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题(含答案)(高二必修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
试题预览
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①《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②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③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④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⑤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⑥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来佛的掌心”,指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
B.“紧箍儿”,指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
C.“八十一难”,指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D.“西天取经”,指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
B.第②③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
C.第④⑤段说明只要接受社会规范,就能完成使命。
D.第⑥段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孙悟空通过寻仙问道、到阎罗殿在生死符中勾掉自己名字等方式,不断地争取“自在”。
B.孙悟空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绝对自由,对社会人来说,这触犯了规范,不被社会所允许。
C.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就意味着他真正地长大成人,完全失去了“自在”。
D.之所以说“孙悟空是成功的”,是因为他在“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中找到了最佳位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1997年9月5日,一个生命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天,大雨倾盆,全世界都哭了,死去的这个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特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穿着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不管是和总统会见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
特蕾莎修女一无所有,但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全世界最有钱的公司都争相给她捐款。但是她一生却坚守贫困,她住的地方,只有两样电器,一个是电灯,一个是电话。她的全部财产是一个耶稣像,几件衣服,一双凉鞋。她平时不穿鞋,因为很多印度穷人没有鞋穿,如果她的脚上有鞋子,看到穷人也会把鞋子送给他们,这个习惯一直到她逝世。
她在全世界127个国家有600多个分支机构,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发展机构,仅1960年一年,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她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来访者总是在她的工作岗位——贫民窟,弃婴院,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艾滋病收容所。她的机构就在她所服务的每一个地方,他的成员大部分是志愿者。那些来采访的全世界的著名记者,必须和她一样蹲下来为穷人病人喂饭送药。许多银行家,大企业家,政治家,大学生,演员,模特,富家小姐,美国加州州长都来了。台湾大学校长也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他在这里做了他一辈子没有做过的事情:洗碗,给病人穿衣服,喂水喂饭,洗衣服送药,搬运尸体……之后他写道:“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着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默默地传递爱。
特蕾莎是阿尔巴尼亚人,她18岁就来到了印度。她之所以去印度,因为那里是最贫穷的地方,仅加尔各答一个城市,街头流浪的人就有50多万。每天有无数人死在街头。据统计,80年代初,印度6亿人中就有3.5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人死于饥饿、疾病,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就有50万……看见这些报道,德蕾莎修女毅然来到陌生的印度,以后就没有离开那里,最终成为印度的骄傲。
1982年,以色列和死对头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发生激烈战斗,特蕾莎修女来到战地指挥官跟前问:“为什么你们要互相屠杀呢?村庄里一些妇女和儿童被围困着无法出来。”战地指挥官回答说:“对方不停火,我想停也停不下来啊!”于是,特蕾莎修女说:“那让我领她们出来吧。”她不顾枪林弹雨,从容地走进双方的交战区,面对这位举世闻名的修女,双方暂时停火,直到她带领出37名儿童,战斗才再次爆发。
1997年,特蕾莎修女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
特蕾莎的故事表明: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消失,但只有爱会留下来!让我们学会去爱吧。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蕾莎修女穿着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并不是因为她真正的贫穷,而是她的眼里只有穷人,没有自己。
B.特蕾莎修女平时不穿鞋是因为印度的很多穷人没有鞋穿,她要入乡随俗与他们保持一致,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
C.那些身份高贵的志愿者来这里也必须和她一样蹲下来为穷人病人喂饭送药,是因为他们为特蕾莎修女的行为所感动并受到了她的感染。
D.特蕾莎修女18岁时之所以毅然来到印度,因为那里是最贫穷的地方,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5.根据文章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描述、介绍的一种作品形式,这篇人物传记介绍了特蕾莎修女一生的卓越成就,展现了她伟大的精神。
B.特蕾莎修女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时候,对台下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视而不见,是因为特蕾莎修女对名利的漠视。
C.文章引用台湾大学校长的话是为了表明对特蕾莎修女的感激,以及对全世界人民的呼吁,呼吁大家都来帮助穷人。
D.巴以战争中,双方停火等待特蕾莎修女带领妇女儿童走出战火区再开战,原因是双方对特蕾莎修女以及她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由衷敬佩。
6.为什么说特蕾莎修女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活着(节选)
余华
前沿的枪炮声越来越紧,也不分白天和晚上。我们呆在坑道里也听惯了,经常有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我们连的大炮都被打烂了,这些大炮一炮都没放,就成了一堆烂铁,我们更加没事可干了。那么一些日子下来,春生也不怎么害怕了,到那时候怕也没有用。枪炮声越来越近,我们总觉得还远着呢。最难受的就是天越来越冷,睡上几分钟就冻醒一次。炮弹在外面爆炸时常震得我们耳朵里嗡嗡乱叫,春生怎么说也只是个孩子,他迷迷糊糊睡着时,一颗炮弹飞到近处一炸,把他的身体都弹了起来,他被吵醒后怒气冲冲地站在坑道上,对前面的枪炮声大喊:       
“你们他娘的轻一点,吵得老子都睡不着。”  
我赶紧把他拉下来,当时子弹已在坑道上面飞来飞去了。 
国军的阵地一天比一天小,我们就不敢随便爬出坑道,除非饿极了才出去找吃的。每天都有几千伤号被抬下来,我们连的阵地在后方,成了伤号的天下。有那么几天,我和老全、春生扑在坑道上,露出三个脑袋,看那些抬担架的将缺胳膊断腿的伤号抬过来。隔上不多时间,就过来一长串担架,抬担架的都猫着腰,跑到我们近前找一块空地,喊一、二、三,喊到三时将担架一翻,倒垃圾似的将伤号扔到地上就不管了。       
伤号疼得嗷嗷乱叫,哭天喊地的叫声是一长串一长串响过来。       
老全看着那些抬担架的离去,骂了一声:       
“这些畜生。” 
伤号越来越多,只要前面枪炮声还在响,就有担架往这里来。地上的伤号起先是一堆一堆,没多久就连成一片,在那里疼得嗷嗷直叫,那叫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和春生看得心里一阵阵冒寒气,连老全都直皱眉。我想这仗怎么打呀。      
天一黑,又下起了雪。有一长段时间没有枪炮声,我们就听着躺在坑道外面几千没死的伤号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我这辈子就再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一大片一大片,就像潮水从我们身上涌过去。雪花落下来,天太黑,我们看不见雪花,只是觉得身体又冷又湿,手上软绵绵一片,慢慢地化了,没多久又积上了厚厚一层雪花。       
我们三个人紧挨着睡在一起,又饿又冷,那时候飞机也来得少了,都很难找到吃的东西。谁也不会再去盼蒋委员长来救我们了,接下去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春生推推我,问:       
“福贵,你睡着了吗?”      
我说:“没有。”       
他又推推老全,老全没说话。春生鼻子抽了两下,对我说:       
“这下活不成了。”       
我听了这话鼻子里也酸溜溜的,老全这时说话了,他两条胳膊伸了伸说:       
“别说这丧气话。”       
他身体坐起来,又说:       
“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接下去我们谁也没说话,都想着自己的心事。我是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想着想着心里像是被堵住了,都透不过气来,像被人捂住了嘴和鼻子一样。
天亮时,什么声音也没有了,我们露出脑袋一看,昨天还在喊叫的几千伤号全死了,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我们这些躲在坑道里还活着的人呆呆看了半晌,谁都没说话。连老全这样不知见过多少死人的老兵也傻看了很久,末了他叹息一声,摇摇头对我们说:       
“惨啊。”       
说着,老全爬出了坑道,走到这一大片死人中间翻翻这个,拨拨那个。老全弓着背,在死人中间跨来跨去,时而蹲下去用雪给某一个人擦擦脸。这时枪炮声又响了起来,一些子弹朝这里飞来。我和春生一下子回过魂来,赶紧向老全叫:       
“你快回来。”       
老全没答理我们,继续看来看去。过了一会,他站住了,来回张望了几下,才朝我们走来。走近了,他向我和春生伸出四根指头,摇着头说:       
“有四个,我认识。”       
话刚说完,老全突然向我们睁圆了眼睛,他的两条腿僵住似的站在那里,随后身体往下一掉跪在了那里。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只看到有子弹飞来,就拼命叫:       
“老全,你快点。”      
喊了几下后,老全还是那么一副样子,我才想完了,老全出事了。我赶紧爬出坑道,向老全跑去,跑到跟前一看,老全背脊上一滩血,我眼睛一黑,哇哇地喊春生。等春生跑过来后,我们两个人把老全抬回到坑道,子弹在我们身旁时时呼的一下擦过去。      
我们让老全躺下,我用手顶住他背脊上那滩血,那地方又湿又烫,血还在流,从我指缝流出去。老全眼睛慢吞吞地眨了一下,像是看了一会我们,随后嘴巴动了动,声音沙沙地问我们:       
“这是什么地方?”      
我和春生抬头向周围望望,我们怎么会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好重新去看老全,老全将眼睛紧紧闭了一下,接着慢慢睁开,越睁越大,他的嘴歪了歪,像是在苦笑,我们听到他沙哑地说:       
“老子连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老全说完这话,过了没多久就死了。老全死后脑袋歪到了一旁,我和春生知道他已经死了,互相看了半晌,春生先哭了,春生一哭我也忍不住哭了。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枪炮声不断,为下文写伤亡惨重作了铺垫,也为老全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战争,春生说“这下活不成了”,表现出春生的胆怯和懦弱,与老全形成强烈的对比。   
C.“一大片一大片,就像潮水从我们身上涌过去”一句把伤员的呜咽声比喻为潮水,形象地写出了伤员之多,伤员之痛,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D.小说画线句子运用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福贵在战争中对家人的思念,表明家人是他努力活下去的信念。
8.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雪”,请分析“雪”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9.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对 “老子死也要活着”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19分)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封射阳侯。
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 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居无何而濬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
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屡有逃亡者,频讨平之。宾礼故老,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
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
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将作大匠。改营宗庙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节选自《晋书·周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B.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C.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D.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在名字之外,由长辈取定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如岳飞字鹏举,王绩字无功。古代对人称字,表尊重。
B.谏,字从言,从柬,柬亦声。“柬”意为“分类挑选”。旧时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有规谏、进谏之意。
C.迁,表调动官职。迁,从辵,“辵”表移动。《说文》里解释为“迁,登也”,本义是向高处迁移。
D.从,表堂房亲属。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年长于父亲的称为从伯,年幼于父亲的称为从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浚性格有识别人才的本事。他看准同乡史曜有闻名于世的本领,因而视之为朋友,并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
B.周浚不仅英勇善战,且能随机应变。他认为部下渡江而下的建议是妙计,立即报备王浑,并派人劝说王浑迅速渡江,直奔建邺。
C.周浚治理有方,能有效安抚人心,平定战乱。因其对吴国当地老人以礼相待,寻求才德出众的贤人,而被君主晋封。
D.周浚为人坦荡。他劝阻王浑不要抢夺不属于自己的功劳;在君主问及家族能人时,举贤不避亲,举荐了自己族人中有大名清名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5分)
(2)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5分)              
(二)古代诗歌(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有皱褶的纱;爱,吝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阕中,借“縠皱波纹”把水中波纹比作美丽的有皱褶的纱,在“迎客棹”中又化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游人乘舟游春的画面。
B.上阕中,“春意闹”,既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红杏花在春天的艳丽绽放,又是以乐景写哀情,与上文的“晓寒轻”形成对照。
C.下阕中,“浮生长恨欢娱少”中把生命比作飘浮在水面的气泡,又借“恨”字表达出对人生欢笑快乐太少的哀婉与叹息。
D.下阕中,“肯爱”即“怎肯吝惜”之意,“宁愿用千金换得一笑”,借以暗寓词人“醉生梦死”的人生态度。
15.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2)《劝学》中认为人的资质相似,差别在于是否善于利用客观条件的两句是:         ,         。    
(3)《蜀道难》中运用“五丁开山”典故的诗句是         ,         。
第二部分  表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的演讲虽然只有20分钟,但全是穿靴戴帽的废话,实在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
②严父慈母的家庭角色分配中,父亲唱白脸,母亲唱红脸,让家庭教育更有效。
③这一次小小的跌倒实在是不足为训,生活没有一帆风顺,不必太过介意。
④离开时这里还是一片废墟,曾几何时已是高楼林立,故乡的变化可真大啊。
⑤精明的商人在适当的时候大量囤积白玉,持之有故,然后在最好的时机卖掉,从而获得最高的利润。
⑥他的文章言辞优美,振聋发聩,实在是让人不赞一词。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候任总统特朗普对希拉里团队重新计算威斯康辛州选票一事感到非常震惊与不满,称这是一个极度荒谬的阴谋。
B.因为有着荒诞的情节和喜剧的外在形式,使《我不是潘金莲》的批判并不外露,它用绵里藏针的方式指出生活里的悖论。
C.在本没有重大节日的11月,阿里经过精心的运营和打造,双十一购物节一跃成为整个中国电商的狂欢。
D.全国大范围持续、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危害了每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加强治理。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桓公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①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②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③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④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① ② ③ ④
A 由此 / 所以 因此
B / 看来 换言之 因此
C / 看来 由此 所以
D 由此 / 换言之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生命的长河里,儒家与道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儒家的姿态是烈士,   ①     。儒家的姿态是与时间去争抢,   ②      ;而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去顺应,顺应每分每秒去乐生。“进则为儒退则道”的处事原则告诉我们:得意时需昂扬进取,兼济天下;   ③     ,独善其身。
21.下列是某单位办事的流程图,请用一段话加以阐述,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美好家园,共同维护;生活垃圾,不时倾倒”,熟悉得让人不以为意;其实认真听,仔细琢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境,一定会有着不同的共鸣。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取角度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题
语文答案
1.D(“西天取经”的内涵更丰富。)
2.C(“只要接受社会规范,就能完成使命”说法太绝对。)
3.C(原文说“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同时不能判断出完全失去“自在”。)
4.B
5.C(台湾校长的话更多的是表明自己,和今天很多普通人的忏悔。)
6.①她生活贫困一无所有,但是她却建立了很多的慈善机构,帮助了无数的穷人。②她身体力行,亲自为病人送饭喂药,并影响了无数的志愿者去关注穷人,帮助穷人。③为了拯救战火中的妇女和小孩,她不顾自己个人的安危,亲自去交战区带领他们走出危险的地方。(前三点一点2分,两点4分)④她将一切都奉献给了穷人,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了爱的信念,让更多的人受到她的影响,去奉献自己的爱心。(最后一点总结2分)
7.B、D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冬时间和严寒背景。②以自然环境中的“雪”表现战争的残酷,士兵死伤哀嚎的悲惨。③渲染老全死时的凄凉氛围,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④表现活着的艰难和痛苦,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每点计1分,答出4点满分。)
9.“老子死也要活着”, 这句话是老全坚韧地面对命运的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宜宾市高 2014 级第二次诊断性测试题 语 文(含答案)』  下一个『四川省宜宾市高二(下)第一阶段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