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届高考冲刺试题选编(一)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2017届高考冲刺试题选编(一)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年高考冲刺语文学科试题选编(一)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诗句填入所给《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一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2017南京三模】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A.疏柳映新塘B.潮平路带沙C.花开水上槎D.胡霜拂剑花【参考答案】C【评讲建议】形
试题预览
2017年高考冲刺语文学科试题选编(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诗句填入所给《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一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2017南京三模】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A.疏柳映新塘                      B.潮平路带沙
C.花开水上槎                      D.胡霜拂剑花
【参考答案】C
【评讲建议】形式上,受律诗格式的限制:一是中间两联对仗的要求,二是押韵的要求;内容上,要与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一致。
【选题意图】近年来连续考古诗文中的修辞,本题是热点延续。这道题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懂得对偶,需要一点律诗的知识,还需要一些语法的素养。
2.高中毕业之际,同学们书写赠言相互激励,下列各项中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2017南通三调】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答案】B (解析:ACD三项适合作为临别赠言勉励对方。B项不能表达同学毕业时惜别或勉励的感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这样患难与共固然仁慈守义,但比不上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的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评讲建议】审清题干的情境要求:“毕业”“激励”。
【选题意图】本题旧中有新,既考查诗句的恰当引用,又结合了语言实际运用的得体。
3.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7南通三调】
 
A.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参考答案】A(只有近三成的网民认为网络红包基本没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的概括不正确。)
【评讲建议】可以联系其他几种常见图形,让学生学会把握统计图的主要信息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恰当的结论。
【选题意图】非连续性文本是常考的热点,每隔一两年考一次,而统计图江苏还未考过,值得关注。
二、文言文阅读【2016年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参考答案】B (病:生病)
【评讲建议】判断实词解释的正确与否。本题蕴含了较为强烈的语境色彩。做题时,不能只把所给的意义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必须要还原到原文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事理上的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该题B项的“病”一词多义,若解释为“疲惫”,而“目眚”是“眼睛害病”之意,代入组合不合事理,故选B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参考答案】D(巡抚交下疑案,黄贞父让同僚不接,想故意为难张汝霖)
【评讲建议】该题比较典型地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找(确定对应区间)——比(比较表意异同)——对(确定正确答案)。同D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同A项相关的文字是“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同B项相关的文字是“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蓑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同C项相关的文字是“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参考答案】你就算了(1分),回去后教育(教)儿子读书(2分),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1分)。
全句分为三小句,答对一句得1分,答对两句得3分,三句全对得4分。
“已”是“停止”的意思,“已矣”也可译为“差不多”,“这样了”等。
“还”是“回去”,不是“还是”。
“明”是“希望”,也可译为“期望”,
    【例一】你现在已经这样了,(1分)回来教导孩子们读书,(2分)按照期望不荒废先辈的基业。(1分) (共计4分)
    【例二】你这样停止(不读书)就罢了,(1分)还可以教导你的孩子来读书,以此来期望不败落毁掉你祖先的功业。(2分) (共计3分)
【例三】你就到这里吧,回去要读书,来期望不要把先辈的产业减少。 (共计0分)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参考答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与我商量(1分),(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1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1分),他就堵住耳朵不愿听了(1分)。
全句分为四小句,每小句1分,大意对、语句通顺即可。
“相商”也可译为“彼此商量”,“敢”不译也可。
【例一】朋友用与经书有关的题目告诉他,(1分)(他)一听到就立刻把文章写完了,(1分)后来有说道这些的话,(1分)(他就)立刻把耳朵塞住不敢再听。(1分) (共计4分)
【例二】友人用经书题字与他相互商讨,(1分)他一听文章就立刻就完成了,(1分)之后又听到这样的请求,就塞住耳朵不敢不愿聆听了。(1分)  (共计3分)
【例三】友人因书的题目来与其商量,用耳朵来听取文章,文章后都有论述激烈的地方,立马塞上耳朵不敢再听下去,(1分)    (共计1分)
【例四】朋友经过一系列书题的相互商量,进入耳朵文言诗句就都争先恐后的出来了。后来有说话的人,纷纷都塞住耳朵不敢听。     (共计O分)
【评讲建议】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字要好);(2)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3)考题出自经书;(4)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主观)或考试相对公平;(5)苦读可以出成绩;(6)可反复参加考试。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任意四点得4分。
【例一】书写美观十分重要影响结果,(1分)考察范围为四书五经,(1分)批改因阅卷者不同而有所差异,存在缺点,可能错失人才,(1分)对应考者而言十分重要。   (共计3分)
【例二】字写得好看与否很重要,(1分)考官专断很可能埋没人才。(1分)参加考试要靠运气,制度不完备,只考写文章。  (共计2分)
【例三】风气不正,昏庸不明,选贤举能,腐朽愚昧,唯才是举。  (共计O分)
【评讲建议】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命制得比较精彩,显示出命题老师敏锐的眼光。一是因文设题,自然浑成;二是披文入题,有迹可循,如由“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范围限制,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选题意图】一是选文典范。2016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考查仍选择人物传记,但又不出自较为浅易的二十四史,应该说难度适中,匹配考生水平。2012年—2016年只有2014年考了论述类文章,4年文体类似,复习练习取材仍应以传记类散文为主。二是设题典型。包括实词、文意理解、翻译和筛选信息四个考点。
三、古诗词鉴赏【2015年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第8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8.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参考答案】①选取典型景物(列举景物);②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动静结合);④对仗工整;⑤色彩丰富;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答案分为六小点,每小点1分,答对4点即得满分4分。
不重复给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例一】①诗人选取了水、山、碧松、红药等景物,描写了友人新居旁秀美的风景(1分);②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红药以人的情态;③用点来形容山,从远近的角度进行了描写(1分);④“碧”、“红”显得颜色丰富,表达了诗人的喜爱向往之情(1分)。(共计3分)
【例二】①远近结合,渠水与远山相结合,水光山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居所的美丽及作者的喜爱(1分);②动静结合,“种”、“通”、“栽”、“待”的动作描写(1分);③“碧”、“红”的色彩相对,使画面更具动态美(1分)。                    (共计3分)
【例三】①颔联描写出了“借景”的特点,门外见水,墙头见山,十分有空间感;②颈联写了“碧松”与“红药”, 色彩鲜明,相互照应,十分美丽(1分);③且想象松间见明月,春日红药盛放,突出时间错综之感,更添趣味。   (共计1分)
【例四】①颔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此处通水、看山,写出了此处的幽静。②运用夸张,写出此处地势开阔。③颈联: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此处幽静闲适的生活状态。④运用想象手法,想象月光照应碧松、红药开放的景象,写出了此处幽美之感。   (共计0分)
【评讲建议】对景物描写的鉴赏主要从四个方面设题,即景物的选取、景物的特点,写景的艺术,景物描写的作用。辨明命题者从哪个角度设题,是个重点。
如果仅要求欣赏景物特点,那就要圈画意象,描述画面、概括特点,概括氛围特点。如果是赏析写景艺术。那就要掌握鉴赏写景艺术的方法,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解答此题首先要辨明写景手法是什么,然后结合诗句阐述此手法在诗中的体现,最后分析其效果。
关于写景艺术,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选取具有特征性、代表性的景物;多角度(远近、上下、俯仰);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内心感受);多色彩、多结合(动静、虚实、点面、正侧);表现手法的角度(寓情于景、铺陈描摹、白描等);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具体考的是“写景的艺术技巧”。景物描写是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是高考中常考的考点,非常重要。
附:2017届盐城三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5分)
【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2分),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③营造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2分)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1分)                                
【评讲建议】本题设置很典型,答案组织也很完整。先辨明了写景手法是什么(“山中伐木声”从听觉角度写,起到了以声衬静的作用。);然后结合诗句阐述了“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在诗中的体现;最后分析了写景手法运用的效果。(营造氛围,表达诗人心境),这样答题是比较规范的。三模考试就是要提醒学生更加注重答题规范,本题的设置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导向。
四、现代文阅读【2017年南京三模】
小铜匠
      叶绍钧
陆根元跟着六七个同学被先生带进高等小学里,觉得周身不大舒服,但是形容不出。高等小学里的学生围着他看,都放出好奇的目光。根元只想什么地方有个洞,自己隐藏在那里。
他看那高等小学里的运动场也十分可怪,广阔到难以言说。他站在廊下望对面的围墙,低矮且渺茫,他想,总有两三里的距离吧。许多学生在场中踢球,足尖触着球身,那球突然升腾空际。空洞的音响散布开来,似乎一切都有点儿震动。他觉得自己差不多不能稳定地站立。
他的先生平时穿着蓝布的大褂,今天换了件新的深蓝纺绸的,还加上一件玄纱的马褂;衣服上纵横的褶纹十分清楚,可知被搁在箱子里的时候久了。先生举步时,头向前微俯。先生带了自己的几个学生走进高等小学的办事室,室中人便请他坐下。他只坐着椅子的一角,上体向前两手支在膝上,这才坐稳了。他和婉且谨慎地恳求学校收下他的初等小学的学生。说罢,他的头俯得更低,上体前屈算是鞠躬。
一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随意答说:“他们在本校念书就是了。但是,停一会有个测验,请关照他们等着。”
“是,是。”根元的先生连忙答应,仿佛属僚受了上司的命令。
根元看着那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见他受先生的十分的敬礼,只觉得害怕。再看其他不认识的先生们,个个有一种异样的威严,他非常不好过,仿佛周身有压迫拢来。 
根元有三四天不到学校了。级任先生点名时问起,有学生回答说:“他的母亲死了。”级任先生随即浮荡起―种无着的伤感。
第二课正开始,根元推开了室门走进来。他穿着一件宽大的白布长衫,上边很有些油污的痕迹;束着白带,形成难看的皱褶;然而白布长衫依旧嫌长,下缘只是在地上扫。他掩上了门,双手下垂,便隐藏在长而宽的衣袖里。当他向先生行了礼,走向他的座位时,中空的衣袖口轻轻拂动,正像街上走过的道士。这使全堂的同学觉得有趣而低笑了。
根元的没表情的脸面与往日一样,只瞪视着前方,口略张开,颧颊微泛红晕。他被笑得羞愧了。全堂的同学端详着他的脸面和白衣。他觉得四周全是眼光,于是更为惘然了。
“你的母亲死了?”级任先生忧愁地问。
“死了。”根元很平淡地回答。
“患的什么病?”
“不知道。”根元摇着头。他觉得这差不多像被考问功课一样,懦怯的心使他的头低着,又慢又轻地继续说道,“只听她说不好过,在床上躺了两天,便死了。”
 “家中什么人守着?”
“锁着。”他的手在衣襟那里按了一按,又说,“父亲出去了,钥匙在我的衣袋里。”
级任先生无可再问,望着根元只是出神。
此后根元照常到学校。他的功课做得很不好,全校的教师都说他是低能儿。尤其是教算术的田先生,他曾指着根元的额角说:“你这么笨,今生学不会算术了!希望你不要来吧!”
过了重阳,根元果真不到学校了。 
这一天学校里整理房屋,预备暑假后开学。有几处门窗的旋手和窗钩已经损坏了,须唤个铜匠来重新装过。唤来的铜匠便是根元。他穿着破旧的青夏布衫,裤管卷到膝上,赤足拖着草鞋,正和平常的小工匠一模一样。他的脸很脏,全蒙着铜污;手里拿着铁椎锉子等工具。
他见了学校里的诸位先生,都叫一声,不等先生们答应,便走了过去。
他工作了两三点钟工夫,应行修理的门窗都弄好了。他用脏黑的手拭了脸上的汗,带着工具自去。 
这真是一件细微的事情,但感动了田先生。晚上他和几个同事在运动场中乘凉,忽然拍着葵扇说道:“我们不如那个铜匠,不如那个铜匠!”他又说道:“陆根元这孩子,我们用尽了方法,总不能凿开他的浑沌的窍。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儿近情!”
根元的级任先生听田先生说道,便表示自己的意见:“用尽了方法么?这还不能说。像根元这一类的孩子,我们不能使他们受一点儿影响。我们与他们,差不多站在两个国度里,中间隔着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彼此绝不相通。我们怎么能把他们教好呢!”
田先生说:“你先生何不把这座墙打破了?”大家默然。他又说:“我们与他们中间并没有什么墙,只是我们所用的教法太柔弱无力了。根元的师父铜匠王三,镇上人都叫他烂醉鬼;但是他教徒弟并不烂醉。他不问怎样,不听他的话就是打!这才使徒弟有个惧怕,不敢不用一点儿心。我们也能照他那样命令学生就好了,可惜不能!”
“这就根本怀疑了?”级任先生失望地说。
田先生不回答。但他想:“学生如能同艺徒一样,因惧怕先生的责打而绝对服从先生的命令,那多好呢。当那样的先生才有效而多趣味呢!”
他望着运动场中夏夜的幽景,又想:“如果自己就是铜匠王三,此刻不在窄隘的小铺子里凑着昏晕的煤油灯工作,便在酒气熏人的小酒店里靠着墙壁醉倒了。总之,决不会在这夜景清幽的运动场中乘凉。”想到这里,他又觉得当学校教师究竟还有些意思。
1922年12月10日作
(选自《叶圣陶集》,有删改) 
9.在进入高等小学时,小说以陆根元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学校的运动场和他的先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以陆根元的视角来观察环境和人物,就带上了他的感情色彩,(1分)并增强现场感。(1分)他看到的运动场古怪、广阔,表现他对这一环境的内心恐惧,(1分)为下文的退学埋下伏笔。(1分)他看到自己的先生衣着不同寻常、举止谨慎恭敬,(1分)反衬出高等小学先生的威严,增加了他的内心压力。(1分)
【评讲建议】
“陆根元的视角”,可以考查出考生是否知道小说的表现视角及其作用。
“观察描写学校的运动场”、“观察描写他的先生”,一个考查环境描写,一个考查对次要人物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应先答出内容、特点,然后说明它对心理和结构的作用。
次要人物描写的作用,应先答出人物形象的内容、特点,然后说明它的作用。
10.小说题为“小铜匠”,但写陆根元的学生生活多,写他的铜匠生活少。请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1)写他的学生生活多,是为了通过他的学习过程批判旧式的学校教育。(2)写他的铜匠生活少,是为了引出他的师父,并与学校的先生作比较,引出对教育问题的讨论。(3)把他的两方面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发展变化。(4)把他的两方面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对教育的批判。(6分。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 
【评讲建议】
本题主要考查结构和主旨。“写陆根元的学生生活多,写他的铜匠生活少”,就相当于告诉我“详写了陆根元的学生生活,略写了他的铜匠生活”。如此详略安排,其用意应该跟主旨“批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紧密相关,比如写他的学生生活多,是为了通过他的学习过程批判旧式的学校教育;写他的铜匠生活少,是为了引出他的师父,并与学校的先生作比较,引出对教育问题的讨论。答题时,还要注意详略并写的作用——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发展变化。还有,详写的生活跟略写的生活是异质的,所以还隐含着对比的效果——把他的两方面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对教育的批判。
【选题意图】
(1)文本风格符合江苏特点。江苏省高考命题人偏爱选择解放前的文学类文本,比如沈从文的小说《会明》、师陀的《邮差先生》、汪曾祺的《侯银匠》。而此前,很多大市选了废名的一些作品。
(2)文本便于命题。叶圣陶的这篇小说内容丰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都比较多,情节有大的转折,主题涉及教育方式,有命题价值。
(3)题目涉及的得分点比较多,便于评分。
五、作文【2017南京三模】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绝大多数的人用感觉来思考,而我却用思考来感觉。(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
【审题与立意】
这是一则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是关于“感觉”与“思考”关系的哲思。如何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将两者关系具象化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感觉”和“思考”在这两句话中的作用并不相同。“用感觉来思考”,“感觉”是名词,“思考”是动词;“用思考来感觉”,“思考”是名词,而“感觉”是动词。“感觉”作为名词,可以是本能、直觉、欲望、情绪等;作为动词,可以是感知等。“思考”作为名词,可以是思想等,作为动词,可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
“用……来”这样的句式可以表目的,即“用……代替……”,用感觉代替思考或用思考来代替感觉。“用……来”这样的句式也可以表方式,即用“用……方式来思考”,用感觉的方式来思考或用思考的方式来感觉。
“感觉”“思考”并无高下之分,但从不同角度看“用感觉来思考”和“用思考来感觉”,则有可思考的空间。
从佩索阿看来,大多数人凭感觉认识事物、生活,跟着感觉走,易为欲望驱使,被表象迷惑;而他则通过事物内部去辨别和省思,从而认识事物和生活。这只是诗人的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是供思考的素材,可以赞同,可以否定,也可以整体思考。
基于以上思考,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
(1)“用感觉来思考”角度
赞同:遵循内心的感觉常常是最深刻的思考,感觉是思考的先导,感觉使思考更贴近事物和生活,感觉让思考有了温度,感觉常让思考闪耀独特的光辉。
否定:感觉常常使思考迷航,依赖感觉使思考变得肤浅,感觉多于思考将陷入非理性的泥淖……
(2)“用思考来感觉”角度
赞同:经过思考的感觉才能动人,思考让感觉找到方向,感觉需要思考锤炼……
否定:过度思考让感觉变得麻木,离开感觉的思考往往偏执……
(3)整体角度
思考和感觉相辅相成。
用感觉享受生活,用思考感悟人生。
……
无论哪个角度都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
【评讲建议】
    (1)能抓住“感觉”和“思考”的关系,从“用感觉来思考”“用思考来感觉”或整体角度立意,都是视为符合题意,没有优劣之分。
其他立意角度,只要不脱离材料,言之有理亦可。
(2)特殊作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山东省聊城市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江苏省盐城中学2017高考全真模拟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