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年河南省洛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凡今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无论这事做得如何好,但比之古人,总要差一点,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或做得更好。如果今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便借题发挥,用“世
试题预览
2017年河南省洛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凡今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无论这事做得如何好,但比之古人,总要差一点,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或做得更好。如果今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便借题发挥,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滥套,将令人骂得“狗血淋头”。
        在旧时,除了些庙堂颂圣的作品外,在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他自己时代的文章。王充《论衡•齐世》篇说“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王充看出了大部分人的错误,所以他在他自已的书里有《宣汉》篇。在这篇里,王充指出,汉朝的文治武功,都超越前古。
        在旧时,大部分人所以都贵古贱今者,其原因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今”是一个人之“所见世”,“古”是一个人之“所闻世”。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他们亦是贵古而贱今。就第二点说,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人靠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高年是有经验的人。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但在工业社会,新的事情时常发生。而其新又不只是个体上的新,而是种类上的新。对于人所没有经过的事,旧经验的教训即不可用,至少是不一定可用。所以在工业社会里高年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而青年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了。因青年对于种类上的新的事物,可以学习,而高年则不能学习也。在农业社会里,人所以尊高年,一半是由于道德的理由,一半是由于实用的理由。在工业社会里,如果人亦尊高年,其所以尊高年完全是由于道德的理由。
       近数十年来,中国自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社会,所以贵古贱今的人,在现在是很少的了。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凡中国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比之外国人,总要差一点。他们总想着,外国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如中国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一定要借题发挥,用“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等滥套,把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
       现在所以有这一部分人,贵远贱近者,其原因亦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近是人之所见,远是人之所闻。人既易于“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易于贵远贱近。就第二点说,中国现在一部分人还有殖民地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以在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相传有人以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这种殖民地人的心理,在中国到现在还有残余。贵远贱近,虽亦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又并不是只贵远贱近,他们对于埃塞俄比亚的英勇,总觉得“不过如此”,而对于捷克的怯懦,总觉得“没有什么”。在这些方面看,这一部分人的贵远贱近,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是殖民地人的心理。
       就人之常情说,人贵所闻而贱所见。这并不是人的弱点,而正是人的优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一即是人有理想。人有理想,而其所见的事物,都不尽合于他的理想。人总有缺点,他所做的事亦总有缺点。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离我们远的人,亦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所做的事亦有缺点。不过这些缺点,因为距离远的缘故,不容易看见,都只看见其大体轮廓,其详细则看不清楚。如其大体轮廓无大缺点,人即以为其是完全的。人对于其同时同地的人或事,则是深知其详的。不但看不见其大体轮廓的无大缺点,而且简直看不见什么是其大体轮廓,如所谓见树不见林者。
(节选自冯友兰《新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人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词评价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好现象,正是旧时中国人好贵古贱今心态的体现。
B.在旧时,也有称赞当时时代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庙堂颂圣的作品,不能由此而否定中国人贵古贱今的心态。
C.旧时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自己时代的文章,只有王充在《宣汉》篇里赞美了汉朝超越前古的文治武功。
D.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就使得旧时很多中国人总认为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比今人更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中国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贵古贱今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整个社会普遍的对老年人的尊重就是如此。
B.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尊高年”,其实尊的并不是年辈,从本质上看他们尊的是经验,尊的是正确的知识。
C.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如果人们依然“尊高年”的话,这敬意应该是源于道德,高年已经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
D.不论是农业社会时中国人的贵古贱今还是工业社会里中国人的贵远贱近,都和“贯所闻而贱所见”这一心理有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所闻而贱所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贵远贱近也不是工业社会后才有,比如中国就有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贵远贱近是一种殖民地人的心理,以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甚至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C.崇洋“贵”外是不理性的思想行为,但它却恰恰展示了人类优于禽兽的地方,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渴望。
D.距离产生美,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贵古贱今还是贵远贱近,不过是同一种心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2)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访谈文字实录(有删节)
    【编者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了“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名家话精神故乡”系列访谈,近日,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做客人民文化,畅谈座谈会后的感悟。
    “我称得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到现在依然在心里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那些歌。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阎肃作为军旅文艺工作者的代表进行了发言。当他说起“军人也有‘风花雪月’”时,习近平总书记插话:“我赞同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着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的发言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当面肯定,这件事令阎肃分外高兴,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虽年逾八十,阎肃仍思维敏捷,他透露,自己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并不拘泥于事先拟好的讲稿,有即兴发挥的成分,“风花雪月”就是他临场直抒胸臆,有感而发。从军六十余载,阎肃对军旅文艺创作有很深的感悟,“我认为,作为一个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爱憎要分明,因为你是为这个部队服务,为国防事业服务的。我过去写过一首歌叫《天职》,其中有这样的词,‘哪有那许多相思眼泪,哪有那许多离别柔肠,当我们勇敢的踏上战场战场,胸膛里喷涌的是雷是火是钢’,我是老兵,我觉得军人就应该这样。”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军旅文艺界变化很大,阎肃看到“大家都在努力”。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阎肃感慨,“这句话说进了每个文艺工作者的心里,我们创作一线的很多同志,都在认真思考这句话,积累知识,磨练自己,想要努力做出一点成果出来,回报时代。”阎肃谈到,一年来,部队里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例如,总政话剧团创作的当代军事题材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海政文工团创作的歌舞诗《英雄核潜艇》等等。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回顾了自己少年时代和插队时期阅读过的大量书籍,给阎肃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于从小热爱书籍的阎肃来说,阅读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许多帮助,“多读书,才能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为了把书中的知识“吃”进自己的肚子里,阎肃下过苦功夫,“唐诗宋词我都是一首一首,一堆一堆地背,川剧的唱词是最讲究的,一本一本的川剧我都背。把这些背下来以后,再去创作的时候,就‘下笔如有神’,占大便宜了”。
“读书破万卷,真的很重要”,阎肃创作过《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说唱脸谱》《雾里看花》等大量经典歌曲,每次遇到创作“瓶颈”,脑中存储的海量知识就成为了他灵感迸发的来源,“灵感的迸发源自于自己从各个方面汲取到的营养,不管唐诗还是宋词,好的词句,存在脑子里面,它是不会溜走的”,阎肃形象比喻说,“平常哪顿饭把我吃壮了,我说不出来,但是身体慢慢越来越好,就是这个道理。”
    书籍不仅为阎肃带来创作上的帮助,也是他的“精神故乡”。阎肃认为,“心灵上的故乡,都是在我们的先贤的笔下。像鲁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作品,我从小就读,真是长见识,长知识,长学问,而且长性情。从中,我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阎肃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就是要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为了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阎肃无论走到哪里,都跟各行各业的人迅速打成一片,站岗的、扫地的、修脚的……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朋友。
    战士们爱听阎肃的歌,曾询问他“为什么你的歌里面总有那么多我们没听过的新词?”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我看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火热蓬勃的生活,自己坐在屋子里瞎编是没有用的,是编出不来的。”阎肃认为。
    为了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阎肃也有过担忧,“我老想和时代同步。我今年85了,老觉得自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很怕突然有一天它把我给扔出去。”阎肃谈到,例如“点赞”、“吐槽”之类的网络语言,虽然一开始他不懂,但他会想去尽力“捕捉”这样新鲜的词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阎肃常常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大家有彼此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一交流,我就从他们那得到好多好多语言、思维。”阎肃高兴地说。
(来源:2015年10月14日人民网﹣文化频道  采写:陈苑)
材料二:采访阎肃夫人李文辉笔录(有删节)
    我和老阎处对象的时候,由于我在东北,他在北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在信中,我发现他的文笔很美。后来,我来北京和他见面。见到他后,感觉和书信中的他反差很大:个头矮、相貌平,还有点驼背,衣着也很不讲究,还穿着当时城里人很少穿的线袜子,把穿旧了的军裤穿在里面当衬裤。
    我看过他中学时代的照片,身板挺直的。30岁前,老阎连一个休息日都没休息过。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看一天,由于长时间伏案学习,慢慢地老阎就变成了“罗锅”。还有很多休息日,老阎是在书店和戏院度过的。他看过很多书、很多戏,这一点,你们也许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过去,礼拜天老阎常去天桥看戏,坐公交车要5分钱,他舍不得,经常走着去,走着回来,看戏每小时一毛六,他却肯花。
    有朋友建议我办个文化公司,我想还真行,一来我喜欢文艺,二来我对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很自信,三呢,我对文艺界很熟,很多明星大腕都是我的好朋友。老阎听说后坚决反对,根本就不允许。不用说我办这个文化公司,就连儿子办都不行。他有他的原则,我们拗不过他。
    儿媳妇是军艺毕业的,学唱歌的,一直想进空政文工团。老阎是文工团的元老级人物,儿媳妇希望他能跟团领导说说情,但他一直没开这个口。
    有人要帮老阎写自传、出文集,他都拒绝了。人家劝他,别人都出书了,你怎么不能出。他说:“出那个有什么用呀?”人家说:“你不出谁知道你呀?”老阎说:“知道有什么用呀?”
(来源:2010年07月15日“人民网﹣军事频道)
材料三: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阎肃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1)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访谈中,阎肃认为,军旅文艺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任务,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同步的“接地气”的作品。
B.材料一访谈中,习总书记说,赞同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正确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功能,应赞美自然景物,表现生活情趣。
C.材料一是根据事先确定的题目和假设,就某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而材料二只是确定访谈的话题,内容的主导在被访谈者。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阎肃喜爱看书,都突出表现了阎肃善于从平素的阅读中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E.阎肃不想出名,有人要帮老阎写自传、出文集,他都拒绝了,所以他不愿意接收专访,材料二的采访者只有采访阎肃夫人来了解阎肃。
(2)材料一陈苑在访谈中对阎肃提出了哪三个主要问题?
(3)从材料一的访谈中,可以看出阎肃“座谈会后的感悟”有哪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举隆庆五年进士。知浙江山阴县,敏而有惠。万历三年,征为工科给事中。会御史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护,坐贬太平府知事。十三年,累迁尚宝司丞。初,贞明为给事中,上水利、军班二议,谓:“北人未习水利,惟苦水害,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也。盖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其议军班则言:“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今数千里勾军,离其骨肉。而军非土著,志不久安,辄赂卫官求归。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及贞明被谪,至潞河,终以前议可行,乃著《潞水客谈》以毕其说。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力言其说可行,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巨勘议。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贞明先诣永平,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帝惑之。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寻乞假归。十八年卒。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
(节选自《明史•徐贞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B.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C.今诫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D.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
C.“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
D.“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贞明仕宦未久,因同情言官遭贬。他进士出身,先做县令,后来到工部任职,对军政、水利问题发表议论,因入狱探望罪官傅应桢,遭到贬职。
B.徐贞明建言力行,为治水操劳一生。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以疏通河道为主,并且亲自考察相关的地理环境,其建议一度得到了皇帝和一些大臣的支持。
C.徐贞明关心国事,欲改革征兵制度。他认为征调东南一带的人到北方当兵不妥,因为南方人体质较差,加之远离故乡、亲人,大都无心在北方戍边。
D.徐贞明胸怀大志,受阻挠一世遗憾。他聪敏干练,欲兴水利除水患获千秋万代之利,却因宦官、贵戚等利益集团的流言中伤,而被罢官免职,徒留遗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使。
②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5.(11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渡。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E.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  ”,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 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  ”,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  ”的悲壮场面。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  ”这样一个生活细节,烘托出了周瑜“  ”的年轻将领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担任葡萄牙总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
②作为与南海争议无关的域外国家,日本逢人说项,渲染紧张气氛,口口声声说要改善日中关系,却又四处渲染“中国威胁”,堪称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奇葩”。
③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
④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自己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长吟短叹,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⑤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普通班)』  下一个『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