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7山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山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 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第I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脊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
试题预览
      2017山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
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第I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脊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岸的碎石,弹奏着(清纯/清醇)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谣;还有鸟儿的鸣啾与狗吠、牛哞、羊唤一起喧响,构成了草原的绝唱。薄薄的雾气氤氲,轻拂着盘树的虬枝,清丽的河水充盈着      ①      。两岸茂密绵延的红柳,烂漫成了火焰,尽情燃放,(显示/昭示)着生命的倔强与执着。
星星点点,灯火亮起,归牧的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      ②      ,劳做的乡民们陆陆续续地收了工,一天的忙碌与疲惫画上了句号,人们荷锄背草,扛袋提筐,脸上挂着串串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脊(jǐ)摇曳    B.啾(jiū)劳做
C.氲(wēn)疲惫   D.荷(hé)洋溢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纯  昭示  憧憬    B.清醇  显示  憧憬
C.清醇  昭示  希望    D.清纯  显示  希望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B.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C.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D.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4.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会议开始,小刘被要求首先发言,他没有话说,却又必须发言,只好搜肠刮肚,讲了五分钟,便草草收场,下台休息去了。 
②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有着高学历、高职位,有的还收入不菲。 
③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而是循循善诱,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话语对他讲述为人之道、做事之理,这奠定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④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约30后,于11月18 日安全返回,这标志着中国距离建成航天大国又近了一步,真是大快人心。 
⑤射击比赛开始,小刘第一个上场,他趴在那里,目不交睫地盯着靶子,不慌不忙,一勾扳机,“叭”的一声,打出了九环的好成绩。 
⑥艰苦创业时往往能够筚路蓝缕、克勤克俭;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就会疏于律己,不再朝乾夕惕,而是用暮气取代朝气。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号称第一部CG 电影的《爵迹》,最令人感慨的是它的演员,全部高颜值,即使演员有点儿瑕疵,也成了几近完美的人,被修得几乎看不出。 
B.如今,支付短信验证码、短信余额提醒等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的重要手段。 
C.精准选派,就是把贫困村最需要的优秀干部派下去,为的是让他们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路子。 
D.放眼我国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与日俱增,给予下一代成长的空间不断缩小,生活内容变得愈发单调,似乎只剩下学习了。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6.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2017天津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