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宁夏育才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宁夏育才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2017.4.28(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说明:1.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若要求粘贴条形码,请按照要求粘贴。2.请按照题号在各
试题预览
宁夏育才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2017.4.28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人: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说明:
1.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若要求粘贴条形码,请按照要求粘贴。
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2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吏治之反腐》  李传印
①秦朝时期,朝廷对官吏的约束是极其严格的,《为吏之道》以及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官吏贪污问题。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若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 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②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使。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③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 王朝均有沿用。
④汉代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⑤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故知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⑥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时,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来“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极其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吏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程度。
B.秦朝的三大国家政权机关中包含监察机构,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的地位并列,这都体现了秦朝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C.秦朝设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和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刺史六条问世》,建立了举报箱制度。
C.“三互法”是汉代官员回避制度。“三户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
D.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对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B.秦朝的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察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C.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故知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D.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李静涛《百年舂锄不言休》
    我国学术界曾将饶宗颐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在钱钟书心中,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则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是潮州首富,又是当地著名学者。饶锷致力于考据学,家中藏书10万卷。他为儿子取名“宗颐”,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饶宗颐三四岁时,父亲便教他诵读经典。10岁时,他已经阅 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等古籍,并跟随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
    1930年秋,14岁的饶宗颐以优异成绩考入潮州金山中学学堂。当时在潮州能考上金中的,都相当于“举人”,享受礼遇。但饶宗颐觉得“在学校获益不大”,入学后没多久,就回家自修,开明的父亲并未反对。16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 “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抗日战争爆发后,饶宗颐曾在中山大学任艺文纂修,同时加入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潮州沦陷后,饶宗颐不得不辗转于广东香港之间。父母早逝,战乱动荡,让他较早地参透何为心无挂碍。他一生面对逆境,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
    在香港,饶宗颐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善本、孤本,为以后的治学打下了基础。1952年,并无大学学历的他受聘成为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饶宗颐主讲目录学、文字学、《楚辞》和汉魏六朝文学,他的潮州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受到学生欢迎。港大授课之余,饶宗颐还前往新亚书院讲授“老子”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敦煌学。
    饶宗颐不喜欢政治,专心治学。他将著述又涉政的人称为“早达”,“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但他也关注世道人心。当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股市大跌,每天都有股民跳楼自杀,饶公亲自书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很大,每个约一平方米,由香港政府出资,按照原始尺寸,在大屿山建了“心经简林”,来安抚市民的心灵。现在已是香港市民寻求心灵慰藉的一个重要去处。
    在日常生活中,饶宗颐为人谦虚,待人真诚,就是陌生人想与他讨论问题,他也会热情交流,不会高高在上。他对“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表示不敢当。2003年,香港大学设立饶宗颐学术馆,他给学术馆取名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e,意思为“这是香港大学里面的一间小学校,我在这里做点小学问”。
    1954年,饶宗颐在日本研究甲骨文。同年到剑桥出席第二十三届东方学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论文《老子想尔注》,从此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法国汉学家戴密微邀请他到巴黎整理敦煌经卷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饶宗颐系统地研究了道教文献资料,并出版了《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 这本书引发了欧洲研究道教的热情,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把此书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戴密微很欣赏饶宗颐诗、词、赋方面的才情,曾邀他同游瑞士。1962年,经戴密微力荐,饶宗颐以甲骨学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了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
    “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饶宗颐1949年离开大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藉由中山大学邀请,63岁的饶宗颐回到朝思暮想的广州,感慨地说:“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晚年游历祖国。饶宗颐前往莫高窟考察,虽然他以敦煌学研究而闻名于世,此前却从未到过莫高窟。饶宗颐在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同行者问:“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有什么好看的?”饶宗颐回答说:“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离开敦煌后,饶宗颐又到了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仔细地考察每一样藏品,有时候还要到库房里看。
    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被尊为国学泰斗,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饶宗颐,称赞他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
    不论何时,饶宗颐都像他自比的那样“辛苦待舂锄”,百年不休,他曾说:“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个不可知的斑点,亦像一根芦苇,很容易被一阵风所摧折……面对无限的宇宙,永远的岑寂给人以无限的恐惧。在无限的周遭,处处可以是中心,而何处是圆周,却煞费思量。”

【相关链接】
①我(饶宗颐)特别喜欢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这里的“万古不磨”,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自在”是佛教的话,就是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 (肖莹《饶公印象记》)
②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中、英、法、日、德、印度等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因此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过去不少人以为他的艺术创作只是治学之“余事”,但近30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上新法迭出,业界公认其成就绝不在学术之下。(刘伟忠、姜舜源《一代通儒饶宗颐》)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  )4分
A.饶宗颐的家境优越,深厚渊博的家学为他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儿时名师的教导为他日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B.饶宗颐在香港大学教书,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仅因为他的潮州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所以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C.饶宗颐在法国系统研究了道教文献资料,其著述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将他的《老子想尔注》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 
D.饶宗颐在阔别大陆多年之后,重新回到故乡。已届花甲之年的他心系国家发展,决心游历各地,考察丰富的文化资源,耕耘不辍。
5.中外学者非常敬重饶宗颐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6.饶宗颐所说的“三不朽”和“自在”在他自己身上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鉴赏。(11分)
阅读下面小说,按照要求完成问题。(11分)
                              《金大力》汪曾祺
    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身大力不亏,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气,没法证明。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很老实,也没有什么本事,家里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本人是个瓦匠头儿。
    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 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
    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比如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都愿意找他。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订石灰。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的吉时,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工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绊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摄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我知足。”
    金家茶炉子生意很好。一早、晌午、傍黑,来打开水的人很多,提着洋铁壶、暖壶、茶壶的,川流不息。这一带店铺人家一般不烧开水,要用开水,多到茶炉子上去买,这比自己家烧方便。茶水炉子烧的是稻糠,稻糠着得快,火力也猛。但这东西不经烧,要不断地往里续。烧火的是金大力的老婆。这是个很结实也很利索的女人。只见她用一个小铁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火口里倒糠。火光轰轰地一阵一阵往上冒,照得她满脸通红。半箩稻糠烧完,四个铁罐里的水就哗哗地开了,她就等着人来买水,一舀子一舀子往各种容器里倒。到罐里水快见底时,再烧。一天也不见她闲着。稻糠的灰堆在墙角,是很好的肥料,卖给乡下人,一个月也能卖不少钱。
    茶炉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炉的一半地方是三口大水缸。因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里。一口缸容水八担,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担水。这二十四担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时,他早晚挑;没活时,白天挑。你要是路过金家茶炉子,常常可以看见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两只水桶的扁担上休息,好像随时就会站起身来去挑一担水。
    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
    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
7.生活中不乏像金大力这样的人,金大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8.这篇小说,用质朴的语言刻画了金大力这个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的人物形象,也勾画出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从全文来看,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你的理解。  (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 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 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9、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栏杆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一种,因为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联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静,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了过客之眼泪如愁绪低溅,浪花仿佛卷动归客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4、本诗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6分)
15、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屈原的《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自的乐趣,而他愿意穷其一追求美政的语句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诗经•氓》中“                ,               ”两句通过女主人公之口,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
                      
                       第Ⅱ卷  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7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8分)
16、下列各句中划线处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每天清晨取蜂蜜一到两勺,用温水冲服,空腹饮用,长从以往不仅能够滋阴润肺,而且可排毒养颜。
②陶渊明看透了官场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③大家相互认识也有几个年头了,但是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④王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刍荛之见,可以说很高明和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相信会带给大家很大的启发。
⑤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计较于物质生活和充满低级趣味的民众。
⑥在淡泊的氛围中读书,我们可以上溯远古,下企未来,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书味飞翔,内心也会进入一种清净的幸福境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即将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B、人们把高空坠物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像不定时炸弹,困扰着市民,严重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农民工逆袭”论调中隐含着农民工阶层和某些职业的歧视和偏见,实属不应该。
D、中餐之所以在申遗路上屡屡受挫,是因为我们提交的美食,虽然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只给人们带了好的口味体验,却很难让人体会到文化上的深意。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离不开酒。②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伤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③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重庆市2016-2017学年高二春季九校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