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四)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四)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本论坛秉承“自由交流、”之宗旨,为各位栋友创造一个轻松融洽、健康温馨的氛围,让栋友们放松紧绷的神经,平静烦躁的情绪,感受生活的乐趣。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巨头,都企图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航向。面对如火如荼
试题预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本论坛秉承“自由交流、 ”之宗旨,为各位栋友创造一个轻松融洽、健康温馨的氛围,让栋友们放松紧绷的神经,平静烦躁的情绪,感受生活的乐趣。
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巨头,都企图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航向。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式,“金融大腕”们在不同场合 。
延安整风运动时,毛泽东与战友定下“君子协议”:各自检讨,把话讲透,不准记仇,不影响工作。如此 的真诚态度,为我们今天开展民主生活会树立了典范。
A.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B.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抒己见
D.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D.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从日本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中,我们看不出日本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有丝毫的悔意。
B.最新宣传片《大美开封》以全新的视角、唯美大气的制作风格,再现了古都昔日的繁华盛景和今天“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魅力。
C.专用发票打印要求严格,一定要在发票制定范围内打印,其中密码区的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框区内,超出框区外的内容无法认证。
D.眼镜落上灰尘,不少人用眼镜布擦拭,专家不认同这一做法,因为多数眼镜布质量不佳,纤维间隙较大,擦拭眼镜只会适得其反。
3.对下列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排比)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C.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拟人)
D.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对偶)
4.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叫李博,18岁,是来自某某中学的高三学生。
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③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
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
⑥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⑦我的家乡在青岛,那里依山傍海,是风光秀丽的大都市,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
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谢谢!
A.多余的句子是⑥⑦,不得体的句子是②⑤⑧
B.多余的句子是⑤⑦,不得体的句子是③④⑧
C.多余的句子是③⑤,不得体的句子是④⑥⑦
D.多余的句子是③⑦,不得体的句子是②⑤⑧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家应与宽广的胸怀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旁观者清,真诚接受他人的意见,能够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丰子恺早期的散文注重以童心观照世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朴素、宁静纯真的美。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漫步在池塘边,荷叶撑开一张张绿色,托出碧如翡翠的莲蓬,这让我想起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秦淮河边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偶遇多年不见的知音更让人高兴不已。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余若水先生传
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②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节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迫
B.长吏多其义 多:赞赏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拦
D.人臣称委质故主 质:身体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若水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描述不时出入,这是为了追求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B.余若水的朋友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他自认并非是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委婉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C.余若水一生穷困,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D.作者对余若水既赞赏又同情,认为它既有志节又有智慧,长期隐居于乡间,宫怀抱负,终了一生,真是难能可贵。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5分)
(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造焉。(3分)
9.余若水“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2)这两首诗描写场面有怎样的不同?(3分)
(3)有人认为《秋歌》末二句显得多余,将此删去“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该说法?简述理由。(5分)
【鉴赏】
秋歌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
本诗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静言思之, 。 (《诗经 氓》)
(2) ,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3)帝高阳之苗裔兮, 。 (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 ,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5)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6)诵明月之诗, 。 (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病起书怀》)
(8)寄意寒星荃不察, 。 (鲁迅《自题小像》)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里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已经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冻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了。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声,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声,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的阳光。
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2.第③段和第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4分)
13.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4分)
14.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6分)
15.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8题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作者在第④段中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6分)
18.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
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恰恰是管教。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这引人深思。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周室既微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节选自《汉书•艺文治》,有删节)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6分)(限6处)
21.文段中的“作传”的意思是 。(2分)
22.从文中看,左丘明写作《左传》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茶馆》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句话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B.《子夜》中,当吴荪甫等待公债市场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王和甫却打电话告诉他,屠维岳已将资金投给了赵伯韬,这让吴荪甫深感大势已去。
C.《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出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24.简答题。(10分)
(1)《边城》叙述中用爱动物、植物来做比喻。指出下列事物分别用来比喻什么。(5分)
小公牛:__________
黄麂子:___________
豹子、锦鸡:_________
楠木、老鸦:___________
飞动的萤火虫: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欧也妮 葛朗台》选段,回答问题。(5分)
(他扫视了破旧、斑驳、土气的屋子)绷着脸说:“唉!乖乖,我当真是在葛朗台先生的府上吗?他当真做过索漠市长,是巴黎葛朗台先生的哥哥?”
上文“绷着脸”说话的人是谁?“他”为什么来到葛朗台先生的府上?又受到葛朗台先生怎样“款待”?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读《胡适文存》中有关论诗之作,我觉得胡先生的意见前后几十年间一以贯之,很少变化。这大概也就是胡先生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之一个例证,一有所见,便终生以之。
到了民国十一年,胡先生评康白情的《草儿》说:“看来毫不用心,而自具一种有以异乎人的美。”评俞平伯《冬夜》说:“艰深难解。”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说:“他的诗有时未免太露,然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评诗的标准依然是着重在诗之是否“明白清楚”,换言之,即所谓诗之“可懂性”。
《尝试集》以后,胡先生自己没有多少作品,即使偶有所作,也不离《尝试集》的作风,论诗的标准也依然未变。可是在《尝试集》(民国八年)以后的一二十年间,新诗的风气已有了改变,“可懂性”已不复是唯一标准,而且有些人还故意地走向晦涩之途,有人说是受了晚近法国诗派的影响。这一现象是胡适先生始料不及的。他极力主张打破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没想到五言七言的形式固然打破了,可是又来了洋式的精神上的束缚。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是比较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胡先生是成功的,在诗的内容方面诱导诗人走上白居易的路线,而不是走上李商隐的路线,则比较难,胡先生似乎无能为力。所以,在这一二十年间,胡先生沉默了。这沉默可不是屈服。他仍然不变他的“明白清楚主义”。
(节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胡适之论诗》,有删改)
25.文中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主要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26.如何理解材料划线句中的“白居易路线”和“李商隐路线”?请具体解释。(6分)
27.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试举例说明理由。(5分)
答案:
2017年江苏高考全真模拟试卷四
1.D
2.D
3.D
4.D
5.B
6.D
7.A
8.(1)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自己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仿,余若水称病推辞。
(得分点:“同年”“自恃”“造”“称疾”,首句句式,末句补主语,见错扣分。)
(2)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每句1分。得分点:“重”“违其意”“数”“焉”。)
9.(1)哀吊国家的灭亡;(2)痛心兄长的去世;(3)捍卫自己的节操;(4)表明对旧主的忠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
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三)
』  下一个『
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五)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