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7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2017.5.3)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2017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2017.5.3)(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宁波市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2017.5.3)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化论在文明睡眼惺忪(sōnɡ)之际敲响晨钟,传统价值应(yìnɡ)声龟裂,因果报应验出新义,宗教的威严大受质疑,知识界也有人唾弃说教和生命卑微的唏嘘,一心经营个人的技
试题预览
    宁波市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2017.5.3)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进化论在文明睡眼惺忪(sōnɡ)之际敲响晨钟,传统价值应(yìnɡ)声龟裂,因果报应验出新义,宗教的威严大受质疑,知识界也有人唾弃说教和生命卑微的唏嘘,一心经营个人的技艺,遁迹自娱。
  B.在诗人以先知自许、诗学篡(chuàn)夺宗教的意义上,写诗是一种渎(dú)圣行为;而诗歌语言的暧昧性喻示着人的多重性和虚无缥缈,这样,写诗又成了备受限制的尘世灵魂的自我观照与救赎。
  C.脚夫们挑的挑,掮(qián)的掮,胡诌着乡间小调,吱吱喳喳地上了船,等着解缆起篙,有的嫌无聊,便去一边嗑(kè)瓜子,有的开了和尚赐的斋佛果盒,却拈出一柱香来,惴摩着个中的意思。
  D.待更阑人静,许先生蹑手蹑脚地取来一沓(dá)泛黄的信纸,尔后在窗前坐定,时而托腮冥想,时而捋(luō)着两撇胡子,似有所得,却极少下笔,这样一直持续到晨光熹微,房外传来盥漱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值得注意的是,史铁生叙述这场灾难的语调,舒缓,深沉,从容,荡净了事发之初绝望的狂躁,充斥着一派平和、静远的气象。据此品味地坛的沧桑,殊无破落颓败之感,反添返璞归真之意。四百多年的光阴里,地坛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外饰,呈现出朴拙而又凝重的本相。而这也恰似史铁生那被命运锤击之后的生命形态,卸落了“最狂妄的年龄”的甲胄,“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然地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这样,有因有果的遭灾就褪去了浓浓的冤屈味,看似难以承受的灾难也不过是生命形态的另一种变化而已。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充斥        B.殊无         C.返璞归真         D.不期而然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对虚拟技术保持距离,不是因为我们刻意保守,以示另类,就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技术可以另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B.干燥的泥土极易让人长夜瞌睡,山峦下的村舍寂寂,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没醒来,她的面容慈祥,像块被雨水冲刷多年的瓦,手摸过去,有时间的质感。
  C.历史上一切源于精神价值体系的对经济和法律的干涉,都可以说是违背了社会现实本身的运行规律,原因之一是旧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所致。
  D.信息便捷是否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所以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是什么’的大门。”
5.欢送词是主人在活动结束时欢送客人而发表的讲话。假设姚江中学学生会成员应邀来东山中学参加“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假如你是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在活动结束时,致辞表示欢送。请在横线处补写欢送词。(100字左右)(4分)
  亲爱的姚江中学学生会的同学们:
      首先,我谨代表东山中学学生会,对你们参加我校“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表示真诚的感谢。
                                         ▲                                          
    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万事如意!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它的意境。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100字左右。(5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那么,日本人是怎样发明折扇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这种棕榈叶可以横握着扇风,受此启发把一些薄板用线穿起来,使之可以自由折合,从而发明出一种叫桧扇的板扇。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笏”的启发,最早的扇子是一种形状似笏、材料为桧板的桧扇。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这种乐器是把许多板子开孔后再穿起来做成的。
上述假说哪种是准确的,至今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事实上也是,这些假说跟万有引力法则的发现是受了苹果下落的启发、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看到沸腾的水把药锅盖顶开等说法一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牛顿和瓦特之前肯定已经有许多人看到过,但都没有与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联系起来。因此,牛顿和瓦特所具有的对物理学的关注和洞察力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从苹果和药锅盖联想到的发现和发明,取决于他们的物理学意识,而这甚至比发现和发明本身更重要。
同样,无论是棕榈叶还是“笏”抑或“拍”,重要的都不是外形,而是意在缩小扇子的日本人的意识,这才是孕育扇子的母体。可以说,棕榈叶、笏、拍这些东西仅仅是使扇子诞生的父体。而我们关心的不是寻找父亲,而是打探孕育扇子并使它成长的母体。扇子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型表现,也是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 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节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