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客观题(含双选)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书写。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期多档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冷静来看,这些节日正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
试题预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客观题(含双选)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书写。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多档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冷静来看,这些节日正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节目的成功,反映了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上的自信、自觉与自新,为我们找到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钥匙,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引领了时代风潮。
传播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持,深知这片土地氤氲成长的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别开生面的节目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欧美模式、膜拜韩国风潮的时候,这些节目坚守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而渐入佳境,抵达当下的热度。创作者们从成语、谜语、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到了丰沛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诗词书信有乾坤,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等都是我们中国人最富生命力和独特气质的元素。而这些精髓一旦释放,能量无限。
自信意味着不拿腔拿调,不刻意掩饰。在这些节目中,节目设计、嘉宾选手的即兴评述和发挥,真实与真诚是关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里,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陈更、初一学生叶飞,即兴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嘉宾、主持人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现场激发与碰撞的真实信息,来自创作者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去发现捕捉这些精彩的细节,而不是刻意去摆设。
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不应去跟风、迎合甚至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这种引领是在媒体专业操守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反复考量、磨合与融合。尤其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专业性弥足珍贵。但专业性是正襟危坐?是精深难懂?是曲高和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的专业性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文化类节目已经到了讲故事诉情怀的时代。文化内涵的融入,让节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蕴,让观众在娱乐中还能细细品味。在同质化节目都在浅表的游戏打闹时,这类节目真正触到了观众的痛点,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诗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流行歌词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而书信亦如是。它们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节目的成功也让传播者看到,原来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
一个缺乏故事的节目是没有力量的。这里的故事不仅指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也指节目设计的叙事环节,更是对故事的核心——人与情感的重视。《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巧妙设计,冲突、悬念、延宕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选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放大了口碑效应。
文化节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形成新的抄袭模仿。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希望它能不喧哗,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而这需要创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开放的心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词、书信是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富有生命力
    和独特的气质,也包含无限的能量。
 B.《中国诗词大会》里,武亦妹、陈更等人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精彩的细节离不
    开创作者心态的自信与开放。
 C.媒体的专业性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弥足珍贵,它不是正襟危坐,也不是曲高和寡,
    而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D.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文化节目火了之后,又形成了新
的抄袭模仿。

2.下列表述中,不是近期文化类节目受热捧原因的一项是(2分)
 A.《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
    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是嘉宾、主持人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中田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
    别开生面的节目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真正触到了观众的痛点,引
    发了观众的共鸣。
 D.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是有力量的,它们的力量来自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节目设
计的叙事环节,以及对人与情感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化类节目里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节目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见字如面》《朗读者》
    等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诗词大会》设计巧妙,通过冲突、悬念、延宕的手段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尤其是春
    节期间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形成了口碑效应。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成功说明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媒体
    不应该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
 D.除了智慧、耐心和心态,节目的创作者还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
    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这才是引领时代的姿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而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湛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安闲”一词体现出胡笛的
   从容,也与后文石丁的急躁形成对比。
 B. 石丁“轻舒了一口气”,表明他不仅“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
    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
 C.“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句中“脸忽地红了”又“渐渐变紫”是因为被胡
    笛识破了对别人不信任的内心而愤怒。
 D.“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
   切出自他的手”等是为写胡笛没有换走石丁原作埋下的伏笔。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线索清晰,“暗记”是本文的线索,它既指石丁画作上的记号,又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
   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印记。
 B.环境描写精当,如“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衬托出
   了画室主人心地的坦诚。
 C.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结合,如刻画石丁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为了从正面表现胡笛的优秀品
   质——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
 D.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如“眼睛微闭”“平和地说”“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等神态描写,
   表现了胡笛的镇定、大度。

6.下列对胡笛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 画艺高超。他能把暗记挖补在“石壁的皴纹里”,浑然一体而又不着痕迹,与石丁的笔墨如
    出一辙。
 B.心胸狭隘。面对石丁的不信任,他心生抱怨,并没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消除隔阂,扭转局
    面。
C. 正直坦诚。他面对这幅价值不菲的《南岳风雨图》,不为所动;发现石丁画作的暗记,“着
    力去之”。
 D.过于自负。他认为自己对暗记处理得很巧妙,接缝没有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
    的脸”。
 E.大度从容。石丁细致地检查画的每个细部时,他不急不躁,而是眼睛微闭,不喝茶,也不说
话。

7.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通过记叙画家石丁因不信任装裱师胡笛而产生的一场误会,批判了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坦诚相待,互相尊重。
 B. 石丁要在作品上做暗记,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得意之作要寄往北京参展,二是第一次与胡
    笛打交道,三是自己的画卖价很高,眼红的人多。
 C. 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而巧妙的,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
    格,达到了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的效果。
 D. 小说通过作“暗记”这样一件小事,反映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
    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防人之心不可不无。
 E. 石丁决定不将画作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说明了他对所有人处处设
    防,已经形成了一种扭曲、阴暗、不健康的心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我们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
    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
    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
    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
    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
    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
    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
    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10.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陈希亮,字公弼。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初,希亮以母老,为县侍亲。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期年,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竹山,甲不能戢,所至为暴。或疑为盗,告希亮盗入境,且及门。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吏士皆欲斩甲以徇,希亮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皇佑元年,移滑州。奏事殿上,仁宗劳之曰: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未行,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人比之王尊。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使者至,罗拜庭下,无一人哗者。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之,而法不可。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遂借此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幼孤好学                   孤:幼年丧父
  B. 吏士皆欲斩甲以徇           徇:示众
  C. 主者以腐败为忧             腐败:官场混乱黑暗
  D. 罗拜庭下                   罗拜:围绕着下拜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
     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B.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
     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C.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
     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D.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
     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
  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

14. 对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
  A.陈希亮把酒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接着说:“这也是纳为私有。”
  B.陈希亮把酒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不久说:“这也是纳为私有。”
  C.陈希亮来送给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不久说:“这也是纳为私有。”
  D.陈希亮来送给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接着说:“这也是纳为私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希亮孝顺母亲,敬重兄长。他幼时父亲去世,后来为了年迈的母亲选择了担任县令;他不
     怨恨哥哥在自己从师时的刁难,仍教导侄子求学上进。
  B.陈希亮处事有度,宽以待人。雷甲没能约束好自己追讨盗贼的士兵,还亲自放箭攻击官府士
     兵,陈希亮却没有杀雷甲,只是惩治了十几个行暴的人。
  C.陈希亮勇担责任,爱护百姓。他面对即将决口的黄河,亲自驻守大堤,直到洪水退去;在担
     任凤翔知府发生饥荒时,他又亲自借贷帮助受灾民众。
  D.陈希亮治事有方,为官清慎。他几句话就派人解决了于阗使者在秦州的暴横行为;对州郡赠
     送的美酒,他设法处置并用自己家的财物进行了补偿。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6—17题。
                [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          薛昂夫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日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16.对这首元曲词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屈指”突出时间过得快,“弹指”则突出时间过得慢。
B.“六曲小山屏”指六扇可折叠的画有小幅山水的屏风。
C.“春若有情应解语”是说春天若真有情应了解我的心曲。
D.“问着无凭据”说春天对我的发问没有反应,沉默不语。

17.对这首元曲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之情和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惋惜之情。
B.“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袭用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诗句,表达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C.全曲先言春之短暂,画檐蛛网,也留春住;后写伤春愁绪,伤春之句,题遍屏窗。情调豪迈悲壮。
D.全曲多用五七言句法,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富有诗词韵味,既表达惜春情怀,也写对友人的思念。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42分)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琼浆(qióng) 款识(shí) 跻身(jī) 抖擞(sǒu)
B.挟制(xié)     河畔(pàn) 饮马(yǐn) 动辄(zhé)
C.垂涎(xián) 渣滓(zǐ) 蒙骗(mēng) 分外(fèn)
D.拮据(jù) 角色(jué) 与会(yù) 炮制(páo)

19.下面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2分)
  A.裨益(bì) 裨将(pí) 靡费(mí) 风靡(mǐ)
  B.新鲜(xiān) 鲜见(xiǎn) 哄骗(hǒng) 起哄(hòng)
  C.粘液(nián) 粘贴(zhān)     屏退(bǐng) 屏除(bǐng)
  D.着力(zháo) 着迷(zhuó) 中肯(zhòng) 中暑(zhòng)

20.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2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消赃 弊绝风清 林荫路 两全齐美
  B.清净 察颜观色 摄相机 大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青岛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四川省资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