. 时髦读物往往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迎合读者,阅读时髦读物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所以不必读。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4.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左右欲兵之    士兵              假舆马者          凭借
B. 扶而去之      使……离开        而绝江河 断绝
C. 伯夷叔齐耻之  以……为耻        无贵无贱           没有
D. 我安适归矣    往,到            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怨是用希       用心一也
B. 盍往归焉       风雨兴焉
C. 不知其非矣       其皆出于此乎
D.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句读之不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 武王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死。
C.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司马迁在记叙先贤的事迹时也提出了疑问。
D. 作者认为世俗浑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了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了清高之人。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每小题5分)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5分)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谁主沉浮?
(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3)               ,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4)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一)现代诗歌阅读(10分)
10.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7.25
(1)“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塑造了礁石什么样的形象?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6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东坡突围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摘自余秋雨《黄州突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语言具有典雅蕴藉的特点,在语言独特的张力中,寄托了作者对苏轼的高度赞美之情,同时也对苏轼的遭遇表示同情。
B.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议、抒结合,为读者营造特定的情境,表达自己的认识。叙事富有客观性,议论具有独到性,抒情富有深挚性。
C. 选文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突出并引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观点张本。
D. “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是说苏轼处境凄苦,在黄州没有人理解他,但孤独的内心也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
E. 苏东坡突围,他突破的是官场的黑暗,精神的孤独,性格的不完善。
(2)“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真正的自己”?(6分)
                                     
                                     
(3)原文中引用苏东坡书信与作品,有何作用?(4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7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 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能从错综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新闻,从而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C. 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D. 金秋运动会,各项赛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百米赛场上的运动员个个倚马可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到,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B. 中国珠算入选201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C.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D. 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划,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点审美特征。      ,      ,       。       。
       ,        ,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通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⑤③④②①⑥      B.②①⑥⑤③④    C.⑤③①⑥④②      D.②①③④⑥⑤
15. 仿照下列例句(选自《宁古塔》),再写两个句子。(4分)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六、写作(6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5岁的朱阿姨因为抱不动掉到床下躺在地上的瘫痪老伴,看着通讯录里的独女,凌晨两点多抱着老伴默默流泪。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又因为异地医保无法结算,她迟迟不愿随女儿去成都。67岁的陈阿姨做了胃溃疡穿孔手术躺在病床上却为了不让在美国的儿子担心骗他说在厨房擦瓷砖。82岁的刘叔躲过了日军轰炸机、挨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却在晚年被孤独牢牢捕获,只想吃饭的时候对面有个人。
近日,一则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让许多人泪目,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养老话题的热议。“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空巢老人如何才能不空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康杰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D 2.A 3.D 4.D 5.A 6.A
7.(1)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坚守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宗1分 ,耻1分,句意3分)
(2)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即使是做个马车夫,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吧!(虽1分,从1分,句意3分)
(3)略。(就1分,博学1分,知1分,句意2分)
(4)略。(句式1分,小、大词类活用1分,句意3分)
8.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1分)各有差/(1分)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曰/(前共2分)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1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9.略
10.(1)《礁石》塑造了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4分)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2分)
(2)诗中作者对礁石这一坚强形象及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4分)
11.(1)BD解析: B.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方式,也夹入了第二人称的方式。D.“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可以理解为苏轼在处于生活与精神双重凄苦的黄州,完成精神上的挣脱与超脱,寻找与自己的灵魂相契合的对象,倾吐心中的心曲。(选对一个得2分)
(2)“奇迹”指的是苏轼经过寂寞和凄苦的磨砺,带给人们文学艺术创造上的惊喜,为后人创作出千古流传的著名的“三赤”(《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2分)
 “真正的自己”是一个历经磨砺和反省,精神归于清纯和空灵、淡泊和静定,生活归于自然和原始,艺术才华获得升华的“新我”。(4分)
(3)增加可信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语言更加典雅,富有文采。(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12.B 13.A 14.A 15.略
16. 作文参考角度
空心需要爱心填
有句古语,父母在,不远游,常被用来劝诫即将远行闯荡的人。日前爆出一条新闻,似乎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一位65岁的老人,凌晨三点因抱不动摔在地上的老伴,只能暗自落泪神伤,而距离遥远的独生女儿,只能躺在通讯录上。
父母在,到底应不应该去闯荡,确实是许多青年心头解不开的谜。父母往往不会劝阻儿女去闯世界,而子女大多也并非没有考虑父母,只因想闯出一片天给父母更好的生活。而在没有为人父母之前,一些青年对于父母的爱,理解得略有片面,有的认为多给父母一点生活费和物质上的东西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的“空心”恰恰并不需要这些,他们的付出或许只想听到子女爱的回响和精神上的关怀。
实际上,父母在不远游下一句常被人忽略,“游必有方”。这个“方”,应当就是对父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的妥帖安排。绝不能认为父母不愁吃喝就是做到位了。当然,除了青年自己,社会也要多帮助他们分担养老,比如可以大力推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让养老方式更加多元,为青年们的热血奋斗,营造更加宽松适宜的空间。
消除制度“空档”,让“空巢不空心”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越来越罕见,“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反倒成为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近日一则题为“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的“催泪”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空巢老人空心”话题展开热议。
其实,“空巢老人”的出现,折射出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遇冲击和挑战。近年来,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异地医保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空巢老人带来了些许“暖意”。但养老服务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如外出的子女没有探亲假、农村老人难保障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国家和社会落实好经济保障、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尊老敬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眼下,如何从制度层面消除“痛点”“堵点”,让离家的子女常回家看看,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才是解决“空巢空心”难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西省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