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武威六中高二年级暑假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
试题预览
武威六中高二年级暑假学习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而,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其一,峻而能健。“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二,峻而能朴。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例如“吾”与“兴”字的长笔横波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犹如凝重的青铜古器,而后者则好似曲铁古藤。因此作为临习者,如果不能发现与品味其中多变的情味,而仅仅囿于机械的方形,那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张迁碑》中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比如“吾”字,笔画较少,浑厚的横波就可以大大充实字内的空间,其产生的张力足以使其他笔画聚拢在它的周围。而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尤其是上部点画的分量很重,因而其横波一方面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气息滞涩的问题。只有做到“朴”“方”,字体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感,我们临碑的过程,也才会具有一种真正的书写感。
南宋姜夔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这是用来说明魏晋楷书体势生动自然,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借以说明《张迁碑》的体势之美也合适。
(选自虞晓勇《方峻端浑古趣盎然——汉《张迁碑》的书法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要体味到《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情味,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就须先从掌握它方厚的笔意入手。
B.有些人临习《张迁碑》时,出现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这可能是在摹画时刻意追求笔画的棱角分明所造成的。
C.从“也”“门”“贡”等字笔画可看出,《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留下的痕迹与刀刻二次加工造成。
D.《答陶隐居论书》是梁武帝萧衍的一篇有关书法理论的文章,他对书法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进行了生动的论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峻而能健”,指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富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的棱角以及浑厚饱满的张力。
B.“峻而能朴”,指笔画有劲健的力感,而且笔形上形态不一,具有秦汉文化那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精神。
C.“吾”字笔画较少,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青铜古器般凝重,这样可充实字内的空间,其张力能聚拢其他笔画。
D.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曲铁古藤般有重量,这样才能扛起上部点画很重的分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自己的书法有笔弱的毛病,可以学习《张迁碑》方厚凝重的风格,但对其“方”的理解不准确,效果可能就不尽如人意。
B.《张迁碑》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这是《张迁碑》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朴”的体现。
C.临习《张迁碑》不能只求形似,仅机械地模仿,是不能体味到方笔的情味的,而要求神似,体现出方笔的特殊的生命感。
D.从姜夔的话中可看出,《张迁碑》的体势之美影响了魏晋楷书的体势之美,两者都具有生动自然、毫不刻意做作的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E. 小说中的“我”胆小懦弱,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
5.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6.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9题。
现代社会在文化发展形态上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通俗文化的强势崛起。如果说在传统社会,文化主要由精英阶层把控,由精英创造,在精英中传播,那么在现代社会,市民阶层的生成和民众素质的普遍提升,使得以普通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通俗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通俗文化的勃兴和飞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克服了自身的问题,进入了健康良性的发展状态。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自其诞生伊始,通俗文化始终是一种驳杂的存在。这种驳杂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通俗文化往往既包含了普通大众向真向善的道德诉求,同时又掺杂着一些低俗化的审美取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化的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到市场无形之手的操纵,低俗化更成为一个日益严重、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么,通俗文化如何抵御低俗诱惑,既保证固有的明白晓畅、浅直易懂的大众性,又能在审美趣味、精神格调上不走偏、不下滑呢?在我看来,任何单一的方法和措施可能都难以收到实效,必须“内外兼修”。
一方面,打通雅俗文化壁垒,通过良性互动,提高通俗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形成对低俗化的自我免疫力。打通雅俗壁垒,使通俗文化在保持其“通俗性”的同时,充分吸纳高雅文化的积极元素,进行丰富和提升。要鼓励专业的文化创作生产者,包括一些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到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去,为通俗文化发展注入新鲜元素。要加大高雅文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转化力度,实现通俗文化表现形式、表现方式与高雅文化产品的对接和融合。这种对接和融合,既可以改变部分高雅文化产品曲高和寡、鲜有问津的尴尬局面,也将在客观上实现通俗文化本身的提升。
另一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杜绝恶性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的规范程度和成熟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切商业行为的各个环节,当然也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易于剑走偏锋、步入低俗,与我国文化市场本身的不成熟状态关系密切。以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为例,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电视频道2 600多个,竞争异常激烈。要杜绝恶性竞争,就需要运用市场规律,加大通俗文化市场资源整合力度,使通俗文化产品生产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凝练方向、形成特色、规避趋同,形成一个既生机勃勃又疏朗有致的文化市场环境。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点击率、收视率、票房收入独大的唯数字论、唯市场论,已经显现其负面效应。建立更加全面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无疑是当务之急。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评价体系和通俗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实现联动,让评价结果影响乃至主导市场的资源配置。只有这样,“通俗”文化才能抵御住“低俗”的诱惑,保持住自己的精神格调和审美情趣。
(选自《通俗文化“内外兼修”抵御低俗诱惑》,有删节)
7.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通俗文化低俗化日益严重,最重要的原因是(  )(3分)
A.通俗文化自身驳杂不纯,天生不足,再加上发展速度过快。
B.由于雅俗文化的壁垒,专业的文化创作生产者没有参与到通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来。
C.通俗文化的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市场无形之手的操纵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D.不规范、不成熟的文化市场下的无序、恶性竞争和唯数字论、唯市场论的负面效应。
8.根据文意,下列有关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对立的,通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含有低俗的成分。
B.通俗文化比高雅文化更受欢迎,是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精神格调普遍低下所致。
C.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随着市民阶层的生成和民众素质的普遍提升而出现的。
D.实现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有利于这两种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9. 近年来,一方面以一些小品和电视选秀等为代表的通俗文化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出现了“反三俗”(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强烈呼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注】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陵。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注】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意,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三公,周代已有。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薨”“崩”“卒”“不禄”“死”都表示“人死”的意思,在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需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赠,在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思礼熟悉作战,因立功而授官。后在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从马上掉下,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进行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洙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后,王思礼、吕崇贲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皇帝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5分)
(2)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   
②赊:语气词。        ③绷:布幅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15.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呢?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认为此时的北伐没有做好准备,只会像刘义隆当年“            ”一样的结果。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猿声哀怨凄惨,沙渚色彩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②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③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雪上加霜。
④我们在学习时,要不断积累,必须厝火积薪,厚积薄发,才会学有所成。
⑤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⑥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可问卷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项改革,所以改革还应慎重。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B.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应担起“雅俗共赏”的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C.关注原创和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多年空缺,它在2014年终于被“透明计算: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这一成果终结。
D.全球三次重大核事故以铁的事实证明,在所有污染中,核污染是人类最难对付的污染:重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讲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如果 而 / 但是 从而
B 都 如果 / 固然 且 因此
C 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 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           。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           。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厉行节俭的名篇。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③           ,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太久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新疆石河子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