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检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7年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检测题(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七上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卷Ⅰ一、积累与运用(4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禁锢(gù)   怂恿(sǒnɡ)   迷惘(máng)B.长喙(huì)瞵视(lín)羽翮(hé)C.感喟(kuì)屋脊(jí)倏地(shū)D.伫立(zhù)嗔怪
试题预览
七上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卷Ⅰ
一、积累与运用 (4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禁锢(gù)   怂恿(sǒnɡ)   迷惘(máng)
B.长喙(huì)  瞵视(lín)  羽翮(hé)
C.感喟(kuì)  屋脊(jí)  倏地(shū)
D.伫立(zhù)  嗔怪(chēn)  干瘪(biē)
【解析】A项“惘”应读wǎng;C项“脊”应读jǐ;D项“瘪”应读biě。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斑澜   诅骂   蜷伏   秾纤合度
B.污涩  怅然  温训  孤苦伶仃
C.虐待  褴褛  蓦然  怪淡不经
D.叮嘱  臃肿  匍匐  神采奕奕
【解析】A项“澜”应为“斓”;B项“训”应为“驯”;C项“淡”应为“诞”。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解析】“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梨花是雪白的,故该词使用有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B )
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解析】A.结构混乱,去掉“是重要原因”;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随着”;D.表意不明,句中“他”应该换成“王宾”或“张凯”。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D )
(1)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的问题, 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2)这部小说感人至深, 作品主人公的______, 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3)学生没打好基础, ______, 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 难成大事。
A.不力 原型 拔苗助长   B.不利 原形 拔苗助长
C.不利 原形 好高骛远  D.不力 原型 好高骛远
【解析】“不力”意思是: 不尽力,不用力;成效差,效率低。“不利”意思是:有害;没有好处。从①处看,应该是强调“监管”“不尽力”,因此选用“不力”。“原形”的意思是: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本来的状态。“原型”是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②句表述的是小说的作品主人公,因此选用“原型”。根据③句“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对应的成语是“好高骛远”。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诗人虚构的?
B.石子入浅水,水花四溅,虚张声势;石子入深潭,悄无声息,不动声色。
C.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边需要有三、两个知心好友。
D.“你先坐下,”她说:“我们好好谈谈。”
【解析】A句的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C项“三、两个”之间的顿号应删去;D项“说”后面应为逗号。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
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排比)
【解析】D项中的修辞手法应为拟人。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外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解析】语段中,前两句介绍各地兴起了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及什么是家风,接下来应该是阐述家风的影响,即⑤③。接下来的第④句“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中的“这”就指前面的第②句的内容,最后是全段的总结句①。所以选择C。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B.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C.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鲁迅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解析】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10.《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C )
A.《父亲的病》  B.《琐记》  C.《故乡》  D.《无常》
卷Ⅱ
(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1.(1)__自古逢秋悲寂寥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学而不思则罔,__思而不学则殆__。(《论语》十二章)
(3)__日月之行__,若出其中;__星汉灿烂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看,像牛毛,___像花针__,__像细丝__,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5)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畅想自己与朋友(或妻子)相聚聊天的名句是:__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__。
(6)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借景抒怀言志的诗句是:__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__。
二、阅读与理解 (40分)
(一)古诗赏析
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完成第12题。(共5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3分)
__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__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2分)
__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顾野有麦场   __看,视__
(2)一狼洞其中  __挖洞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__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__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__
15.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2分)
遇狼→__惧__狼→__御__狼→__杀__狼→__悟__狼
16.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__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__
(三)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共8分)
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7.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分)
__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__
18.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分)
__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___
19.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2分)
__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___
20.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分)
__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__
(四)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1~25题。(共15分)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选自《读者》,有删改)
2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3分)
①__用柳条营救花蝴蝶__ →②__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__ →③__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__
2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__
2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__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__
2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3分)
__“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意思相近即可)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__
2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__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化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26.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3分)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__示例一:在青山绿水间尽情唱歌;示例二:在洁净大地上诗意栖居___。


27.右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4分)
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__示例: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__
28.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3分)
材料一: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月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材料二: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__示例:不利天气是因素之一,排放了太多的污染物质是根源。__
四、作文(60分)
29.(一)话题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一路摒弃许多东西,比如嫉妒、自私、冷漠、怯懦、利欲……但也有许多东西千万不能缺失,正直、勇敢、诚信、善良、宽容,这些都是生命行囊中闪光的珍珠,谁把它们弄丢,谁的生命就会失去一份色彩。
请以“舍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二)命题作文
请以“那一件旧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113.220.36.6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7年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下一个『2017年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检测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