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田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课外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何以繁荣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
试题预览
大田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第Ⅰ卷  课外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何以繁荣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包子王
明前荼
①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会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荠菜粥,再沿着秦淮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②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但有秦淮河岸鼓出叶芽的河柳,还有老王只做这20来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霉干菜肉丁包、马齿苋香肠包。
③就是一两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就说了个事:老王有一回路过逸仙桥,看到那边的市民广场有人玩大石锁,玩家三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鼓鼓囊囊的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都用“你真不晓天高地厚”的神情睨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宽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自己。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呆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圆,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老王就笑:我还有二两力,那是在南京城剁了1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
④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一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大摇其头:绞馅机省力归省力,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于都是菜渣渣。木渣渣的纤维塞牙不说,还含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手剁的馅芯,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会稍微有一点灌汤效果。
⑤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他那个只有四平米的包子铺。黄金时代是在春天,万花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太阳加大了它的热力,老王老婆撑出的竹杆上,霉干菜一挽一挽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调子;腊肉香肠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但还没有出油,一切都恰到好处。
⑥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要在沸水中煮去涩味,可像剁白菜一样粗切细剁,剁起来万马奔腾,擦擦作响;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劲细切,必是老王这样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霉干菜和腊肉,手腕也酸软,老王手头有一本《水浒》,是说书人整理的本子,已被他翻到毛边。他笑说,自从切过霉干菜,就晓得郑关西何以熬不住大怒——鲁智深命他细切十斤瘦肉、十斤肥肉,加十斤软骨,细细儿把他的横劲儿挫去十分,这等“消遣”,谁受得住?
⑦老王这人“轴”,包好的包子非要24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透过包子皮,能看出春笋腊肉包嫩黄中夹杂暗红色,马齿苋香肠包是暗绿中夹杂水晶红白。他还有一样“轴”性子,一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与路人,得留着,他留着等谁呢?
⑧九点半光景,他要等的人摇摇摆摆来了,三月艳阳天,还戴着棉帽子,穿着灰棉裤,都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他们两三相约,说要出了老年公寓透透气,看看街景。都八九十岁了,护理人员最多许他们在无人陪伴的情形下走出500米,他们就来老王的包子铺互相做东请客。老王收的钱,青菜香菇包五毛一个,马齿苋香肠包八毛一个,还是15年前的价钱。
⑨要是他们乐意,老王会拿出家里的粗茶给他们泡上一壶,陪着说说话。老王只是简单地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没人愿问你想要什么了,和谁在一起,吃啥饭,这多可怕;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学问也好,没地位没学问也罢,如今谁羡慕谁?能走出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两只包子,能花五块十块请个客,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福气。干嘛不让他们的福气长一点呢?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老王的“轴”表现在:对包子的褶子、馅、色彩等格外讲究;早上最后一屉包子必须留给老年公寓的老人。
B.小说标题“包子王”有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因为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包子王”的行踪来展开情节。
C.小说采用正面描写手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第五段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万花”、“春笋”、“马齿苋”、“太阳”等的生动景象。
5.请简要分析“包子王”的包子有“吸引力”的原因。(4分) 
6.小说主人公“包子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宣、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①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媒蘖: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惊喜,欲擢冠多士 冠:为……第一名,为……首名
B.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谢:谢罪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属:连接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到……去
8.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堤,他先将逃出城外的富人赶回城中,以此稳定民心,并与手下日夜奋战,最终保全了徐州。
B.黄河决口,形势危急,苏轼亲自到武卫营请求卒长率领兵卒筑堤护墙。他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暂时解除了水患。
C.苏轼到了他加冠礼的年龄,已能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十分惊喜,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D.在湖州时,苏轼因写诗而被李定等人指责是诽谤朝廷,由此被贬黄州。到黄州后,他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10.翻译。(4分)
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长沙过贾谊①宅
刘长卿②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少有才名,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排挤,贬为梁怀王太傅。抑郁而亡,时仅33岁。后世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②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所做。
1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3分) 
1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第Ⅱ卷 课内知识巩固题(50分)

13.补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分)
(1)《蜀道难》中凸显蜀道之间既有可以迫使太阳神龙车掉头的山,又有险滩急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                ,               ”,白居易用客人的反应和悄寂无声的长江夜景描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3)《渔家傲》中作者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诗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在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人与物都不存在时,辛弃疾感叹道:“             ,                 ”。
14.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5分)
(1)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  )、季。
(2)《诗经》主要手法是“(   )”“比”“兴”。
(3)古代人们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这种风俗称作(   )。
(4)白居易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州(   )的副职。
(5)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称作(  )。
15.改正错别字(4分)
(1)烟蔼(2)稿暴(3)长咨蹉(4)环佩
1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虽一度是“世界工厂”,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有很多产业工人,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我们有着巨大的产品产量,但粗制滥造、档次低下的产品也不少;我们有一些一辈子做一件事的能工巧匠,但在世俗评价里,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并不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说到底,工匠、工匠精神不是我们真正欠缺的,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才是我们欠缺的
B. 说到底,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匠心文化,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的“工匠精神”
C. 说到底,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
D. 说到底,工匠、匠心文化不是我们欠缺的,我们真正欠缺的是一种支撑工匠的“工匠精神”
17.请解释以下加点成语的含义。(6分)
(1)刚开始时,大家都对他的博闻强记佩服得五体投地。
博闻强记:                                              
(2)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她就展示了这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卓尔不群:                                                
(3)张骞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抓,却能安之若素。
安之若素:                                                 
18.修改病句(8分)(直接提出修改意见,不必原文照抄。)
示例参考:
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修改意见:删去“在作怪”。
(1)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2)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3)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19.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③何陋之有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A. 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C. ①⑥⑧/②⑦/③⑤/④       D. ①⑥⑧/②/③⑦/④/⑤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5分)
(1)数罟不入洿池 数:          
(2)君子生非异也  生:          
(3)逡巡而不敢进  逡巡:          
(4)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          
(5)度长挈大  挈:         
21.翻译课文中的句子。(6分)
(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第Ⅲ卷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大田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课外阅读题(40分)
1.B (B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而不是原因。从B项本身的说法来看,“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已经不是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的问题了,而是繁荣的标志。)
2.D(D.张冠李戴。该项的表述来自第1段最后的句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名句,不是鲁迅先生的。)
3.C (C.说法过于绝对,把局部说成了全部。“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古人”前面缺少“很多”“许多”等限制成分,参见倒数第2段的有关句子。该项的说法不仅与原文不符,而且与后文的内容——隋炀帝、秦、朱元璋等滥杀敢于进谏的古人相矛盾。)
4. A( B项“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包子王”的行踪来展开情节”的说法不够准确,如第一段就只写了“小纪”的行踪,而没有写“包子王”的行踪,旨在通过写“小纪”的行踪侧面烘托“包子王”的包子很受人喜欢;C项小说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第一段写“小纪”“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就从侧面突出了“包子王”的包子颇受人青睐;第二段借“小纪”说的“事”,从侧面突出了“包子王”的力气之大等。D项第五段没有运用“对比”修辞手法。)
5.“包子王”的包子与众不同:①应季而生;②手剁而成;③用料讲究;④制作精美;⑤馅子饱满;⑥色泽鲜明;⑦味道清鲜松软、绵柔甜润,且有奇香;⑧价钱便宜。(答出其中六点即可) 
6. ①技术娴熟;②执著;③精益求精;④乐观、豁达而又不乏诙谐;⑤善良,有爱心;⑥社会责任感强。(答出2点并结合作品分析给4分,答出3点并结合作品分析给5分。) 
7.B(谢恩) 8.D  9.C (“特录他中乙科”错。)
10.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呢? (也可译作“还有谁与我在一道呢”)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
11.(3分)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或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2. (3分)①对贾谊的同情;②对汉文帝的指责;③对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④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写出3点可给满分)
第Ⅱ卷 课内知识巩固题(50分)
13、(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4、(1)叔;(2)赋;(3)禊事;(4)刺史;(5)教坊
15、(1) 霭(2)槁 (3) 嗟(4) 珮
16、C(根据“我们有很多产业工人,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和“我们有一些一辈子做一件事的能工巧匠”可知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对应“但在世俗评价里,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并不高”应该是我们真正欠缺的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
17、(1)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2)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3)安之若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
18、(1)语序不当,应该修改为“南昌八一纪念馆里陈列着周恩来当年使用过的好多种东西”。
(2)搭配不当,“生产量”不能“供应”。去掉“的生产量”。 
(3)“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并列不当,去掉其中一个。
(4)不合逻辑,“我们所缺乏的”应是“勇气”和“谋略”,此句将“缺乏”换为“表现出”亦可。
19 C(①⑥⑧介后;②⑦判断句;④被动句;③⑤宾语前置句。)
20.(1)密,细;(2)资质、禀赋;(3)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4)匹敌,相当;(5)衡量
21.(1)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3)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写作解析】材料介绍了年轻人面对困难时选择避开困难而引发的争议。从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遇到困难(障碍、矛盾),要学会变通,灵活应对;②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必要的地方;③有时,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④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⑤遇到矛盾不要绕道走;⑥遇事要讲策略。学生作文只要符合材料要求即可。

文言文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读《庄子》时,感叹地说:“我从前有的见解,未能说出,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里了。”嘉佑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文风,见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作,便放在第二;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以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毁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于是)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对百姓不利的事不敢说,用诗来讽刺,希望对国家有益。御史李定、舒直、何正臣摘取他表章中的话,并且借端构陷他所作的诗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到御史台监狱去,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便用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职安置他。苏轼和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113.220.15.5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重点班)』  下一个『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实验班)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