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人高复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试卷(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江建人高复2017届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学识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以文化道德的力量教化乡民,反哺(ǔ)桑梓,对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ì)益。
试题预览
浙江建人高复2017届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学识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以文化道德的力量教化乡民,反哺(bǔ)桑梓,对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bì)益。
  B.“鸿门宴”的故事自从上了司马迁那本史家绝唱《史记》以后,那个西楚霸王项羽因为放走了刘邦,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拙(zhuó)于心计的名声就不胫而走,成为千年以来,学者名士挞伐的对象。
  C.宋代是安岳石窟的黄金时代,其中以圆觉洞的飞天石刻造像闻名。此前中国飞天大多出现在壁画中,石刻飞天寥若晨星。安岳石窟逐渐摆脱了五代的桎梏(gù),佛龛(kān)气势灰弘,佛像大多大于真人。
  D.当下年轻人有着社会转型的“时代烙(lào)印”,却鲜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染。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裹腹,衣不保暖,而是踯(zhí)躅于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堕落与颓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宣纸名噪艺林,关于其生产技艺,历代的制造者都讳莫如深。但其所带来的财富和商机却使它自古以来便受到众多觊觎。历代都有能工巧匠苦心孤诣钻研宣纸技艺。根据可考资料国外仿制宣纸的企图也层出不穷。[乙]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无论是润墨性,还是拉力、洁度都与真品大相径庭,即便是造纸历史悠久的日本也是如此。在饱受挫败后,日方也断了仿制的念头,直接向中国购买。    
    [丙]宣纸的秘密真的如此深藏不露吗?然而,宣纸专家却告诉我们,如今不仅买到宣纸即可化验出成分,大致的工艺流程也是妇孺皆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宣纸已经“无密可守。”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于     B.觊觎      C.层出不穷    D.妇孺皆知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助于加快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于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B.风景名胜区近期实施环境整治,区内某家餐馆原本立着的一块广告牌-因不符合要求被列入拆除范围,并主动完成拆除和清理工作。   
  C.杭绍城际铁路长约21.2千米,共设八个站,建成通后与杭州5号地铁线可以实现完全无缝对接,将大大缓解杭州地区的交通压力。
  D.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双方要把握机遇,本着战略互信的原则,开展合作,努力形成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5.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与抗氧化系统失衡而使得机体促氧化能力高于抗氧化能力造成的,与衰老、癌症等密切相关。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特点是直接或间接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不足以及糖类、脂类和蛋白的代谢紊乱。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糖尿病与机体内自由基的增多以及抗氧化防御体系功能紊乱有关,无论是胰岛素依赖型还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现象。
    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减少DNA的氧化损伤,降低脂质过氧化,并改善体内抗氧化防御体系,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有显著作用。因此,利用抗氧化剂治疗糖尿病是可行的。随着对氧化应激引起组织损伤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现有抗氧化剂,并推动研发更有效的抗氧化剂,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青春应该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磬中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的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地跟她走。(节选自王开岭《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为什么“青春应该是读诗的旺季”?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文科学以人类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意义分析和价值解读方法来研证人类的情感、观念、精神和理念;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综合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考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诸多表现,探索和发现人类社会及其诸领域的发展规律。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性的导向功能和工具理性的实效功能,探索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炼升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滋养培育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至上的观念也相应而生并逐渐膨胀,直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文精神,稀释了价值理性的全真意义,从而遮蔽了人类的双眼,步入了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的悖论和怪圈。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
    客观而言,大学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精神的殿堂,它具有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大学不仅应成为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宝库,而且应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精神灯塔。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无疑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但“知识”与“科学”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崇高性,无法解决其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得到大学之“道”的规范和引领,“知识”
和“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同时,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所具有的顽强的求真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博大的生命情怀、无私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意味着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残缺不全、工具化、碎片化的人。大学教育塑造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丰富的知识、善良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应该具有强劲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应该拥有正确运用这种能力的德性。爱因斯坦曾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爱因斯坦告诫我们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厚重的人文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秉承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统。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我国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论在内涵发展还是在外延拓展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指引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可精神越来越匮乏,这一现象是人类文明演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如果大学只重视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是一个只有专业知识、没有道德观念的人。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我国的大学教育却只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当成重要使命,缺乏对“道”的重视。
8.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    )
  A.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B.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
  C.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D.如何实施现代大学教育
9.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在选文中对现代大学教育所秉持的主张。(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0.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2.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6分)
13.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上高县学记   苏辙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教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习其耳目    习:练习     B.是以其政不烦      烦:急躁
C.其刑不渎    渎:轻慢     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诏:命令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揉而熟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而民之化也速         吾从而师之
 C.乃谋建学官             君乃亡赵走燕
 D.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4分)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4分)
1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粱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选自《全晋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长、远。
19请简要分析颈联中“分”和“孤”的内涵。(4分)
20.鉴赏颔联的艺术手法,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②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2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①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3分)
2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                  。    (苏轼《赤壁赋》) 
(2)浔阳江头夜送客,                  。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3)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                  。(苏洵《六国论》)
(4)草创未就,                  ,惜其不成,                  。    (司马迁《报任安书》)
(5)关山难越,                  ;萍水相逢,                  。    (王勃《滕王阁序》)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走过的路使我暗自惊心
        为什么要这样曲曲弯弯
        浪费着生命
        如果走成一条直线
        岂不节省许多光阴
  学者:曲线包容着无穷多的直线,避免了单调和重复,曲线构成的生活更富有弹性。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进,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答案
1.A[B项“拙”读zhu。C、项 灰—恢。D项 裹 —果。]
2.A[应用“对”或“对于”。]
3.C  [应将句号移至引号外]
4.D[A项搭配不当,“提高”与“增收致富”不搭配.可改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B项中途易辙,可删去“的”。C项成分赘余,“完全”与“无缝”重叠,可将“完全”删掉。]
5.氧化应激   糖尿病  抗氧化剂  治疗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通过概括各句大意,综合分析,把句子主干提炼出柬。材料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抗氧化剂可以控制活性氧化物质的产生,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有显著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然后在语段大意中提取四个关键词即可。
6.  答案:⑴诗歌的语境神秘、自由和解放,正符合青春的向往,⑵诗歌的纯粹与青春的纯真、感性相吻合,⑶诗歌之美契合青春之美,诱惑青春之心。
7.C[A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夸大其词,原文只是说“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B项从文中看,作者对这一现象是持批判态度的,不能说“这一现象是……的必然结果”。D项“但我国的大学教育……的重视”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谈论了大学教育应该怎么做,并没有对现状进行说明。]
8.C  [A项只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概括; B项中“教育”范围过大,文章主要是针对“现代大学教育”来论述的; D项未涉及文章论述的重点“人文精神”]
9.秉持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解析  作答本题,要在充分把握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确定答题区间,从中找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整合。阅读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的后四段,关键信息有“重视对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10.(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2分)(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2分)
11.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答出四种中的任何两种即可)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2分)。[注意:此题分两点答也可以,每点2分]
12.(1)寒冷带来的美景;(2)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3)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4)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答出一点得2分)
13.(6分)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磨难不可避免”“磨难锻炼意志”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2分,意思对即可)
1 4.D  [诏:告诫]
15.D  [A项前者为连词,表顺承;后者为连词,表转折。B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代词,他。oC项前者为连词,于是,就;后者为连词,却。D项两者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16.B  [文中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藏身之术”的重要意义]
1 7.(1)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木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
 (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
【参考译文】
古人用劝学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选择乡里才智出众的人把他们放到学校里,用诗书礼乐来教导他们,磨炼他们使他们成熟,学成后让他们回去,互相传授知识,普及到他们的父子兄弟。所以三代时,养老、飨宾、听诉、受成、献馘,没有一个不是要经过学习的。练习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调和他们的志向和气节,这样则可以使他们遇政务不急躁,遇刑罚不轻慢,百姓的教化工作也会开展得很快。然而考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凡是郊杜、祖庙、山川、五祀这些与礼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用采治理政事,教导百姓不要违反法令。所以说:“政治,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古代的贤君端正态度.为他人的喜悲而动容,出口用词有气度,操办礼乐从容且坚定,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力量施加给百姓。百姓看着这一切而得到教化,所以不违逆他们君主的意思。这就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如此坚固的原因。到了后世就不是这样的了,废除礼乐而使用法律来治国,用武力来强行使百姓顺从,只要有一个不顾从常常是亲自去改变他们。百姓于是开始蛮横不服从,统治者切身尝到这种弊端,而古人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的方法消亡了。子游在做武城宰时,用弦歌采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他说:“我从夫子那里得知,君子学习知识则爱人,老百姓学习知识方便于驱使。”让武城的人,君子爱人而不害人,老百姓便于驱使而不违反法律,那么子游这样的为政手段,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    
上高县,是筠州的一座小城,坐落在山林之中,百姓不懂得学习,而县里也没有学校来告诫百姓。县令李怀道刚刚来到这方法,于是谋划建立学校。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修冶这件事,不越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祭杞有了厅堂,讲课劝学位子,课后学习有屋舍,吃饭洗澡有小屋,小城的人拿着经书来学习的有几十上百人,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李怀道为学校的成立感到高兴,也为百姓不违法感到高兴,知道这一切都是学校的功劳,求我来记下这件事,告诉后来人不要废除劝学这件事。
我也赞赏李怀道治城用古代的办法,他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所以我为他写下整个事情,用来记录上高县有学校的开端。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18.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虚词,如“则深于其道者也”中的“则”一般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面要断开;二是文言语句的句式特征,如“其失也巫”“其失也短”“其失也俗”句式一致,其后面需断开。
【参考译文】    
《左传》文辞华丽而且材料丰富,它的缺点是多叙述鬼神之事;<谷粱传》辞清义通而且含蓄委婉,它的缺点是资料短缺不足;《公羊传》叙事分明并且善于裁断,它的缺点是流于粗疏。如果能够材料丰富但不叙述鬼神之事,辞清义通又避免资料不足,善于裁断却不流于粗疏,那么它对文章之道的探究就是深入的,所以君子对于《春秋》,是要终身学习的。    
19.“分”指诗人在清晨听到号角以前,一直静听着更漏声,诗人对这两种声音变更的界限分辨得非常清楚,足见其彻夜未眠的凄苦。“孤”字既表现了客观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诗人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解析  分析“分”和“孤”,是思想感情题,其实也是“炼字题”。答炼字题分三步:(l)释字义,可省略。如本题中“分”“孤”两字的意义,一目了然,可以不解释。(2)描画面,把该字放入原句,通过想象联想,描述景象。“晓角分残漏”是所闻,“分”指长夜和清晨的划分,诗人长夜难眠,一直听更漏声,终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孤灯落辞花”写所见,青灯照壁,孤零零的油灯昏暗,时不时掉落着断碎的灯花。(3)点意境,表效果,明感情。“分一字写出了长夜无眠.点明了诗入的凄苦之情;“孤”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寂寞。    
20.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解析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西省太原五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3月) 语文』  下一个『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