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五四制)下学期期中阶段检测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五四制)下学期期中阶段检测语文试卷(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分)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如果说梦想是天边的星辰,永恒地照亮匆匆的人生,那么,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真实地记录着行走的足迹。人,既不能生活在华而不实的梦想里,
试题预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分)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如果说梦想是天边的星辰,永恒地照亮匆匆的人生,那么,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真实地记录着行走的足迹。人,既不能生活在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nì于喧嚣纷扰的现实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一边种植梦想,一边面对现实 ,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沉nì                    ② 喧嚣         
2、下面句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假如我是画家,我要用各种色彩,点染出她们的         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②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边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③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       我。
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       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A.清 扬     荒 僻    管 束     震 颤
B.清 晰     偏 僻    管 教     震 颤
C.清 扬     荒 僻    管 束     震 撼
D.清 晰     偏 僻    管 教     震 撼
3、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好几天,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⑥美丽如醇酒,越久越香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4.观察下面的画作《吉星高照》,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3分)
 
5.名著阅读。(2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 祥子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以上方案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________________写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小说通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6.填空。(5分)
(1)《野望》一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送友人》一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秋词》一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4分)
《现代汉语词典》中,“纪念”的第一条义项解释:“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用实际行动纪念先烈。”
(1)2014年4月27题《京华时报》第4版头条新闻有一个大标题:《丹麦女王今天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文中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简称。请结合“纪念”的义项,谈谈这样的简称是否合适,并简述理由。(2分)
(2)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整整77年,但是战火依旧在世界各地燃烧,死亡依旧在威胁着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请创作一则“呼吁和平、拒绝战争”为主题的广告,要求突出主旨、用词准确,字数控制在20字内。(2分)
二、阅读(共50分)
(一)古诗词赏析(4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本诗写于作者被贬于黄州时间)
8.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2分)
答: 
9.结合诗句分析整首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8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书:信函。这里指使者锁带的国书。②发:拆开、打开。③岁:一年的收成,年成。④无恙:古代常用的问候语,意思是“没问题”“没毛病”,也就是“好”。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岁亦无恙耶(        )    (2)臣奉使使威后(            )   
(3)苟无民   (        )     (4)  使者不说(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文:                                                                         

12. 与文章结尾句子“舍本而问末者”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分)
答:                                                                        

13.结合文章内容,在“先问君”还是“先问民”的问题上,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2分)


(三)背影(选段)(8分)
①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A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第②段主要刻画了一个什么情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
                                    
                                    
15.请对第②段划直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进行评析,要求指出其描写方法和表达作用。(3分)
                                    
                                   
16.文中两次写“我”流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四)
遗传与智力的关系
    ①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致力探讨的难题。人类发展史上,类似爱迪生、达尔文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发明家应该更多,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寥若晨星,太少了。    ②人的智力高低究竟与什么相关呢?是否与家庭遗传有关呢?科学家、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人类高尔顿曾调查过300位名人的家史,认为这些高智商的社会名流都是家族遗传的。他说,4位著名法学家的儿子中,有一个可能成为法学家,如果是普通工人家庭,要4000人中才可能有一个法学家。
    ③遗传学家托尔曼为验证高尔顿的观点,曾用大白鼠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将白鼠放进迷宫“考试”,看谁进去后出来最快。然后选出最“聪明”的雌雄鼠,让其交配生子。同时选出“最笨”的老鼠作对照。繁殖一代,考察一代,7—8代后发现,“聪明”的鼠生下的子代,一代比一代“聪明”,“笨”鼠的子代,则一代不如一代。
④瑞士生理学家海登,对这些实验老鼠的脑细胞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至少要高10%。如果将这种神经多肽的物质,注射到“笨”鼠体中,奇迹出现了:笨鼠变得聪明起来了。以福尔克为首的几位学者,对245位青少年进行为期7年的跟踪研究,也证明了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⑤不过,也有科学家发现,尽管是“聪明”的白鼠,若将其关进小笼子,生活富裕,但无所事事;同时,将另一只“聪明”的白鼠与其它的老鼠生活在一起,不仅有丰富的食物,而且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尽情享受。几个月后再进行“考试”,结果发现,每天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比生活呆板无所事事的白鼠“聪明”的多。教育家凯洛夫曾说: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必须借助教养和教育才能达到。
   ⑥中国著名作家夏衍说得更富有哲理。他说:“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众所周知,爱迪生在学生时代就曾被老师和家长看成是没有发展前途、不受欢迎的学生,甚至还被学校除名。但他们发奋图强,都功成名就。当人们称爱迪生是位天才时,他却用亲身的经历阐述了智力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他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⑦华罗庚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却成了举世文明的科学家。达尔文在神学院并非是初中的学生,但经历27载的考察研究,最大限度开发了自身潜在智能,写出了划时代的《进化论》。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58年终成《浮士德》。显然,这些都不能用“遗传”来解释。
⑧总之,天资聪慧这是幸运的,因为遗传注入了大器的胚胎。但遗传的天赋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当然,想真正解开智力之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7.作者认为“遗传与智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4分)
                                                                     
                                                                                                                                   
18.你认为教育家凯洛夫的话说得有道理吗?请结合实例说说你的理由。(4分)                                                                                                                                                                                                                                                                               
                                                                   
19.第④段中“‘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至少要高10%。”一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0.你认为真正成才的关键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五)
秋日笔记
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早晚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轻挥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青绿、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俯爬在叶片上。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这时你不由不去惊叹。
一点点秋风掠过,它细长而微微泛红的触角呈外八字轻轻舞动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
然而,秋天来了,寒意在一点点加重,这只金铃子,也许正是受不了这渐重的秋风才从山坡上一步步撤离的吧。
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十分钟过去了,我去看它,它伏在那里一动不动。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去看它,它仍伏在那里一动不动。三个小时过去了,我去看它,它还不声不响地伏在那里一动不动。
此时,我才看清,它有一对圆圆的泛着红光的眼睛,背上披着的绿色羽翎近乎有身材的两倍长。长衣托在身后,极像一个滑稽演员穿了件很不合身的蓑衣在观众面前表演。羽翎与身体的接合处,有一道极具装饰意味的褐色细线。
此后,直到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一下,它竟然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叶片上几只针尖大小的虫子被惊吓得不知所措地跑来跑去。
晚饭后,我去看它,它已从花叶的一端移向了另一端。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渡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无莫名的滋味。不是心与心的惜惜相怜,也不是杞人忧天的自作多情,更不是……我知道,我体内沉默已久的一根神经在那一刻突然就如同笔碰到纸而找到了一千个诉说的理由。
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一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一旦发声,那便是对生活的歌唱),它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
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由间给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淡寞和虚无。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是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登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
满城灯火次第亮起,今夜,这只金铃子它将在这个城市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它又将撤向哪里?(节选自《散文》2008.2)

21.文章第五段引用了《诗经•豳风》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3分)
                                                                   
                                                                   
22.下列文字形象生动,请从语言角度加以赏析,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4分)
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
                                                                   
                                                                   
23.从金铃子开始的“造访”到后来义无反顾的逃离,你有什么感悟呢?(4分)
                                                                   
                                                                   
24.文章最后一段话蕴意深刻,结合全文,说说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5. 生活中,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目光去感受身边的世界,或信任,或怀疑;或宽容,或挑剔……同时,我们又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那束束不同意味的目光,有的充满真诚,有的透着冷漠;有的让人怦然心动,有的叫人心有余悸……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心灵的折射。我们总能从不同的目光中读出些什么,读懂些什么。 
请以“难忘你那              的目光或者 “别用            的目光看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所写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2、不少于600字 
 
一、积累与运用
1、溺 xiāo   2、A   3、B
4.画面仅用几块若隐若现的墨块做背景,却将群鸡的姿态刻画的极其传神凝练、左方的母鸡俯首下视,紧盯着一群嬉戏觅食的雉鸡,雉鸡低头寻食,正向大地索取食物。一只大公鸡瞪大圆圆的眼睛目视前方,目光坚定、炯炯有神。鸡与吉谐音,人们将鸡寓意吉祥如意。画作中群鸡千姿百态,浑然一体,真实传神足见作者的艺术造诣之高。
5.答案:老舍《骆驼祥子》 攒钱买车被抢   妻子难产死亡(或钱被骗走  小福子上吊自杀……)
6\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1)这样的简称不合适。(1分)根据“纪念”的义项,“纪念”具有“怀念”之意,而怀念“南京大屠杀”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纪念的应该是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 胞。(2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简称是错误的,如果必须用简称,应该改为“南京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广告语参考:口平清泉,熄灭战争的烈火。(15字)用大爱构筑和平,用理智解决争端。(16字)熄灭战火,给孩子一个美丽家园。
二、阅读
(一)8.幽独凄清的心境;(1分)作者自己。(1分) 
9.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1分)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1分)
(二)10.一年的收成,年景      出使     如果   同悦,高兴
11.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12.舍本逐末
13.同意先问民。因为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君王推行暴政,把老百姓逼上梁山,老百姓可以通过起义推翻君王,所以,老百姓平安无事,君王才能平安无事!
(三)
14.刻画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3分)
15.A.外貌描写,表现父亲对祖母的哀悼和生活的俭朴;B.动作细节,表现父亲动作的艰难努力和爱子之情;
16.第一次是因为非常感动;第二次还有依恋、惆怅、悲悯。(2分)
(四)
17.作者认为遗传与智力密切相关,但遗传的天赋也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是成才的决定因素。评分意见及提示:共4分。“二者相关”与“非决定因素”各2分,意思答对即可。
18.有道理。因为“知识”要靠后天的教育,“德行”要靠后天的培养,“天赋”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而并非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如《伤仲永》中的方仲永,虽然有天赋,但没有得到后天教育而沦落为平凡之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实例。
评分意见及提示:共4分。理由2分,实例2分,只答“有道理”不得分。
19.“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高出的比值在10%或10%以上,不低于10%。(2分)如果去掉,表示的数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至少”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
提示:答此类题先明确观点,然后解释词语的限制作用,要结合句子的语言环境来谈,最后从反面谈,明确词语的作用。
20.成才的关键应该是后天的努力。或辩证的看待智力与遗传的关系。理由言之有理即可。(4分)   
                       
(五)
21. 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诗歌内容与下文金铃子逃离形成对照,突出了主题。(3分)
22. 观察细腻,通过生动的笔触,把金铃子比喻成艺术品,写出了金铃子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金铃子的喜爱之情,同时为下文金铃子继续撤离作铺垫。(4分)
 23. 人类与大自然的生灵,已经由以前的和谐融洽相处,变成了现在的互相提防,互相隔离,人类与大自然的距离正在被不断拉大。(4分)
 24. 一方面,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人类对自然的塑造,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当人类与自然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得越来越远时,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作者表达了希望人类与大自然能够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期盼与呼吁。(4分)
三、作文 (113.220.13.7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阜阳九中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广西北海市合浦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