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出题人:高莹审题人:董文颖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
试题预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出题人 :高莹         审题人:董文颖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刀。
第Ⅰ卷  阅读题(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 (23分)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说:“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措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乳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趔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嫁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艰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 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 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万尴尬处境。 
E. 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5.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6.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5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根据教材内所学知识,完成7-10题。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冯虚御风
C.长乐王回深父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8.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①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此余之所得也
C.①不知老之将至                     ②后世之谬其传
D.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常在于险远
A.群贤毕至                           B.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足以极视听之娱                     D.有泉侧出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④⑤⑦         B②③④⑧        C②⑤⑥⑦         D①③⑦⑧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1.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指冠礼,古人二十岁(天子诸侯可提前至十二岁)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
B.殿试, 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又称廷试。
C.丁母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D.表,“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分)
(2)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 岂可以常礼乎?(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5.对本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D.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E.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的动作描写非常突出,请试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概括了曹操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盛况。
(4)《赤壁赋》中通过写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感受来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是“             ,               。”
(5)《游褒禅山记》中“然力足以至焉,      ,       。”是说“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第Ⅱ卷 表达题(共7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三分)
1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指摘(zhāi)  敷衍(yán)  奢谈(shē) 立功赎罪(shú) 
B.悼念(dào)   立即(jí)   訾詈(lì)  坚如磐石(pán)
C.储备(chǔ)   诅咒(zhǔ)  勒令(lè)  孜孜求学(zī)
D.肄业(yì)    嫉恨(jí)   诽谤(fěi) 大有裨益(pí)
1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切磋  会晤  缔造  触目皆是  摇摇欲坠 
B.抵砺  镣铐  岐视  义愤填膺  消声匿迹      
C.枷锁  委缩  譬如  中南捷径  无动于忠
D.造诣  峰巅  商榷  大相背弛  道德沦丧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②为了国家的安定与富强,周总理宵衣旰食,呕心沥血。
③我校2017届高三毕业生张天宁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得知这个消息举校弹冠相庆。
④每当有人指出小明的缺点,他都振振有词遮辩不停。
⑤因论文涉嫌抄袭而被延期毕业研究生肖某痛定思痛,准备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⑥康震教授在节目朗读者上对海明威的介绍犹如抛砖引玉,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今年半年时间内,湖北民院大学生肖正华接连出版了《沉潜》、《公章》和《官方新闻》3部长篇小说共计75万余字。
B.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在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中用好机遇,还要在主动适应环境中抓住机遇。
C.金星在她主持的脱口秀里批评了很多人。虽然她的言辞尖刻甚至偏激,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说的没有道理。
D.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潜力不言而喻。
22.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充满历史底蕴的恭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 ① 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② 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可以说是公众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 ③ ,  ④ 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充实它的文化内涵, ⑤  激发出它的生机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A.既    又    因而    如果    从而
B.不仅  还    因此     /      而且
C.既    也    因此     /      从而
D.不仅  还    因而    如果    而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妹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妹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根据材料,从你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历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
1.C(A项,原文是“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B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无中生有。D,原文是“……比如……比如……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B(“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以偏概全)
3.C(A项,原文是“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B项,“如果……就……”绝对化。D项,原文是“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 【答案】CD,每个选项2分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可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逐一分析得到答案。B“真相大白”欠准确,文章17段“不再问了”,说明真相并没有完全揭开。A“他迂腐无能”理解错误。E“白描手法”不妥,本文使用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5. 【答案】老范是一个热心、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为富而仁的人。从他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表现出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可筛选出文中与该人物形象相关的情节再加以分析。
6.【答案】老汪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这是他对自身际遇的深刻体验,他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真正感受到了“不亦乐乎”。(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时要先理解题目中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7.D(A项“悟”通“晤”;B项“冯”通“凭”;C项“父”通“甫”。)   
8.C(A“而”,修饰; “而”,并列。B能够;心得,收获。C都是主谓之间。D代词,代古人。自己。)  
9.A(例句是形容词作名词。B名次作动词。C副词作动词。D名次作状语。)   10.A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11.B   12.A(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之礼。)   13.B(没有发动富人)
14.(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害城,毁坏城墙。虽,即使。且,暂且。)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所以,用来。岂,难道。上,皇上。)
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因为母亲去世服丧在家。嘉佑五年,调任为福昌主薄。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