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语文检测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语文检测试卷(解析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二单元检测试卷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苍茫暮色中,烘托出一个远
试题预览
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苍茫暮色中,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羁
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2). 我寄愁心与明月    (3). 以观沧海    (4). 山岛竦峙    (5). 夕阳西下    (6).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竦峙。
2. 下列加着重号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歧(qí)   一霎(chà)  瘫痪(tān huàn)    翻来覆去(fù)
B. 匿笑(nì)     心绪(xù)     捶打(chuí)         喜出望外(wàng)
C. 诀别(jué)    荫蔽(yìn)     徘徊(pái huái)      各得其所(dé)
D. 侍弄(chì)    祷告(dǎo)    憔悴(qiáo cuì)      絮絮叨叨(x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B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霎”应读为“shà”;C项“荫”应读为“yīn”;D项“侍”应读为“shì”。
3. 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良是火种,只有不停止传递,就能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否定不当,应删去“切忌”或“不要”。     (2).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1)否定不当,应删去“切忌”或“不要”。(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我校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魅力汉字】真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____)
 

(2)【传统文化】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示例及对联的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示例:上联:①松间鸣好鸟 下联:⑤窗外见南山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3)【众说纷纭】最近,我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作为他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________)
【答案】    (1). 马    (2). ④     (3). ②    (4). 示例一:小明,你是好样的,学了《弟子规》后能够自觉遵守,我们为你点赞,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示例二:小明,你真是孝顺的好孩子,你是践行《弟子规》的典范,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解析】(1)这几个字是“马”字的演变过程,从笔画上可以看出,越变越简洁,因此答案是由繁到简。
“点睛”汉字的演变过程根据这几个汉字的笔画书写来总结规律。
  “点睛”本题考查对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也就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3)此题是口语表达题,口语表达要注意语言得体,考虑说话者的语气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场合、情景等,此题要以平等的身份告诉小明要正确理解《弟子规》的内容,要善于与母亲沟通。
点睛:本题是口语表达题,口语表达要注意语言得体,考虑说话者的语气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场合、情景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6.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 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中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 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5. .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几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春风吹拂,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船儿顺江而下。     6. D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词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要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渺,船顺江直下的情景。
6.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D项理解不正确。D项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其他各项的理解都符合原诗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与友期行    期:___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        去:____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        引:________________
8.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日 中 不 至 则 是 无 信 对 子 骂 父 则 是 无 礼。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11. 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7.     (1). 约定    (2). 离开    (3). 拉,牵引    
8.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9.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10. 友人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想表示歉意;同时看到元方如此不凡,也想和他进一步谈论。     
11.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  
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
且他已经知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这样不尊重长辈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7.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期:约定。去:离开。
8.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根据意思断句即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9.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引:拉。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下车引之”是因为友人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想表示歉意;同时看到元方如此不凡,也想和他进一步谈论。
11.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的判断与评价,选择一种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知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这样不尊重长辈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可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烧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2. 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温暖”的含义。
13. 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4.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15.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答案】12. .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13. 这句话写出了屋里黑而冷,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独自在家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自责埋下伏笔    
14. (1)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2)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及时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  他家拿劈柴。    
15. 示例:强调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标题含义:1.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2.题目深层义。3.与中心的关系。本文“温暖”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13.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为: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本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屋里黑而冷,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独自在家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自责埋下伏笔。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注意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分析。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5.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6. 文段选自《________》(书名),作者是________。
17. 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6.     (1). 朝花夕拾    (2). 鲁迅(周树人)     
17.     (1). 范爱农     (2). 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彻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会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守着母亲的灵魂,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个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五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不得不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地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不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帮衬,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地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8. 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9. 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
(1)守着母亲的灵魂,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从内容和手法上进行分析)
(1)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法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为一抹云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1)养育子女,付出所有;(2)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3)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4)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19.     (1). 重: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2). )轻:从操劳中解脱,放下一切,母亲可以快乐、轻松地离去。    
20.     (1). 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宽慰的过程。    (2). 手法上:运用比喻(或者象征)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浓厚情感寄托在这一抹云上。    
21.     (1). 母亲是儿女心灵的港湾     (2). 倾尽爱护     (3). 最后变成—丝似有似无的风     (4). 母亲是父亲持家的臂膀     (5). 竭尽全力      (6). 最后幻为一团亦真亦幻的霭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先要通过阅读全文,了解“母亲”的故事,再阅读所示文段,了解内容,结合具体情节,第一句从表现“我”因“母亲”的去世而痛苦来理解“重”一词;第二句抓住“灵魂”一词来理解“轻”所表现“母亲”不再操劳的“解脱”。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母亲”的活动,从“母亲”对子女,对丈夫,对家庭,对自己几个方面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阅读本文,找到语句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理解。首先要点明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再从内容上“云”的象征意义、作者借云所表达的情感和结构上的充当线索、呼应作用来分析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注意要按照例句的结构(两个分句)和写作手法(比喻)的特点仿写,依照例句中的喻体拟作同类的事物作仿句喻体,从母亲对子女、对丈夫、对家庭的角度来仿写,注意句子要连贯。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 作文。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给我们描绘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温馨场景,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
(4)文章中不要出现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散步
在古诗苑中游览了一些时日后,我领略到了诗仙李太白的天马行空的想像,还有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体会到了各位大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更在其中亲眼目睹了嫦娥仙子那神秘面纱下的美丽面庞;又观览了四时那无限美好的风光。令我受益匪浅。                                                               ﹣﹣题记
  我来到古诗苑,在这里游历四时,看过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春天;观过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天;赏过那“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天;望过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冬天。
  我驰骋于春夏秋冬之时,也曾遇到过全国各地的着名大诗人。他们爱国:杜甫杜子美望着那首都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的景像,不禁有感而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们更思乡。王维独自遥望远方,念着久别的亲人叹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更有举世闻名的诗仙李太白。他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所说,是“以自然为宗”的.李白的自然诗风是由深秀、明丽、清真、圆转、朴美、新奇等六大美学特点构成。.此六大特点皆“以自然为宗”,相互联系,结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自然诗风是多样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灵活性和技巧性的统一。李白自然诗风的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豪语、快语、醉语、仙语、率语、口语六种。总之,娴熟畅朗,多样灵活的创作技巧和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语言功力的结合,就是李白不假思议的自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语文检测试卷(原卷版)(无答案)』  下一个『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无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