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郏县一高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命题人:一、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堑.(qiàn) 绮.丽(qǐ) 参差.(cī) 羌.珠(qiāng)B.凝噎.(yè) 暮霭.(ǎi) 转徙.(xǐ) 螺髻.(jì)C.初霁.(jì) 羁.旅(jī) 萧.条(xiāo) 揾.泪(wē
试题预览
郏县一高 2016-2017 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命题人: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堑. (qiàn) 绮.丽(qǐ) 参差.(cī) 羌.珠(qiāng) B.凝噎.(yè) 暮霭.( ǎi) 转徙.(xǐ) 螺髻.(jì) C.初霁.(jì) 羁.旅(jī) 萧.条(xiāo) 揾.泪 (wēn) D.玉簪.(zān) 纶.巾(lún) 稼穑.(sè) 酹.江月(lè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珠玑 婉约 烟柳画桥 良霄 晓风残月 B.骤雨 羌管 繁花似锦 樯橹 金戈铁马 C.苍陌 吴钩 千里清秋 嬴取 斜阳草树 D.梧桐 憔悴 暗香盈袖 消魂 凄凄惨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没有头绪。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 流:指有才学而不拘于礼法。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永昼:永远白天。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 当时流传甚广。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念 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竹林打叶声》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时期的作 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和人生感悟。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和爱国之情。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5.《念奴娇•赤壁怀古》默写(20 分)
(1)苏轼在词中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 两
 
句写滔滔的江流。
(2)苏轼在词中勾画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后,发出了 , 的慨叹,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苏轼在词中写当年周瑜春风得意, , 两句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 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
(4)苏轼在词中写了周瑜作为儒将的便装打扮,接着以 , 两句,描绘 了他在赤壁之战时的英气勃发。
(5)词中下片由过去跌入现实,作者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发出 , 的悲叹, 感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6)苏轼在词中以 , 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于是会情不自禁地洒酒 祭奠。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 景物的语句: , , 。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 象: , , 。
(9)大江东去, , 。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默写(12 分)
(1)词中作者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是 ,
  。
(2)词中辛弃疾以 , 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 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3)词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 , 。 
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4)词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 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
(5)词人北望中原,仍然记得四十三年前“ ”的景象 。
(6)词中辛弃疾以 , 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 烽火扬州路形成对照,表现国土沦丧的哀痛。
(7)辛弃疾在词中结尾运用历史典故,以 , 两句表明自己勇武不减当
 
年,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 
二、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7~8 题。(6 分)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 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7.下列关于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 的大城市。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参差”,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房屋的 外形)。
C.“重湖叠巘清嘉”,“重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层层叠叠的山峰。 
D.“嬉嬉钓叟莲娃”,“莲娃”,采莲的娃娃。 
8.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象,湖山的秀丽风光, 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 来,具有歆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同时也反映 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气,穷奢极侈的生活。 
D.这首词体现了柳永婉约的词作风格,景物描写细腻。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8 分)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 点。“寒蝉凄切”,点明是暮春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 气候。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B.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 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C.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多方位地表达了惜别之意。 D.这首词的上下片过渡巧妙。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 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承 接得巧妙,更深地开拓了词的境界。 
10.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1~12 题。(7 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下面关于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 述了作者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愤懑至极,无法解脱之情。
B.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 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 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 境界。 
C.“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 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 
D.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
 
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12.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4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14 题。(7 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 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3.词中“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江南游子”指的是( )(3 分)
A.作者 B.张翰 C.陈登 D.桓温 
14.诗人常借用典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 的典故有什么深意?(4 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 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 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 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 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 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 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 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 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 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 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
 
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 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 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 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 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 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呤”“无锡 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④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 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 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由人物性格所 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 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5.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 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 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 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1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 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 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 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17.下列根据原文作出的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雷雨》第二幕开始的“舞台说明”交待了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B.罗密欧与朱利叶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是由他们自身的某些性格弱点造成的,如罗密欧有明显 的急躁性格。 
C.戏剧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D.《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 地方”,其中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好.为.人.师.,
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 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④在《虞美人》这首词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 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
⑤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 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⑥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调查组的报告指出,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窑工在窑坑中烧制石灰时没有采取通风措施,产生的 一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成了悲剧根源。 
B.关于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如何续期的问题,深圳市确立了无论土地性质是什么,到期后都要支 付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与市政配套设施金来续期。 
C.结束了在多伦多大学的演出后,北京人艺《茶馆》演出团的演员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与现 场的教师、学生及观众就话剧艺术进行了交流。
 
D.磷石膏是工业上生产磷肥、磷酸时排放出的废弃物,它含有的铬、铅、镉等多种重金属,会 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
20.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唯书有华,秀于百卉。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穿越时光的智慧沉淀, ① 是屹
立不倒的千年丰碑,流芳百世,万年犹新。读书,  ②  是细味品读传世之作,  ③  精神上 的按摩,不仅能让人心醉神往、难以忘怀, ④ 能让人抚卷静思、沉淀内心,变得睿智豁达、 优雅美丽。  ⑤  ,经典美文易觅,静心品读难得,能手捧佳作,享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 陈酒”的阅读,如今 ⑥ 渐行走远,很少有人能够感受。











五、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 《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 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 ”这就是底子吧。从 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 戏,才都样 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 文。要求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答案
1.A
 
2.B 解析:A项“霄”—“宵”;C项“苍”—“巷”,“嬴”—“赢”;D“消”—“销”。
3.B   解析:A项“无绪”,应指没有心思,心情不好;C项“风流”,应指英雄业绩;D项“永昼”,应指漫长的白天。
4.C  解析:辛弃疾应为南宋词人。
5.(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8)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9)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赢得仓皇北顾(5)烽火扬州路
(6)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7)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7.D“莲娃”指采莲的少女   8.D柳永这首词,应该划归豪放派作品
9.A“寒蝉凄切”,点明是深  秋时节。
10.寓情于景(2分),词人没有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而是用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三种意象描绘了清幽的景象,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伤感之情。(分析3分)
11.A“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愤懑至极,无法解脱之情”错误,应为: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12.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一词1分,共4分)
13.A
14.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每点2分,共4分)
15.D 试题分析:A项“直接展示戏剧情节”错;B项表述不全面,除了“舞台说明”,还有“人物语言”;C项“内部”与“外部”互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D顺序错误。原文是“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A  试题分析:B项原因分析不全面等,罗密欧与朱利叶的悲剧除了性格方面的因素,还有社会背景、两家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因素;C项戏剧冲突不能决定社会冲突,只能是社会冲突决定戏剧冲突;D项“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不当,只能说“潜藏着痛苦,愤怒等复杂心情”。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词语出现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D【解析】①好为人师:谓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错误;② 求田问舍:舍: 房子,多方 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错误;③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 次充好。正确;④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用错对象;⑤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正确;⑥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正确。
19. D【解析】A结构混乱,删去“成了悲剧根源”;B成分残缺,句末添加“的原则”;C不合逻辑,“教师、学生及观众”并列不当,将“及”改为“等”。
20.B【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正确运用。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排除法。第③空,须将“精神上的按摩”与“读书”建立联系,否则转换话题,故排除A; “ 一旦”作副词表不确定的时间(发生某事件),不能接“精神上的按摩”,故排除D;“反而”作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故排除C。
21 .审题分析
(1)本题材料 是一段生活类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 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没有底子的面子不是面子而是面具。一句话,本段材料的中心是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
(2)立意导引
本题命题者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本材料的中心是:底子(积累)与面子(成就)的关系,所以,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 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
(3)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①一类卷: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见解独到深刻,说理透彻。
②二类卷:两者关系稍有涉及,重点讲面子(成就)或底子(积累的、读书的)。
③三类卷:只讲面子(成 就)或底子(积累的、读书的)。
④四类卷: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与材料主旨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的。
⑤五类卷: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与材料主旨毫无关系的,这就是离题了。
                                 
                                    要面子,更要底子
    对于中国人而言,有没有面子似乎是鉴别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造诣成就多少的不二标 准。然而殊不知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坚实厚重的底子 在支撑的。所以,我们行于世,不仅要面子,更需好底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今日有些人所谓的面子却变了味,就文化艺术界来说,不再以清遒的文字抑或绝伦 的表演受人敬重,反而由金钱堆砌而成或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投机钻营。在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引领下,人们重面子轻底子 ,好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然而这样的追求却往往以惨淡结局或自食其果收场。
这样的例子当然绝非偶然。面子和底子,本身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底子是面子的内涵 和底蕴,有时底子也需要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底子的外在表现形式, 靠底子来支撑。没有不断夯实的底子的量变,是不可能达到有 面子的质变。
古人常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我们年复一年在学习中不断累积的底子,厚积 薄发,以其特有的印记贯穿于我们的思维、行动与表达之上,这种学习既决定了修养与品性,也框定了成就和未来。唯有拥有厚实的底子,我们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拥有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自信,才会拥有更为绚烂的面子与成绩。
    而为了达到真正的“有面子”,我们必须不断夯实底子。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 在于我们拥有厚实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钻研五千年的 精华,将其 与时代的潮流加以有机结合,充实人生 的同时,也丰富阅历,于万卷书中静心沉思,脚踏实地地努力积累,内化的能力和素养会使你成为一个有味道的 人,又何愁没有面子 ?
     在当今社会来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喧嚣的时代环境中去聆听寂静,做一个潜心打底的 “隐者”。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方能得到 最大 的回报。以贾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效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如此坚持,哪怕未来再喧嚣,拥有厚实底子的人也必能脱颖而出。
    打好底子,不仅是坚持,更是一种态度。是对事业的热爱,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时 代的忠诚。敷衍潦草的准备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徒有面子者只是借助时代的东风,讨得一些便宜。而真有底子的人,他的面子是无法被时代的洪流所抹去的。我们这一代,生于嘈杂,更应静心打底,成为真正有底子有面子的人。
    我们追求金玉其外,更注重镶玉其中。 (113.220.35.12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桑海中学等三校2016-2017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