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考试(10月)试题高三语文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命题人:王景泉校对人:王景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古代王宫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
试题预览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考试(10月)试题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命题人:王景泉  校对人:王景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古代王宫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二道门,阙在雉门之外。郑玄注《周礼》说:“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溯源于此。
汉刚建立时,各地割据势力还没有剪除,萧何负责营建未央宫时,依据厌胜这种避邪祈吉的方术压制凶顽,只建立了东阙和北阕。西汉时北阙的政治意义越来越被看重,在这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汉昭帝时这里曾发生过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汉哀帝死后,董贤曾在此免冠徒跣诣阙谢罪,太后诏书也在阕下宣读给董贤等。
萧何这样建阙,还和政治史观有关。《史记》记载,秦的上帝祠中独缺黑帝,而传说中有五帝。刘邦认为自己就是黑帝,建立了黑帝祠,并沿用了秦的水德之制。水德之制,是战国时的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的重要内容。“五德终始说”被历代新王朝建立者信奉,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刘邦则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在五行中代表北方,东方为木,水生木。而南方是火,西方为金,火和金与水和木是相克的关系,这也是萧何只建北阙和东阕的原因所在。
汉武帝在太初改制时,改汉水德尚黑为土德尚黄。到了西汉中后期,士人利用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极力鼓吹五行相生说。东汉时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除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建立了北阙和东阙外,也在南宫修建了南阙,这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或许受此影响,南阙在政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到东汉时成为专门管理南阙的官员,公车司马令的职责在西汉时都是北阏的政治功能。在政治地位上,东汉时南阙渐渐超过了北阙。
阙作为一个政治符号,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阙上书的经历。汉武帝时,主父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东汉时,冀州刺史朱穆因得罪宦官势力被治罪,“太学书生划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汉桓帝最终不得不赦免朱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在阙前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并不输“巍巍”帝阙.
(摘编自宋艳萍《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阙本来是皋门、雉门之间的建筑物,史料记载有正月之时悬挂政令、法律条文等于阙的做法,这样阙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B. 营建未央宫时,国家还没有统一,萧何只建了东阙北阙,没有在西南两面建门阙,有用厌胜之术压服敌人的目的。
C. 西汉时北阙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政治意义,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里发生,俨然成了一些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
D. 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修建了南阙,这是政治史观的变化的结果,也是汉武帝土德制度影响的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为建筑物,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周礼》《春秋》《左传》都有关于阙的记载,但这时的阙未必就是礼制建筑。
B. 刘邦认为自己是秦的上帝祠中独缺的黑帝,建立了黑帝祠,并沿用秦朝的水德之制,他的这种政治史观也表现在阙的建筑中。
C. 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这种政治史观,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秦始皇和刘邦都以此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 东汉时建立了南阙,在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在这时则专门管理南阙,南阙的政治地位也在此时超过了北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阙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政治意义,超过了它作为一个建筑物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受强烈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B. 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东方为木,南、西分别是火、金,根据火、金与水、木相克的关系可理解未央宫阙门建立、取舍的原因。
C. 阙作为政治符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史观及政治形势,如东汉宫阙建有北阙、东阙、南阙,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
D. 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统治者的政治史观都给阙赋予了政治意义,但那些仁人志士在这里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同样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4分)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 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 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乡愁等等。
D. 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6分)
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 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 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 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 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 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 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4分)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19分)
刘好礼,字敬之,汴梁祥符人。父仲泽,金大理评事,遥授同知许州,徙家保定之完州。好礼幼有志,知读书,通国言,宪宗时廉访府辟为参议。岁乙卯,改永兴府达鲁花赤。至元元年,以侍仪廉希逸荐召见,言举人材数事,称旨。五年,应诏建言:“凡有司奏请,宜先启皇太子,俾得阅习庶政,以为社稷生民之福。陕西重地,宜封皇子诸王以镇之。创筑都城,宜给直以市民地。选格不宜以中统三年为限,后是者不录。”帝是其言,敕中书施行。七年,迁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以比古之都护,治益兰。其地距京师九千余里,民俗不知陶冶,水无舟航。好礼请工匠于朝,以教其民,迄今称便。或言榷盐酒可以佐经费,好礼曰:“朝廷设官要荒,务以绥远,宁欲夺其利耶!”言者惭服。十年,北方诸王叛,执好礼军中,几死,其大将以好礼善应对,释之。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十七年春,好礼率众走别部,守厄以待兵至。遇叛王军,迫好礼西逾雪峨岭。好礼自度,逾是则无望其还,遂以衣服赂叛王千户,始获东出铁壁山口,间道南走数日,从者继至且千人。中道粮绝,捕猎以为食。七月,至菊海,始与戍兵接,得乘传至昌州。入见,帝赐之食与钞。十八年,授嘉议大夫、澧州路总管。十九年,入为刑部尚书,俄改礼部,又改吏部。好礼建言中书:“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万一有变,从者虽多,力何能及。”未几,象惊,几伤从者。二十一年,出为北京路总管。再入为户部尚书。二十五年六月,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元史•刘好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B. 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C. 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D. 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辟:征辟,一种选官方式。中国汉代人才选任就是征辟制,征辟制是以皇帝的名义选拔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入京任官。
B. 传:传车,古代驿站中的专用车辆,多供信使乘坐。古代还有公车,是为到京城应试、上书的官民服务的皇家车辆。
C. 路:宋元时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唐代的“道”、明清的“省”。“道”和“路”最初属监察区的性质,后转为行政区。
D. 榷:设立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在边界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3分)
A. 好礼深谙用人之道,颇有见识。曾担任廉访府的参议,给皇帝推荐官员人选,在培养太子、分封诸王、修筑城池、人才选拔的标准等方面的建议,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许。
B. 好礼善于处理政务,关注民生。边区的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他引入中原地区的工匠,教导当地人们制陶、冶金,发展航运,还开设市场,发展贸易,以此来安定边疆。
C. 好礼身处动荡时局,巧为周旋。在北方叛乱中差点被处死,他善于应对才被释放;侥幸逃脱,又遇叛军,被迫翻越雪峨岭,他把衣物送给叛军首领,历经艰险最终脱险。
D. 好礼考虑事情详明,事君忠诚。他曾受叛军胁迫,但历经艰难回朝;对皇帝的车驾用大象来拉的做法,明确表达担心,提出反对;后来发生大象爱惊的事验证他的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题5分)
(1)凡有司奏请,宜先启皇太子,俾得阅习庶政,以为社稷生民之福。
(2)好礼曰:“朝廷设官要荒,务以绥远,宁欲夺其利耶!”言者惭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兰溪①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 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 “帆迎……复圆”二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 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束,虚实相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 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1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共5分,每空1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而失败的典故反对冒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五、语言表达  (共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3分)
①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自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②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张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
⑤7月21日,我们在迁西见到魏淑敏亲手写给该县党史办的回忆材料,她的父亲魏楚波毁家纾难、一心抗战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③④⑥    D. 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 被告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向他人出售,情节特别严重,应当被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追究其刑事责任。
B. 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作诗也不是随便地堆砌词语。
C. 只要是孩子们认真读了教材上的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
D. 慰安妇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伤口,应当坚决制止对她们进行戏谑和消费的事件不再发生。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3分)
A. 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新政,李老师等三人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撰写了一份高质量调查报告,并已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B. 小明生病了,给班主任老师写了请假条,主要内容是“因我不慎感冒发烧,不能到校上课,希望准我一天假,特此声明。”
C. 前几日我将装有重要票据的手提包丢失,非常着急,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恭候。
D. 辩论会上,他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了一番高论,最终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他的观点也引起全国知名专家的高度关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6分)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日,古人又称夜为“宵”,_①_____。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值大地回春,人们欢庆佳节,既是为了赏月, ②_______。元宵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 ③_____,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异常热闹。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沙子一直是国际畅销品,所以它被广泛使用。据了解,和印度邻近的孟加拉国,绝大部分沙子依靠进口,这是因为沙漠中的沙子不适合当作建筑材料,迪拜,卡塔尔等一些沙漠地区的国家看到孟加拉国这样做,也加入了沙子进口国的行列。另一方面,新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全球采沙热,这导致了制作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硅来自石英砂。如果不加以节制,沙子早晚就会成国稀缺品。要知道,河流、风在旅途中打磨石块、剥离山体,然后将岩石转变为沙子,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①不是因为沙子一直是国际畅销品,所以它才被广泛使用。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北京大学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而在谈及选此专业的原因时,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完全是始于初心:“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据了解,安永睿已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
对于“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相关内容,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试题分析:D. 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由于政治史观的变化,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错,东汉建造南阙和“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有关。
2.试题分析:C. 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这种政治史观,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秦始皇和刘邦都以此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错,扩大范围。
3.试题分析:C. 阙作为政治符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史观及政治形势,如东汉宫阙建有北阙、东阙、南阙,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就表现厂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错,曲解原文。文中意为“建立了北阙和东阙”是“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在南宫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