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检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上海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检测试题(高一下册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上海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测试检测试题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命题:沈文婕审核:陈雄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分) A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试题预览
上海市 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测试检测试题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命题:沈文婕  审核: 陈雄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分)
A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 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了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B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
    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
    为什么他不拉别人呢?据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
    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
    “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
                                C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节选自《回忆鲁迅先生》)
1.以上三个片段选自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现代小说家  萧红    ,该作者的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 》。(写出一部即可)(2分)
2.三个节选片段,从不同角度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场景,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3分)
A:为人随和(幽默可亲)(随和)  B:童心未泯(mǐn)(童心)   C:宽以待人(爱护青年)(宽容)
3.片段C中的空格应填的一项是(   B     )(1分)
         A.因               B.但                 C.为
  理由:上文对青年写信不能潦草的严要求,与下文看信时的艰难形成了转折关系。(意思对即可)(2分)
4.“选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是叙事类文章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请从《老王》、《项链》、《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任选某一内容,对其加以具体说明。(2分)
  生活琐事概述:                                                      
  人物性格特点:                                                      
  4.生活琐事概述(2分),人物性格特点(1分),注意二者要一致。
示例1:生活琐事概述:老王愿意为我家带送冰块,且车费减半,而送的冰块比原来大一倍,价钱却相等。人物性格特点:老王善良、忠厚、朴实。
示例2:生活琐事概述:柔石办朝花社。人物性格特点:执着、坚定、无私。
(二)阅读下文,完成5—10题:(共13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⑪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⑫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5.鲁迅先生,原名  周树人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1分)
6.第③段划线句中修辞手法的的表达效果是(2分)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吊唁者们带着敬慕和哀悼向鲁迅先生遗体鞠躬的情形(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吊唁者们自然流露的/诚挚的/发自内心的敬慕与哀悼”)。(2分,手法1分,作用1分)
7.在第④段对“微跛的孩子”的描写中,摘引三个最能表现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的词或短语:                            、                          、                              。(2分)
【答案】迢迢、直直(地凝视)、深深(地鞠躬)、一连鞠了七个躬、红涨着脸(红涨着眼睛)(3分,每空1分,将一处内容拆成两处填写的只计1分,摘引错误的、摘引句子的不给分)
8.文章的副标题是“悼念鲁迅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么写的用意何在?(3分)
答: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或“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进一步深化了孩子对伟人有着朦胧敬慕的主旨,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3分,手法1分,作用2分。手法写“类比”、“照应”也给分。)
9.“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2分,得分点:孩子对伟人、模糊(意思对即可)。抄原句“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或“一种冥冥中的、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重”也给分)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E   )(3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
    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
    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
     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
     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
    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三)默写(5分)【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11.(1)三山半落青天外,                       。                (李白《登凤凰台》)
   (2)想                     ,误几回、天涯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3)朱弦已为佳人绝,                              。         (黄庭坚《登快阁》)
   (4)                  ,阴晴众壑殊。                         (王维《终南山》)
   (5)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7)是故                          ,教然后知困。             (《礼记 • 学记》)
  【答案】11.(1)一水中分白鹭洲  (2)佳人妆楼颙望  (3)青眼聊因美酒横  (4)分野中峰变  
    (5)迷花倚石忽已暝  (6)只缘身在最高层  (7)学然后知不足




















(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11~13题。(7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⑵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⑶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曾作为诗词鉴赏材料编入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1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送别         诗。(1分)
13.请简要分析该诗第一、二句是如何抒情的。(3分)
答:前两句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1分),饯别宴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优雅,气氛温馨;而到朋友上船离别时,心情又如凄风苦雨般悲凉,(1分)两种不同的景物氛围,显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由喜转悲。(1分)
或:前两句借景抒情,(1分)饯别宴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优雅,气氛温馨,虽为乐景,实际上是写“醉别”哀情,朋友上船离别时,心情又如凄风苦雨般悲凉,(1分)有力地烘托出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悲凉心情。(1分)
14.结合本诗的后两句,请你简要分析“忆”字在本诗中的妙用。(3分)
答: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行人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1分)诗人借助想象,以彼写此,(1分)借以抒发朋友离去后的愁绪。(1分)(描绘意境1分,技巧1分,总结情感1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 18 题。(12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 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5.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C   )(  D   )(2分)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栗深林兮惊层巅     
  D.青海长云暗雪山           E.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解析】“使世俗之人称快”使动用法,
16.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忽魂悸以魄动                             B.娘以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成以其小,劣之
【解析】“用来”
  17.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解析】宾语前置。
  1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
         共:共享。添加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或“只是”),各1分。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让自己在山水之中放纵情怀,他的内心应该有一种用来超过别人的见识(或胸怀)。
         中:内心,心里。  有以:有用来。  各1分
  19.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2分)
    答: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的肯定。(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9~24题。(13分)
吴山图记
归有光
    ①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3)。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4);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5),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②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6),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7)。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8)。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注】于浮屠老子之宫也(9),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10)。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11),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尸祝:此处指祭祀。
1、吴:即吴县,在今江苏省东南部。长洲:旧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1912年并人吴县。 
2、在郡治所:指吴县、长洲的县治同在苏州府。
3、灵岩:在吴县西南邓尉山西,上有馆娃宫、西施洞、吴王井等遗址。馆娃宫是吴王为西施建造的,因称吴之故宫,今灵岩寺即其遗址。 
4、虎丘、剑池、天平、尚方、支硎:皆为吴县境内的名山胜景,并多有古迹遗址。除剑池外,其余皆为山名。东晋佛教学徒支道林曾在支硎隐居,相传吴王阖闾葬在虎丘。
5、太湖:湖名,古称震泽,跨苏浙二省,湖中多有小山,是著名的风景区。
6、同年:古时在科举考试中同科考中的人互称同年。 
7、高第:此处指官吏考试列入优等。给事中:官名,掌侍从、规谏,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8、令:指县令。诚:确实。
9、尸祝:指祭祀,古时祭祀的神主称尸,司祭礼的人称祝。浮屠:这里指佛。老子:道家始祖老聃。
10、惓惓:同“拳拳”,诚恳深切的意思。
11、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封魏国公。黄州:府名,在今湖北黄冈一带。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而划界分治的。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而灵岩山,曾经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太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更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长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县令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荣耀一方;如果县令不贤能,就会祸及当地的山川草木,使其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加了它们的光彩吧?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将在山间选择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魏君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仍然会眷恋当地的山川呢?过去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任上已经四十多年,往事依然时时不忘,以致写下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的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忘怀自己,而且连他自己也不会忘记那里的百姓。
    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啊,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吴县的百姓怎么能忘记他呢?
20.归有光是   明   代散文家,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是《   项脊轩志   》。(2分)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令诚贤也(如果,果真)         (2)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同“披”,承受,受到 )
   (3)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陈述,述说)      (4)出示此图,展玩太息(给……看)
22.简要分析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第②叙述《吴山图》的来历,(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既照应文章题目及第①中的吴地山水奇观,又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1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2分)
   A.魏用晦作吴地县令,因政绩显赫被朝廷调入任给事中。
   B.魏用晦因给吴地山川增添了光辉,故在任时受到吴地人们的祭祀。
   C.韩魏公写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人把它刻在石碑上。
   D.归有光此文,是在看到《吴山图》并受到了魏用晦的请求后而写的。
【解析】(“在任时受到吴地人们的祭祀”,原文为“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没有成为现实。)
24.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答案】“贤者于其所至,不独 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或:为官者对百姓有感情,能够爱护百姓,为民造福,那么百姓自然也拥戴他,不会忘记他。)
25.读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想,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2分)
答:如果有朝一日为任一方,就要爱护百姓,造福于民;如果仅为一介贫民,也要与人为善,爱护自然。(意思接近即可。允许有其他感想,只要与原文有联系,言之有理即可。)



                             二    写作(4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春天到来,小草由枯黄转为嫩绿;一场考试,心情由惆怅转为欣喜;灾难过后,废墟由狼藉转为靓丽;审时度势,金融由危机转为良机……
    请以“华丽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沪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2017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