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8、12)练习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8、12)练习试卷(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语文练习卷(第一单元、8课、12课)一、基础知识(1、2、3每小题3分,4题2分,共11分)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卖弄(nòng) 贮蓄着落(zhuó) 抖擞精神B.澄清(chéng) 慈善 黄晕(yūn)咄咄逼人C.棱镜(léng) 响晴吝啬(shè)繁花嫩叶D.酝酿(niàng) 造仿粗犷(guǎng)花枝招展
试题预览
语文练习卷(第一单元、8课、12课)
一、基础知识(1、2、3每小题3分,4题2分,共11分)
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卖弄(nòng)    贮蓄       着落(zhuó)    抖擞精神
B.澄清(chéng)    慈善       黄晕(yūn)      咄咄逼人
C.棱镜(léng)    响晴       吝啬(shè)      繁花嫩叶
D.酝酿(niàng)    造仿       粗犷(guǎng)    花枝招展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夏天的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一阵,让人觉得酣畅极了。
C.春华秋实,没有那海藻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D.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现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友谊已基本解决。
C.他不但学习很刻苦,但是成绩总上不去。
D.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幼儿园小朋友们的精彩表演。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他的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B.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一文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C.《世说新语》《论语》分别是刘义庆和孔子编写的。
D.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观沧海》里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6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选择(3+2,共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委而去     四十而不惑          B. 不义而富且贵     与儿女讲论文义
  C. 于我如浮云   而志于学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堪其忧
(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B.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人要像友人那样重礼守信。
C.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明孔子将“义”置于“富贵”之上,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正义而生存,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如果需要用牺牲正义的手段取得,那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个0.5分,共5分)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俄而雪骤(              )  (4)不逾矩(              )
(5)下车引之(              )  (6)撒盐空中差可拟(              )                     
(7)入门不顾(              )  (8)公欣然曰(              )                
(9)学而时习之(              )(10) 尊君在不(              )  
三、翻译、断句(共8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4处。(2分)
子 曰 其 身 正 不 令 而 行 其 身 不 正 虽 令 不 从。
四、古诗文默写。(6分)
9.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①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          。(南宋,志南和尚)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五、诗歌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4分)
答:                                                                           
                                                                                
11.“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名著阅读(6分)
12.(谁)                  写的《西游记》,和《红楼梦》、                  、
                  是我国的四大名著。
13.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闹龙宫”、“闯冥府”、“闹天宫”,桀骜不驯、敢作敢当,令人钦佩。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三个故事。(3分)
闹龙宫:                                                              
闯冥府:                                                              
闹天宫: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10分)
倒行不逆施
众所周知,植物的根是向地下生长的,而茎则是背地向上生长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根和茎有着不同的任务:根沿着地球引力的方向向土壤深处生长,是为了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完成固定植物体的任务;茎在地面逆地球引力方向向上生长,是为了占据地球表面的空间,使绿叶得到充足的阳光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如此看来,如果根朝上、茎朝下“倒行逆施”,那么这样的树是不会存在的,有些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完成自己主要任务的同时,也会灵活机动,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我还没有见过茎朝地下深处生长的植物,但根背地向上生长的植物,在20年前我就亲眼见到了。
那是在广州华南植物园中。当时,我正走到一处长有裸子植物的水域旁,我惊异地发现,在靠近岸边的浅水中,以及近水的地面上,矗立着许多高几十厘米、奇形怪状的“树桩”:有的像端坐着的观音,有的像人的上举的膝关节,还有的像蹲在地上前爪合抱的松鼠……再看它们身旁,是一棵棵挺立在水中或水畔的树,有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水松,有原产于北美东南部沼泽地区的落羽杉。这些怪模怪样的“树桩”与近旁的树木有何关系呢?我一时看不明白。后来,经植物园工作人员点化,我才知道,这些“树桩”,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呼吸根”。
呼吸作用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理活动,植物也不例外。绿色植物不仅需要在有光照的条件下,通过兴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释放出氧气,同时也需要一刻不停地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以满足体内一切活细胞呼吸作用的需要。因此,即使是长期生长在地下的根,也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当树木生长在潮起潮落的海滨间带,或常被水淹没的内陆沼泽地上时,扎在缺氧的淤泥中的根就会感到“憋气“,甚至可能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窒息死亡。因此,为了得到足够的氧,一些树木的根系中就会生出反潮流的”倒行者“,它们像茎一样逆地球引力方向生长,将身体伸出水面或地面,暴露在空气中,尽情享用大气中的氧,然后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送往仍埋头于地下工作的整个根系,使树木可以安身立命于缺氧的淤泥环境。这种倒长的呼吸根,在热带沿海的红树林中和温暧潮湿的内陆沼泽林中十分常见,是植物根系”倒行不逆施“的典范。
14.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3分)
答:                                                                      
                                                                          
                                                                          
15.本文第①自然段中,“多面手”一词有何含义?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6.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3分)
答:                                                                      
                                                                          
                                                                         
17.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分)(    )
A.大多数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吸收水分、氧气;茎朝上生长,完成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为满足体内一切活细胞的呼吸作用,必须要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植物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如果根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就可导致植物死亡。
D.具有倒行逆施本领的植物,都生长在热带的红树林和温暧潮湿的内陆沼泽林中。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①神泉是我们村的一口古井。
②我小的时候,常听老辈人念叨,还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周姓男子从江西只身流落至我们村,凭一身精湛的裁缝手艺赚些银两,盖了几间瓦房,又在屋前掘了这口井。后来,他娶妻生子,儿孙满堂,渐渐繁衍成当地人丁最为兴旺的一大家族。族人们都说是甜润清澈的井水养育了周家,便尊称这口井为神泉。家乡一带的老百姓也将周氏家族称为“神泉周家”。
③神泉坐落在我家老屋对面。井口呈四方形,麻石砌就的井壁上爬满了青苔。里面水清如镜,在阳光下轻轻划动水面,波纹荡漾,就像搅碎了一桶金子,星光点点,闪闪烁烁,有种炫目的美;捧一口,喝进嘴里,又有一种透心的甜。
④村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从神泉边开始的。晨曦初露,人们便三三两两赶来打水,挑桶提罐,说说笑笑,络绎不绝。晨光里,桶桶罐罐撞击着井沿的麻石,发出声声脆响,仿佛清越的田园小调,悠悠缓缓地飘荡在山野的静空。
⑤待到日上三竿,暖暖的阳光将溪畔垂柳悠长的倩影投射在井边,树上蝉鸣声声,绿荫里,上下屋场的姑娘嫂子、婆婆姥姥便围着古井,一面噼噼啪啪地捶衣,一面口无遮拦地闲聊:栏里的猪、园中的菜、自己的崽,谁家的婆婆与儿媳磕磕绊绊……你一言,她一语,笑声、叫声、惊叹声,伴和着取水声、捣衣声,将泥土上的疲惫打发得无影无踪。日复一日,幽深的神泉里储满了家长里短的故事、柴米油盐的忧乐。
⑥三伏天,地面在炽烈的太阳炙烤下如同烙铁,稻田里也干涸得绽开一条条浅白色的裂缝,古井里却总是一汪碧泉,盈盈满满。好心的人便在井边放一个木瓢。那些挑担的、推车的、南来北往的,汗流如注,喉干舌燥,立即停住脚,抓起木瓢,舀满水,咕噜咕噜一顿豪饮。片刻之间口舌生津,凉意习习;抹抹汗又匆匆赶路,脚底生风。
⑦清甜的神泉滋养着一方乡亲,古井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图腾。每年秋收刚过,村里会举行隆重的掏井仪式。通常是先由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在井边摆上供果,点燃香烛,三叩九拜祈求古井赐福降瑞。随之,在一阵鞭炮声中,大家便七手八脚将井水 掏干,取出泥沙;末了再用布条把井沿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第二天,古井里又是一汪愈加清澈见底的甘泉。
⑧村子里流传一种说法:掏井之后,谁能第一个喝上神泉,这一年会天降吉祥,好梦成真。情窦初开的姑娘便会起个大早,胸搭麻花辫,身着碎花衣,顺手在路边再掐朵野花插到头上,一个人悄悄溜至井边,俯下身子,抢先捧起神泉喝一口;然后双手托腮,临水自照,痴痴地想着自己心仪已久却又羞于启齿的那个男人。幽清幽清的井水里,很快便倒映出姑娘羞涩艳红的脸庞,连同她甜美的春梦,随着水波轻轻飘荡……
⑨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
⑩日子流水般过去,古井一直像远在乡下的一位慈祥的长者,让我有种割舍不下的惦记,总想再扑到它的身边,喝一捧甘洌的神泉,听一回家长里短的趣闻。曾经的那份滋味,愈是隔着岁月,愈是浓得化不开。
⑪前些日子,我回到乡下,早早地吃过晚饭便直奔神泉边。手扶垂柳,定睛一看,期冀的心顿时有如失魂似的沉落。孩提时的蝉儿已带着它们的吟唱不知去向,古井像一个被遗弃的老妪,孤零零地蹲在小溪边。许是多年再没有人掏井,四周长满了杂草,水也变得混浊不清,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深褐色的碎屑。唯有溪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舞飞扬,像是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神泉边昨天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
⑫我举目四望,一辆辆晚归的摩托驮着男男女女从我身边宽敞的水泥路上呼啸而过,远远近近是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小二层”。眼前一座乳白色瓷片铺满墙壁的小楼房顶上,安装着锅式电视接收器。透过紧闭的铁栅栏大门,我清楚地看见院内种着许多不知名的花草。一位打扮入时的女人,一边用黑色胶皮管套在自来水龙头上漫不经心地浇花,一边用警惕的目光定定地盯着我这张陌生的面孔。铁门边,一只大黄狗张嘴吐舌,坐卧在斜阳里。
⑬我不知所措,伫立在古井边。此刻,对面山顶的高音喇叭里正在播送一首流行歌曲,歌声婉约柔靡:“昨晚的月亮昨晚的云,离开你,我的心一片怅然……”
(作者:周克武)
18.作者为什么说“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请结合文章第①-⑧自然段概括作答。(3分)
答:                                                                      
                                                                      
                                                                      
19.文章结尾写道:“昨晚的月亮昨晚的云,离开你,我的心一片怅然……”
(1)作者“怅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然段概括作答。(2分)
答:                                                                      
                                                                      
(2)引用流行歌曲作文章的结尾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0.请对文中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作简单赏析。(4分)
答:                                                                      
                                                                      
                                                                      
                                                                      
21.随着人类的发展,许多事物甚至美好事物的消失终成必然。有人说,结尾作者的“怅然”是一种守旧情绪。你对此持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作答。(3分)
答:                                                                      
                                                                      
                                                                      

七、综合性学习(共6分)
22.阅读下 面两则材料,完成两小题。(6分)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   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1) 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3分)
答:                                                                      

                                                                          

                                                                         
(2)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3分)

活动:                                                                      
   仿写示例: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仿写:                                                                      
                                                                           
八、作文(40分)
23.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5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语文练习卷(第一单元、8课、12课)
一、基础知识(1、2、3每小题3分,4题2分,共11分)
1. A    2.B    3.D    4.C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5.选择(3+2,共5分)。
(1)A   (2)B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个0.5分,共5分)
(1)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2)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
(3)俄而雪骤( 不久,一会儿 )   (4)不逾矩(  越过     )
(5)下车引之(  拉,牵拉     )  (6)撒盐空中差可拟( 大体可以相比)                     
(7)入门不顾( 回头看 )          (8)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9)学而时习之(  按时)         (10) 尊君在不(  同“否”,表否定  )  
三、翻译、断句(共8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仍没有到达,陈太丘放弃(等候),就(自己)离开了。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呢?  
8.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4处。(2分)
子 曰/其 身 正/不 令 而 行/ 其 身 不 正/ 虽 令 不 从。
四、古诗文默写。(6分)
9.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诗歌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10.享受友情的乐趣;欣赏自然风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与朋友把酒谈论农事的乐趣。 11.首联是说故人准备了酒食相邀,文字平淡,毫无渲染,足见农家待客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礼。
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又不荒僻。
颈联写“开轩”后所见的景物,令人心旷神怡。“话桑麻”使人领略到农家风味。这些景物构成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尾联,淡淡两句,生动表现出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这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名著阅读(6分)
12.(谁)  吴承恩  写的《西游记》,和《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是我国的四大名著。
13.答案示例:
闹龙宫:抢夺龙王的定海神针作为自己的兵器。 
闯冥府:勾掉生死簿以求长生不老。
闹天宫:与玉皇大帝争夺宝座。(共3分,每项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14、植物的“呼吸根”    它们像茎一样逆地球引力方向生长,将身体伸出水面或地面,尽情享用大气中的氧,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送往地下的整个根系,使树木不缺氧。
15、除完成吸收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的任务外,还完成吸收并供应氧气的任务。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明语言更生动轻松幽默,更有吸引力。可以更科学准确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16、打比方   比如“有的像端坐着的观音,有的像人的上举的膝关节,还有的像蹲在地上前爪合抱的松鼠”,这些句子可以让读者获得呼吸根生动具体的印象,从而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更科学准确的了解。
17、C
18.每天快乐生活的开始;储满了乡邻的忧乐;能够为路人提供方便的快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写出三点即可,写出一点给1分)
19.(1)古井的破败不堪,失去了昔日风采;(1分)乡邻的隔膜重重,缺失了乡邻温情。(1分)
(2)作者巧妙借助此首流行歌曲结束全文,言尽而意无穷,深化了主题。(1分)这首流行歌曲表达的是怅然之情,这与作者面对神泉而产生的情感是一致的。(1分)流行歌曲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乡邻之间质朴温馨的情感也在慢慢地减少,作者对美好事物慢慢消失的遗憾。(1分)
20.采用描写的手法,比喻的修辞,诗意的语言,(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泉水的清澈,(1分)也写出了人们对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
21.可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乡邻质朴温馨的情感慢慢减少,遗憾于美好事物慢慢消失等选择任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
22.案示例:①当前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对读书缺乏深厚兴趣和整体性计划,缺少正确的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或积累思考的习惯),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尤其是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低下状态。
 ②活动:开展“成长离不开阅读”主题演讲活动。举办“名人与书”故事会。开展“被一本书感动”好书推介活动。举办“学会阅读”读书经验与方法交流会……
  仿写:读书犹如探宝,高山之灵芝,深海之珍珠,地下之金石,尽归囊中。
  评分:第①题,内容联系紧密,语意连贯。每个要点1分,共2分。第②题,活动内容要实用得体,有针对性,占1分;仿写内容得当,句式相近,正确运用比喻,占1分,共2分。本题共4分。 (117.173.161.25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部编本八上语文《美丽的颜色》同步练习』  下一个『2016-2017第二学期大荔县联考七年级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