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陕西省南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一必修四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陕西省南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非
试题预览
陕西省南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介词,按着/连词,来;B项,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那里/副词,表猜测,大概;D项,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吞二周而亡诸侯
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天下云集响应
C.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    D. 外连衡而斗诸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用作状语;C项,名词用为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词类活用的题目,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注意结合文句根据语法特征进行分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无骄尚之情    B. 公车特征拜郎中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今义,医生,古义,官职;C项,古义,本族的亲属,今义,旁系的亲属;D项,今义,貌美的女人,古义,嫔妃。
4.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 大王来何操
C. 连辟公府不就    D.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C项为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引壶觞以自酌            觞:酒杯
B.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C. 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D. 察臣孝廉                察:考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察:察举。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古时读书人多是文武全才,奔驰沙场能英勇杀敌,撰写诗文则_________,足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与楷模。
②表达爱意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而且,它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_________的美味浆果。
③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或单纯靠意志的支配所能顺利地___________的,而是需要下大功夫不断努力才能完成。
倚马可待   一蹴而就   唾手可得      B、一蹴而就    唾手可得  倚马可待   
C、唾手可得    倚马可待   一蹴而就    D 、倚马可待    唾手可得  一蹴而就
【答案】D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面对为我们操劳半生,日渐老去的父母,再多的物质慰藉也代替不了精神上的给予,哪怕你只是打一个电话、道一声问候。
B. 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坏境的同时,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C. 一到年关,来自上面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让基层的干部群众疲于应付,人们不禁要问,有谁来管管这些让人应接不暇的检查呢?
D. 2014年春节期间,全国各旅游景区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预计同比增长至7.2%和5%,但人们也对假期引发的各种问题充满担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慰藉”和“给予”交换位置;C项,成分赘余,“各种”和“名目繁多的”重复;D项,不合逻辑,删掉“至”。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C成分赘余。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 ③①⑥⑤②④    B. ①④⑤⑥③②
C. ①②③⑥⑤④    D. ③②①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语段内容及具体语境分析判断。题中的句子有“时而在水面上遨游”,①③⑤选项也都是含有“时而”一词且和它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能和“时而在水面上遨游”结构上照应得最好的句子是③,这样就可以排除选项B.C。横线后面是一个破折号,而这个破折号明显是对前面的句子作进一步解释说明的。根据句子之间前后呼应的原则,破折号前的句子也应当是说人和天鹅关系的,据此可知最后两个选项是②④。水边才会有灯芯草,因此选项①和⑥照应较好,应放在一起。“离开”和“回到”呼应较好,因此⑤②应放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射,娴将略     熟习
B. 逐贼危崖         高峻
C. 督天下援兵       督促
D. 次顺义           驻扎
10.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2)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答案】9. C    10. A    
11. (1)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2)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解析】
9. 试题分析:督:监督指挥。
10. 试题分析:“用矣”后面断开,“要之”后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用矣”后面断开,“要之”后后句的主语。
11.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麾”“迄”“穷”“由是”“多”的翻译。
参考译文:
卢象昇是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击,娴熟于用兵谋略。(崇祯)六年,贼子侵犯到京城附近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他们退出占领区。贼子逃跑回到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策划埋伏狠狠地重创了贼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贼人的刀都碰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谁遇到谁就会杀死,不可以进攻他。
(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唤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上次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国内增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 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情绪激昂(用脚跺地)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国灭(概率极小又偏偏发生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的事情),我宁愿断头死去啊!”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属于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国内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
清兵从三条路分别向南方进军……卢象昇率领着战败剩馀的军队,住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高起潜掌握关、宁的军队在鸡泽这个地方,鸡泽距离贾庄有五十里路程,卢象昇派遣杨 廷麟前往高起潜处请求支援,高起潜没有答应请求。卢象昇的军队在到达蒿水桥的时候遭遇清军。
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成功作战。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上遭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众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趴在卢象昇的身上(掩护),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至边地、军台戍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笔者)评价说:危险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经常无法让他们发挥才能。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们做事甚至一定要逼死他们。如此,人如果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三、默写填空
12. 请指出以下各句的句式,并填在指定位置。
例: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___________
(2)遂见用于小邑                       ___________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___________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___________
(5)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___________
【答案】    (1). 宾语前置句      (2). 被动句     (3). 状语后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判断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13. 名篇名句默写
(1)《雨霖铃》中表达恋人在离别之际,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说出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觉得将来生活仍然可以挽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为伴的闲适生活。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以声声哀鸣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身世和孤寂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执手先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旷达之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觉得将来生活仍然可以挽回”“喜话家常、以琴为伴”“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说出口”,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噎”“尊”“酹”的写法。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回答下面小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4.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
15. 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
【答案】14. 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15.  “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
词首先写静景:壁立千仞,悬崖耸翠,余晖映水,落日熔金;后两句夹叙夹议: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上阙写景,其作用一是在内容上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美之情,二是在结构为下阙的抒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
全词写出了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豁达境界。最后一句直抒感慨:前尘往事已随时间深埋,是兴盛风光还是衰败落寞又有何关系呢?不妨举杯痛饮,畅快今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回答下面小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 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 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 “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E. “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17. 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 “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9. 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6. BC    17. 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每点2分,意合即可)     
18. 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每点2分,意合即可)     
19. 作品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理解: 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③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
【解析】试题分析:
16. 此题一般要从文意、手法等方面分析。A项,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应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项是“我”和妻子,理解不正确;E项,正好说反,他们看到的是变形后的美丽模样,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所以选BC。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就是情感主旨不当,选项D.E则为关于小说内容理解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7. 此类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可结合着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答题,答题时首先答出渲染的气氛,然后从引起下文,暗示人物命运,突出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上一个『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