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大学区校际联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大学区校际联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延安市实验中学大学区校际联盟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高一语文(A)说明:卷面考查分(3分)由教学处单独组织考评,计入总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渚清(chǔ) 霜鬓(ìn) 惘然(wǎnɡ) 迁谪(zhé)B.潦
试题预览
延安市实验中学大学区校际联盟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一语文(A)
                            
说明:卷面考查分(3分)由教学处单独组织考评,计入总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渚清(chǔ)   霜鬓(bìn)   惘然(wǎnɡ)    迁谪(zhé)
B.潦倒(liáo)   琴弦(xuán)   石栈(jiàn)     钿头(diàn)
C.猿猱(róu)    崔嵬(wéi)    吮血(shǔn)     贾人(ɡǔ)
D.锦瑟(sè)     猿啸(xiào)   咨嗟(jiē)      裂帛(bó)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C.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D.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 ,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每隔几天,我就会去山谷走走,呼吸一下树林的气息,时间一长,很多植物和风景对我慢慢熟悉起来。
B. 这里每天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但在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竟达到4000人次以上。
C.南迁之初,客家人常与土著和盗匪发生冲突,这强化了他们的身份意识、宗族观念和居住方式。
D. 2013是孔子诞辰2564周年。孔子故里曲阜及与其“沾亲带故”的各座城市,几乎均在孔子生日当天举办了纪念活动。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飞越。
B.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C.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D.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哪能。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侧身西望长咨嗟   B.歌以赠之
C.浔阳江头夜送客   D.朝避猛虎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7.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B.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樵夫。
C.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帝,列入“五帝”。
D.匹夫:古代指贵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和所喜爱的并不是“古人之学”,如儒家的经学、理学,如果真正是“古人之学”,他们就会好问了。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9.翻译下面的句子。(备注:全部来自课内翻译《师说》)(12分)
 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分)
(二)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0.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首句中“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正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1.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表达这种感受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4分)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①,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②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节选自鲁迅的《药》,有删改)
【注】①洋钱:指银元。银元最初是从外国流入我国的,所以俗称洋钱;我国自清代后期开始自铸银元,但民间仍沿用这个旧称。②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也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遭清政府杀害。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在开篇描绘的是极其安静的秋夜北京,是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毕竟卖人血馒头不是多么光明正大的事情。
B.小说在第四自然段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二人的小心谨慎和对生病的儿子关心。
C.作者写到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读者既可以看到华老栓一家的愚昧、残忍与自私,还可以看到作者急切地希望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
D.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老栓买药——小栓需药——茶客谈药,可见“药”是小说的线索,还由此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这个革命者的形象。
14.文中划线处的“黑的人”是什么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5分)


15.如何理解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5分)

五、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一位学生向拉比说:“我要成为马克思第二。”拉比说:“做你自己。”另一个学生向拉比说:“我要成为弗洛伊德第二。”拉比说:“做你自己。”第三位学生向拉比说:“我要成为爱因斯坦第二。”拉比说:“做你自己。”三位学生齐声说:“有为者亦若是,成为他们第二有什么不对?”拉比说:“你们都要当别人,让谁来当你们自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一语文(A)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答案:D(2分)
A项,“渚”应读zhǔ;B项,“弦”应读xián,“栈”应读zhàn;C项,“猱”应读náo。
2. 答案A (2分)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精神矍铄: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
语无伦次: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精神矍铄专用于老人;语无伦次为贬义词,不适用于“好评”;小巧玲珑指物品,不能指抽象的“生活细节”。
3.答案:D(2分)
    A项,主客颠倒,应为“我对很多植物和风景慢慢熟悉起来”。 B项,“达到4 000人次以上”前后矛盾,可改为“超过4 000人次”。C项,“客家人常与土著和盗匪发生冲突”表意不明。
4.答案:C(2分)
    暂,一下子。
5.答案:B(2分)
B项,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6.答案:C (2分)
 “然则”在文言中,是一个固定词组,断句时不要分开,可先排除A;“者”不会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据此再排除B;“争”的宾语是“以问为耻”,因此“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中间不能断开,再排除D。
7.答案 D(2分)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
8.答案:D“(2分)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9.⑴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是故”,“无”;“所”字结构,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⑵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之人”,“不齿”,“乃”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3)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师、庸、于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二)诗歌鉴赏(每小题4分,共8分)
10. AE(A项“作者不务正事”曲解诗意。作者只是居于闲职,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选对一项得2分)
11.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答对一点得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2(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13.答案:A、C(答对一项,得2分)
14. 是一个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1分)通过动作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2分)通过“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狠毒与蛮横,“捏一捏”处可见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可见他的卑鄙与贪婪。(2分)
15①茶客们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中国人)。作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分)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可见也不是中国的救世良药。(3分)
五、写作(40分)
16.略。
附:【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113.220.37.6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大学区校际联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