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仿真语文试题(文学类、议论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及常规试卷试题(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7高考仿真语文试题(文学类、议论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及常规试卷试题(三)(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高考仿真卷•语文(三)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定性文学应该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
试题预览
    2017高考仿真卷•语文(三)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定性文学应该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有利于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有利于摆脱原有概念和理念的束缚,建立基于我们自己感受经验的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其中,文学的实践意义是我们试图确立的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认识到,文学的各种概念化的解释都难免简单化、机械化,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这就是: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在文学中,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寄予在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也蕴含于文学叙事之中。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虽然文学展现的“生活图景”并不能让人们按图索骥地重复,但文学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近乎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文学叙事高于平凡的生活,甚至是理想化的乌托邦,但在文学的修辞手法、多种表现手段构筑下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所以,对于文学而言,不在于人们是否能够完全按照文学的描绘生活,而在于能够激起人们多少冲动和向往。因为人类最早创造文学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初衷可能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就是一种虚幻,就是让人的生活由实向虚的一种转化,而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当人们的实在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细而无声地度过。文学就是要构筑一种“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而且这种“非现实的生活”还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文学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充满空灵、清幽、诗意,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渴望,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惬意,展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娴静,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甚至生发出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由此可见,文学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诗意地生活。
文学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实际上就是文学的作用或者有用性。文学的有用性并非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而主要是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人的精神发展呈现两个路径:一种是理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政治、哲学、宗教等,抽象高深,远离人的生活;二是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文学艺术,直观、形象、生动,相似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审美,也就是说,文学给我们提供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体验、参悟生活的方式。它让人抛开冗繁,以文学的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在这种“审美性生活”的熏染、启迪、昭示下,树立和坚定生活的信念,开创人的实践意义上的新的美好生活。就此意义而言,文学是人们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选自吴圣刚《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B.只要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就能定性文学。
C.建立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需要我们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从而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
D.我们如果以文学的实践意义作为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就会认识到文学的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蕴藏着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也蕴含着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
B.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但文学能够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C.文学作品有时描绘的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加之多种文学手段运用,构建出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的境界,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
D.人类早期的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也许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如现实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悄然度过,文学叙事便是这一种虚幻。
B.文学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诗意地生活。
C.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文学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既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也包括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
D.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是因为文学以其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让人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了新的感受、体验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巡回赛。”爸爸随口一说,在我脑海埋下了一颗种子:赢得冬季巡回赛是个好办法!让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7高考仿真语文试题(文学类、议论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及常规试卷试题(四)』  下一个『2017高考仿真语文试题(文学类、议论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及常规试卷试题(六)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