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周达标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枣庄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周达标练习(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届枣庄一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周达标练习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先的老祖宗,中间有不少当时的民间歌词,被采收而保存了。这全是些极优美极生动的作品,后代的中国文学,都从此演生。全部《诗经》共约三百首。其作品年代,则自西周初年下迄春
试题预览
2017届枣庄一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周达标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先的老祖宗,中间有不少当时的民间歌词,被采收而保存了。这全是些极优美极生动的作品,后代的中国文学,都从此演生。全部《诗经》共约三百首。其作品年代,则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鲁宣公时,约当西元前一千一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包括着五百年的长时期。在这三百首诗中间,虽有许多宗庙里祭享上帝鬼神和祖先的歌曲,但大体上依然是严肃与敬畏心情之流露。亦有一种“神人合一”的庄严精神与宗教情绪,但却没有一般神话性的玄想与夸大。中间亦有许多记载帝王开国英雄征伐的故事,但多是些严格经得起后代考订的历史描写,亦附随有极活泼与极真挚的同情的想象,但绝无像西方所谓史诗般的铺张与荒唐。中间亦尽有许多关涉男女两性恋爱方面的,亦只见其自守于人生规律以内之哀怨与想幕,虽极执著极诚笃,却不见有一种狂热情绪之奔放。中问亦有种种社会下层以及各方面人生失意之呼吁,虽或极悲痛极愤激,但始终是忠厚恻怛,不致陷于粗厉与冷酷。所以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又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些全能指陈出在古诗中间透露出来的中国古代人心中的一种境界,一种极真挚诚笃而不偏陷的境界。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亦是指着这种境界,这种人类情思之自然中正合乎规律而不致放肆邪僻的境界而说的。
 我们可以说,《诗经》是中国一部伦理的歌咏集。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伦理的观念,自然而然地由他们最恳挚最和平的一种内部心情上歌咏出来了。我们要懂得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与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在这里我们见到文学与伦理之凝合一致,不仅为将来中国全部文学史的渊泉,即将来完成中国伦理教训最大系统的儒家思想,亦大体由此演生。孔子日常最爱诵诗。他常教他的门徒学诗。他常把“诗”“礼”并重,又常并重“礼”“乐”。乐礼一致,即是内心与外行,情感与规律,文学和伦理的一致。孔子学说,只是这一种传统国民性之更高学理的表达。
我们再从另一方面看,《诗经》三百首,大体上全是些轻灵的抒情诗,不需凭借像史诗、戏曲、小说等等具体的描写与刻画,只用单微直凑的办法,径直把握到人类内心的深处。这一点又是表出了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之特性。中国史上文学与艺术界之最高表现,永远是这一种单微轻灵,直透心髓的。我们可以说,中国民族是一个崇尚实际的民族,因此其政治性与历史性的散文早已发展成熟了,而后始有抒情文学出现。但这一种文学,依然不脱崇尚实际的精神,他们所歌咏的,大部多以人生伦理为背景。只其形式则极为空灵轻巧,直凑单微。换言之,他是以超脱的外表来表达缠著的内容的。我们要了解中国人此下发展的文学与艺术之内部精神,及其标准风格,我们亦应该从《诗经》里去探求。
1.下列说法,对《诗经》“不偏陷”的表述不恰当对的一项是
A.《诗经》中祭享上帝鬼神和祖先的歌曲,没有一般神话故事诗的玄想与夸大。
B.《诗经》中记载帝王开国英雄征发的故事,没有一般史诗的铺张与荒唐。
C.《诗经》中描写男女两性恋爱的情诗,没有去追求狂热情绪的奔放。
D.《诗经》中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的篇章,没有打碎黑暗统治的粗厉与冷酷。
2.下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国风”多爱情诗,“小雅”多对时政的怨诽。
B.温柔敦厚,是《诗经》中透露出来的中国古代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C.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认为《诗经》中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符合自然中正。
D.《诗经》文学与伦理凝合一致,后代的中国文学和儒家思想都从此演生。
3.下列对“单微直凑”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作者归纳出来的对《诗经》艺术表现特征的概括。也是文学与艺术的特性的概括。
B.因为中国民族是一个崇尚实际的民族,所以政治性与历史性的散文比抒情文学出现得早。
C.它指的是舍弃了具体复杂的描写与刻画的艺术表现手法,用简单的技法直透人的心髓,形成了以抒情为重要手段的艺术表现形式。
D.中国民族崇尚实际,因此,最早出现的《诗经》就只采用这“单微直凑”手法,过后就大力去发展政治性与历史性的散文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兹以往           兹:此,这      B.惟友悌深至        悌:敬爱兄长
C.地亲则易弭          弭:弥合        D.踖其面而蹈其心      踖:践踏
5.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A.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B.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C.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D.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妻、父子、兄弟是基础的亲属关系,中国人常说的九族,都是源于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要认真对待。
B.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从小到大,生活、学习等在一起,即使有造反的人,也会互相友爱,互相帮助。
C.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如果妯娌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那么,原来互敬互爱的兄弟关系可能被妯娌所动摇。
D.妯娌之间,纠纷最多。 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译文:
(2)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刘秉忠
残月低檐挂玉钩,东风帘幕思如秋。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①。
红叱拨,翠骅骝②。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楼。
注:①“稠”亦作“绸”。②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
8.“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5分)
9.词的下阕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氓》中以“                   ,                。”两句斥责负心男子,指责他誓言真挚诚恳,变心却如此之快。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到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6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是(    )(3分)
(1)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        ,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
(2)张九龄因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        。
(3)很多人羡慕他的        ,但他的丈人却为此瞧不起他,他为此十分苦恼。
A.口若悬河  滔滔不竭   侃侃而谈     B.滔滔不竭  侃侃而谈   口若悬河
C.侃侃而谈  滔滔不竭   口若悬河     D.侃侃而谈  口若悬河   滔滔不竭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B.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C.高速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高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1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_     。    _    ,    _     。      ,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标本。
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⑥③④①②           B.⑤⑥③④②①
C.③⑤⑥④①②           D.③⑤⑥②①④
15.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补充空格内的句子。(6分)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生长着,或像①       。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②       ,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③          ;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16.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5分)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
   请从所给篇目中任选两篇,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句。  (6分)
    曹操《短歌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句: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等友好相处;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
开门与关门是一种生活中常见而又含意深远的两个动作。它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D(“不致陷于粗厉与冷酷”指不偏陷的特点,与黑暗社会无关。)
2.D(原文是“亦大体由此演生”)
3.C(C是对“单微直凑”的内涵的解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C(弭:消除)
5.A
6.B(“悖乱”应理解为“荒谬胡乱”。)
7.(1)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兄弟各娶妻,各生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得分点:妻、子、笃、衰、文字通顺各1分。
(2)假如有了雀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无从挽回了。得分点:如、恤、壁陷、楹沦、文字通顺各1分。
8.(5分)“搅”“压”两字用得最妙。(1分)“搅”,搅乱、搅断,这里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态动作,加之“不被”,意思是少妇的思梦没有被纷纷飘堕的杨花搅断,似乎比“又还被莺呼起”的少妇幸运些。(2分)一片片翠绿的浮萍飘在丝绸一般的池面上,作者不说“飘”或“浮”,而特意用一“压”字,显示出一种沉重之感,更能突出思愁之深之重。(2分)
9.(6分)借代;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妙用叠词;化用或引用前人诗词;双重否定的句式。“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以骏马代人,暗示亲人已乘马离去,倍增伤感;“青山隐隐水悠悠”,“隐隐”“悠悠”两个叠词更为生动地描摹出山水的朦胧和遥远,表明离人已远走他方;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山的朦胧水的悠长遥远来衬少妇不尽的思愁;“行人更在青山外”,直接引用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将词义更推进一层,行程愈远也就意味着思妇的思念愈深;“不许朝朝不上楼”,“上楼”会因“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而一无所望,而失望不已,“朝朝”上楼,只能是“朝朝”痛苦,却“不许”“不上”,此处运用双重否定,情感强烈,更富有意蕴,足见思妇对行人的那种化解不开、挥之不去的浓烈的思愁。
10.(6分)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B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2)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
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分)
主要学术创新:
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2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2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4)“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
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
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C(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滔滔不竭:形容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多比喻人说话连续不断,十分健谈。也作“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辩,口才很好,口齿伶俐。)
13.D【解析】A项中“回答了”缺少中心语,应在“各种关系”后加“的问题”。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因为诚信不仅关系到”。C项后一句句式杂糅且语序不当。可改为“……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14.【答案】C 
【解析】③的陈述对象为“中国书法艺术”,与文段开头句的主语保持了一致,并且是一个总括句,领起了下面各句。故③应排在最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的主语应为①中的“它”,因此①应在②的前面,据此排除D项。
15.【答案】:①河水那样流着 ②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 ③它便恬然停驻在那里(衔接自然,语意通畅即可给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第一空的句式要对应横线前“像一棵树那样生长着”,内容要参照“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第二空的句式要对应横线前“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时”,内容要参照“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一会儿”,既然是“曲曲折折地流”,水流流经的地方应是“溪谷、浅滩、河床”之类。第三空的句式要对应横线后“它便赶快向前涌去”,内容要对应“深山的池塘”。
16.例(1)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人生,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厌倦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梦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纵情山水乐天安命。 
(2)遭到权贵排挤而离开朝廷的际遇,李白的梦想是名山和仙境,渴盼寻仙访道笑傲权贵;痛感祖国大好河山沦陷敌手,辛弃疾的梦想是中原和英雄,渴盼北伐抗金收复河山。 
   (能扣住作品及诗人追求,语言整齐,形成排比,一空1分。)

五、作文(60分)
略 (124.230.157.3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甘肃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题(一模)』  下一个『宁夏固原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