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新疆伊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
试题预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
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
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
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 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
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 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
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
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
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 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
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 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
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
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B.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
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
经济带。
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C.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
划。
D.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
时代特点。
B.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
诉求。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奶 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
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 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
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
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 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 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 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
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 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 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 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
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 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
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 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
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5. 小说开篇六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
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
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①,应若
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 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
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
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②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
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注】①际:彼此之间。 ②狃:轻侮。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
得魏征也
B.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C.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
得魏征也
D.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与《诗》《书》《礼》《乐》《易》合称“六艺”,“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B.“进士”是古代乡试考试合格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殿试、会试。C.我国古代授予官职叫“拜”,调动官职叫“迁”“转”。“迁”一般指提升调用, “迁谪”“左
迁”常指降职。
D.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其余五部分别为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9.A.寇准年少有才且正直。他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
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
B.唐朝末年,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蕃户从渭水以南驱赶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来限制他们往来。皇帝对此不悦,后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
C.淳化二年大旱,皇上问时政得失,大臣们认为是天命,寇准却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
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并当即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5分)
(2)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联系诗人处境,颔联诗意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写远行人的前路艰险,其实也是在写诗人自身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B.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尾联既说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杜甫《梦李白》中“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D.写法上,诗哥借助写景和想象抒情,笔触感人,着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情韵深邃而绵邈。
E.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题材同为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和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与劝慰,风格情调相近。
1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2.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
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庄子•逍遥游》中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诗
句是“ , 。”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于孤松,象征诗人耿介之志的句子是
“ , 。”
 
(4)《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诗句
是“ , 。”
(5)《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32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
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 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
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
碧,让人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遏制。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 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殿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
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挖掘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15、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
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
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
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
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如果 而 / 但是 从而
B 总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C 都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D 都 如果 / 固然 而且 因此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赍.(jī)发 懿.(yì)范 拔擢.(zhuó) 庇.(pì)佑
B.泠.(líng)然 耘耔.(zǐ) 棨.(qǐ)戟 玷.(diàn)辱
C.迤.(yǐ)逦 福祚.(zhuò) 讥.(jī)诮 壶觞.(shāng)
D.央浼.(měi) 襜.(chān)帷 睇.(tì)眄 潦.(lǎo)水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老当益壮 一愁莫展 斐然成章 沧海一粟
B.矫首暇观 沐浴清化 携幼入室 意气用事
C.相形见绌 夙遭闵凶 乐天安命 叨陪鲤对
D.天高地迥 三径就荒 垂天之云 如愿以尝
1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臣欲奉诏奔驰,如刘病日笃
19.下列对《滕王阁序》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分)
太阳能与风能 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
而风小, 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
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③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
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21.中国杭州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下图为此次峰会的会标。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注: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宗旨是为
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第 页 共 页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答案
1.答案: B(3分) 据原文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
2.答案:D(3分) 张冠李戴。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3.答案:C (3分)以偏概全。“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
4. BD (5分)解析: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
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E项“对 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
5. (4分)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6.A(3 分)句意: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
很生气 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7.B(3 分)“进士”是殿试合格者。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科举
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下以明清科举考试为据,对所涉及的一些常识作一介绍。(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二匕”)。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 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8.C(3 分)“当即”错,原文是“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
之。’”
9.(1)正赶上皇帝召见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得失,皇帝更加器重他。(5分)(2)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原因,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 说。” (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准确翻译得分点(1)“会”“陈”
 
“益”,(2)“顷之” “所以” “愿”。
10.DE(5分)D项本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情感;诗没有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正由于这种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E项“风格情调相近”错误。两首诗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11.(6分)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下一个『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