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1次周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1次周测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次周测试题高一语文一、 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3题。(9分)词之所以微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那些个诗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的歌词,没有想把我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边去。他最初本来没有这种用心,没有这种想法。写美丽女子
试题预览
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   1  次周测试题
高 一 语 文
一、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3题。(9分)
词之所以微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那些个诗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的歌词,没有想把我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边去。他最初本来没有这种用心,没有这种想法。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就是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可是,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微妙的事情发生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些个诗人文士,当他用游戏笔墨为了娱宾遣兴给歌女写歌词的时候,无法避免地把自己的性格思想,在不知不觉之中,隐意识的,自己完全都不知道的,流露表现在爱情的歌词中去了。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而且,我们有一句俗话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我们要观察一个人,看他揖让进退,他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当然,因为那是要给大家看的。可是,当他游戏的时候,因为不用端着架子,不用装腔作态了,所以,不知不觉反而把他更真的自我表现出来了。词就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就是说他本来没有要写自己理想志意的用心,只是给 美丽的歌女,写一些漂亮的爱情的歌词。可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这不是拿腔作调说出来的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的最基本的本质,无意之中,不注意之间就流露表现出来了。
词既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因此,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眇宜修”。“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楚辞》有王逸的注解《楚辞章句》,说“要眇”是“好貌”,是一种美好的样子。又说:“修,饰也。”修,是说这种美是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说“要眇宜修”是形容娥皇的“容德之美”。关于湘君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有各种不同的
说法。简单的说,洪兴祖以为写的是娥皇,我们知道,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个妻子,舜死了,娥皇女英泪滴洒在竹子上,成为斑竹;后来她们死了,成为湘水之神。这究竟是不是可靠,《楚辞》的湘君是不是娥皇,我们今天来不及考证,至少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所写的美好,是一种女子的魅力,而且是从内在到外在的容德之美。《楚辞•远游》上还有“神要眇以淫放”一句,洪兴祖注解说“要眇”是“精微貌”。把两处“要眇”出现的注解结合起来看,我们知道“要眇宜修”的美,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一种美。(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初起时,并不承担言志功能,它仅仅只是一种诗人文士写给歌女的歌词,其主要为歌女的歌唱服务。
B.写词的诗人文士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文化教养个性等背景在写词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于其创作的歌词中。
C. 人们平常所表现出的彬彬有礼其实是端架子,装腔作势的假象,缺乏挖掘个体身上最深隐本质的可能性。
D.最初的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文士身上最深隐的本质往往不是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们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
2.下列关于“要眇宜修”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词具有“要眇宜修”的特点,所以其境界就无法与诗的境界媲美,王国维指出“诗之境阔”而“词之言长”。
B.“要眇宜修”出自于《楚辞•九歌•湘君》中的一句“美要眇兮宜修”,是对湘水上的神灵所具有的美态的形容。
C.在《楚辞章句》中,王逸注解“要眇”为“好貌”,“修”有“修饰”的意思,“要眇宜修”指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
D.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和娥皇有关,这点虽然没有得到确认,但洪兴祖把“要眇宜修”与女性联系分析的理解有一定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微妙处在于诗人文士主观上并不想要把思想志意完全容纳进去,但客观上却无法避免地将其本质流露出来。
B.人在游戏中往往是不设防的,因此诗人文士用游戏笔墨为歌女写歌词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将自己性格思想表现出来。
C.王国维认为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和词各有特色,各有长短,各具特色。
D.娥皇女英的典故的可靠性不会影响人们对词的美感的诠释,词具有一种女性的美,具有最精致最细腻最纤细幽微的美。
【解析】
1. C(C 项中的“人们平常表现出的彬彬有礼其实是端架子,装腔作势的假象”和原文中“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这一信息是存在出入的。选项有意模糊了其范围和程度,从而存在错误。) 
2. A(A 项中的因果逻辑关系是存在问题的。王国维的评价中并没有指出词“要眇宜
修”的特点对其境界的限制。只是客观地表述诗和词的不同特点。) 
3.A(A 项出现了外延模糊、细节不符的情况,“诗人文士主观上并不想要把思想志意完全容纳进去”意思是诗人文士仍然是希望把思想志意部分地融入,这一判断显然存在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陈光中,关于刑事诉讼法的一生
不久前,在“中国司法文明指数 2016 改进思路”研讨会上,记者目睹了陈光中逻辑清晰的辩答场面,即使面对一群正值盛年的教授也丝毫不落下风。法学专家严端教授曾评价他:“陈光中大气,看问题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这个特点几乎无人能敌。他在诉讼
法学界获得权威地位是实至名归。”
正因如此,每当一些案件成为社会热点时,人们总希望听到他的声音,而他也总是会大胆发声。例如今年5 月初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雷洋案,因为事关刑事诉讼,有关媒体很快找到陈光中,征询他对此案的建议。
在不到 1 个小时的时间里,陈光中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查资料,“没经过检查怎么就知道是心脏病发作?他身上的伤是怎么回事?警察有没有违法,如果违法,是否可能构成犯罪?都需要找到法律依据。”案件的出路是什么,是他做的第二件事,“这里面很可能有执法不当的问题。”凭着多年的研究经验,陈光中敏锐察觉,“受到质疑的公安机关自己发布信息违背了程序法洽原则,公众自然不相信。”所以他的建议是让检察院介入。
聂树斌案同样如此,陈光中顶着压力认为聂树斌案符合提起再审的条件。时隔一年,聂树斌案果然重新再审,陈光中说:“我不知道到底会不会再审,但我凭着法律人的良心,要对这起案件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年轻的时候,希望自己做一个立言者。立言,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自己的主张,而且这种主张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陈光中说。这种立言落实到现实中,就是他在刑事诉讼法学上的创建和贡献。把疑罪从无原则写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是陈光中最引以为傲的一点。
被记者问到当初读大学为何会选择法律时,陈光中笑说:“小时候,有一回我跟我父亲去他律师朋友家。发现这个律师很自在,没人管,吃得也很好,所以我也想当律师。”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
1948 年报考大学时,少年陈光中坚信的是:一个人不应庸庸碌碌度一生,他希望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陈光中考取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法律系,并就近入读中央大学。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陈光中随北京大学法律系调到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在全面建立法律学科时,他被分配到刑事诉讼法方向上。“当时国内没有刑事诉讼法,要完全学习苏联的模式。”
这期间,陈光中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苏联的辩护制度》。然而,正当他参与编写第一本中国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时,反右运动开始,随后就是“文革”,他被迫中断研究 20 年。“那个时候对我的打击很大,看不到希望,就去打打扑克、下下棋,不务正业。”陈光中说,“但心底始终还是保留了一点梦的影子,想为法学做点贡献。”带着这个梦,“文革”后,陈光中马不停蹄地投入刑事诉讼法工作中,先后与人合写了《刑事证据理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等在国内开先河的专著。陈光中正在为进一步繁荣刑事诉讼法修改忙碌着,家中客厅满是各地法院、检察院寄来的卷宗。他拍着其中一摞,慨然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虽非‘烈士’,但暮年壮志还是有一点的。”(《慈溪日报•文摘 2016. 8. 6》)
相关链接:
①陈光中,1930 年 4 月 23 日生,浙江永嘉人。1952年 7 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他长期致力于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中国司法制度史和国际刑事人权法的研究,为培养法学高级人才,发展诉讼法学特别是刑事诉讼法学,改革和健全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加强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开展国内外诉讼法学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 ( 百度百科词条)
②陈光中在“文革”期间先后教授过法制史、中国通史和近代史,“幸好我古文有功底,又爱好历史,倒也自得其乐”,但毕竟壮志未酬,心中戚戚难安。1982 年秋,当陈光中重返法律教研岗位,担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室主任时,此时的他已过知天命之年。1983 年,中国政法大学成立,陈光中调回该校任研究生院副院长;1992 年,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01 年,被聘任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其间,主编或合著出版了 50余部著作,发表 200 余篇文章。如今陈光中已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摘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光中教授老当益壮,精力旺盛,案件答辩时,逻辑清晰,见解独到,那些正值盛年的教授都无法与之匹敌。
B.陈光中从小立志远大,长辈的一个玩笑,促使他立志学习法律,考入著名大学的法律系,是他光辉一生的起点。
C.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陈光中,在晚年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与国外诉讼法法学界交流方面,也取得巨大的成就。
D. 致力法律的学术研究是陈光中毕生的事业,虽也曾遭受挫折,但心中那个“为法学做点贡献”的梦想始终如一。
5.陈光中在法律界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这篇传记作者是怎样表述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的一生”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4.D(A 项,“案件答辩时”表述不准确,文章的内容是在一次研讨会上,记者“目睹其逻辑清晰的辩答场面”,并不一定是所有案件辩答时均为如此,表述不合理。B 项,“长辈的一个玩笑”“促使他立志学习法律”不符合原文,玩笑是陈光中自己的笑谈,学习法律是他本人
的人生追求,表述错误。C 项,“晚年的工作重点……”表述错误,是主观臆断。)
 5.致力于学术研究,法学著作等身,影响力极大;是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奠基者,创建与修改《刑事诉讼法》;培养法学人才,桃李满天下。 
6.其一,写人物时,均取材自人物与刑事诉讼法相关的事件进行叙述,选材集中,内容明确。
其二,在表述人物的人生轨迹时,用了倒叙的方法,先从当下的事件写起,再回顾人物的成长的经历。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其三,文章中大量引用了人物自己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对待不同事件时个人的态度,又能使读者在人物自我的语言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其四,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如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点评,在法学界取得的成就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挂历上的数字 许心龙
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八月酷暑的热风中,一浪高过一浪地传播,连县电视台的新闻也当作头条播出。十年后,偏僻的小县城又出了个清华大学学生!要知道,上清华,考北大,县政府都纳入了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越偏僻,越贫穷,人才越弥足珍贵,县长听了教育局局长的汇报后,笑吟吟地说,好啊,十年磨一剑!教育局局长说,这个学生叫方伟,是个留守孩子,跟着他奶奶生活。啊?县长很意外,思忖道,这么多吃不愁穿不愁的城里学生,都没考上,他……教育局局长忙说,嗯,我觉得这孩子肯定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这就安排人调研一下。县长说,好好总结,多出人才!
于是,我接到了这个调研任务。
在一高校长的陪同下,我来到了城郊的一个小区。我搭眼一望这个小区,既没有绿化,也没有停车位,就判断这应是目前县城最次的生活小区了。学生方伟就住在这个小区的一个二楼单元里。
盛夏的阳光就是毒辣,从车上到方伟家,不足 50 米,我们的 T恤衫很快就湿透了。敲开门,果然是方伟的奶奶在家。屋里比外面还闷热,原来没开空调。我扫视一周,也没发现有空调。这时,奶奶打开了吊扇。吊扇呼呼地旋转了起来。风虽然是热风,可也感到了风吹的爽意。奶奶看到我俩热的狼狈样,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习惯了,也没感到有多热。我分明看到,她多皱的脸上细汗一层,一旁的旧式黄布沙发上,放着一把蒲扇。我心里说,这么个小居室,安装一台 1. 5 匹的空调就足够了。我问奶奶高寿。奶奶笑说,啥高寿?过了年虚岁就七十了!
真不像!我和校长异口同声道。老奶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腰板硬朗。奶奶弄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说,方伟这孩子出去找同学去了。她望望校长,又看看我,不再言语,从沙发上站起来,转身进了里屋。
我和校长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吊扇仍呼呼地傻转着。奶奶拿出了一个有些发黄的纸筒。奶奶拍拍纸筒说,要说对孩子的教育,实话实说,我觉得就在这里了。她解开系绳,原来是七八份大张挂历。
奶奶说,这是我和孙子方伟进城后,每年的挂历,我都还留着。
我猛然发现,挂历的每月甚至每日的数字上边和下边,几乎都有歪歪扭扭的手写数字,颜色不同,有铅笔的,有水笔的。
我很惊讶,问,这是咋回事呀,写那么多数字?奶奶笑着抽出一张,盯了一会儿,说,这张鸡年挂历,是方伟从乡下转学到二实小,读四年级那一年的挂历。上边的这一天一天的手写数字,是我开三轮车每天挣的钱数,你看这天拉 46 块,下边这天拉 29 块,还有拉 13 块的。奶奶说着说着幸福地笑了。他爸妈不在家,我伺候孙子,也就是吃饭洗衣,闲得慌,就干起了三轮车的活计,挣个买菜的钱吧。
哦,奶奶真有心!
奶奶接着说,下边这稀稀落落的手写数字,是孙子的学习成绩。他写他的,我记我的。你看四月的这天他考了 83分,五月的这天,96 分,进步了;也有退步的时候,你看这天
的就 73 分,我记得那几天方伟感冒了。
奶奶向上推推圆圆的老花镜,一张一张的都让我们过过目。她展示的,宛如她心爱的宝贝。上边的数字几乎天天有,也有空白的。奶奶说,那天肯定有脱不开身的事,要不就是头疼脑热了。下边的数字稀少些,那是因为考试次数毕竟少。看着看着,我恍然觉得,那上边的一溜数字,仿佛朝着下边的几个数字招手呢;那下边的数字探头探脑,调皮地说,哼,看我超过你!
奶奶抬手指指南墙壁,说,这是今年的挂历。上边就这几天有我的数字,其他都没了,年龄大了,开不了三轮车了。下边这些都是方伟的,他养成习惯,每次考试罢,就往上边记成绩,还时常前后比比,好像知道了咋努力。
奶突然提高声音说,你俩再看看,我和孙子的这些数字,有啥变化没有?
逐一审视摊开的不同颜色的挂历,果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奶奶的数字,越来越小,小到 5 了;而孙子的数字,越来越大了,都大到 269 了。
奶奶有些兴奋地说,这个孬孙,口口声声说跟我竞赛,呵呵,终把我这老婆子竞赛老喽!
好一个挂历上的数字竞赛!
我不禁握住奶奶肉少皮多的手,心脏咚咚地直跳,竟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一阵阵地冲击我的心扉。
校长也趋步上前,一下握住了奶奶的另一只手。
(选自《小说选刊》2016 年第 5 期,有删节)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县长与教育局长的对话,突出了学生方伟勤奋努力成绩优秀的形象,但也暴露了该县城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以学生是否考取清华北大来衡量教育水平,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折射出了这个时代严重的功利性。
C.写奶奶不怕热因而不开风扇与“我”的狼狈样对比,重点突出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身体健康,体力充沛。
D.小说中通过写奶奶和方伟用挂历来进行数字竞赛的故事,将奶奶多年来的生活状况和教育手段展露出来,深化了作者关于教育的思考及对功利化教育的批评。
8.文章中的画线句“好一个挂历上的数字竞赛!”有何具体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9.“苦难是滋养人的一股动力”,有人认为这也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之一,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
7.B(A 项文章没有体现出“暴露了该县城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C 项奶奶并非不怕热,而是节俭。D项文章看不出有“批评”的意味。)
8.挂历上的数字竞赛指的是奶奶每天开三轮车的报酬数字和方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数字比赛,是奶奶教育引导方伟努力学习的手段。这句话是一声感慨,是对奶奶的教育方式的肯定,
是为奶奶不顾高龄坚持每天开三轮车而感动。同时,它也是一声喝彩,是对方伟逐步成长认识到奶奶的良苦用心,心疼奶奶的艰辛从而发愤学习,成绩越来越优秀的肯定与赞扬。
 9.同意。苦难的确有激发人改变命运的力量。①从人物形象看,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逐渐成长并考上清华大学的留守孩子方伟,证明了这个主题的合理性。②从社会环境看,十年才考上一个清华大学,而且连县长都感慨“吃不愁穿不愁的城里学生,都没考上”,这在强化家境的贫穷给了方伟成长的动力。③从主要情节看,因为贫穷,奶奶才会去踩三轮车,才有了让方伟日益成长的挂历上的数字竞赛,这也证明了苦难的力量。
不同意。苦难与方伟考上清华大学没有必然关系,不能美化苦难。①从人物形象看,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方伟,而是奶奶,所以小说主要应该重在表现奶奶的优秀品格和对方伟的教育方式。②从社会环境看,县里贫穷的孩子很多,但十年才考一个,而且小说中的“方伟从
乡下转学到二实小”明显是在强调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重要性,苦难的意义不应该是主旨。③从故事情节看,奶奶和方伟的数字竞赛是主要情节,主旨应该是赞美奶奶的教育手段对方伟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苦难并非方伟成长的最直接原因。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徐积,字仲车,楚州山阳人。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
经》,辄泪落不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带定省。从胡翼之学。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饮水,翼之馈以食,弗受。应举入都,不忍舍其亲。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为寿,谢却之。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绖不去体,雪夜伏墓侧,哭不绝音。翰林学士吕溱过其庐适闻之,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既终丧,不彻筵几,起居馈献如平生。中年有聩疾,屏处穷里,而四方事无不知。客从南越来,积与论岭表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诵手画,若数一二。客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州以行闻,诏赐粟帛。元祐初,近臣合言:“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乃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每升堂,训诸生曰:“诸君欲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闻之者敛衽敬听。居数岁,使者又交荐之,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徐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积养亲 / 以孝著居乡 / 以廉称道义 / 文学显于东南 / 今年过五十 / 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 / 方诏举中外学官 / 如积之贤 / 宜在所表 /
B.积养亲以孝 / 著居乡以廉 / 称道义文学 / 显于东南 / 今年过五十 / 以耳疾不能出仕 / 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 / 贤宜在所表 /
C.积养亲 / 以孝著居乡 / 以廉称道义 / 文学显于东南 / 今年过五十 / 以耳疾不能出仕 / 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 / 贤宜在所表 /
D.积养亲以孝著 / 居乡以廉称 / 道义文学 / 显于东南 / 今年过五十 / 以耳疾不能出仕 / 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 / 如积之贤 / 宜在所表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的著作。
B.同年,指同时,中国古代称同时入学又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为同年。
C.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其中守护坟墓。
D.诸生,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的士人,文中是指众弟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积天性孝顺。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后来进京应试,他也不忍心丢下母亲。
B.徐积为人廉正。他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等人拜见他的母亲,送了重金为他母亲祝寿,他谢绝不受。
C.徐积关心国事。他虽然隐居在偏僻之处,但对四方之事无所不知,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守情况。
D.徐积劝人向善。他认为一个人做君子既不需要出力,也不需要破费钱财,而且是乡人和父母都赞同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
(2)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
【解析】
10.D(标点: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11.B(“同年”不一定是同时入学的人。) 
12.C(“关心国事”的概括和“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守情况”的分析有误,文中只
是强调徐积“不出户而知天下”。)
13(1)(徐积)曾经借了别人的书籍,过了一夜归还,借给他书的人欺骗他说
书中有金叶子,徐积道歉而不辩解,卖了自己的衣服偿还别人。(关键词:“经宿”“绐”)
(2)如果说的、做的、想的都是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这样的人还不能成为君子,没有这样的事。(关键采分点:互文修辞手法、“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式。)
【文言文翻译】
徐积,字仲车,是楚州山阳人。他天性孝顺。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母亲让他读《孝经》,他就流泪不止。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早晚衣饰整齐向母亲问安。他跟从胡翼之求学。住在一间小屋里,天冷了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胡翼之送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他进京应举,不忍心丢下母亲。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率领同时考中的进士们拜见他母亲,并且送了一百两金子为他母亲祝寿,徐积谢绝不受。母亲去世时,他七天不进食,悲痛得吐出血来。他为母亲守墓三年,睡在草垫上,头枕着土块,丧服不离身,雪夜趴在墓旁,哭声不停。翰林学士吕溱经过他的茅屋恰好听到哭声,为他流下眼泪说:“如果鬼神有知,也会流泪的。”丧期满了以后,他也没有撤去祭祀的桌子,每天奉送祭品像平常一样。他中年的时候耳朵聋了,隐居在偏僻的乡里,可是四方的事情无所不知。有个客人从南越来,徐积和他谈论岭南山川的险易、镇守的疏密,嘴里说着,手里画着,好像数数一样熟悉。客人叹服说:“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徐公就是这样的人。”徐积从小到老,每天写一首诗,写文章大多打腹稿,口中念出给儿子记下。他曾经借了别人的书籍,过了一夜归还,借给他书的人欺骗他说书中有金叶子,徐积道歉而不辩解,卖了自己的衣服偿还别人。乡里人有了纠纷,大多到他那里找他解决。州里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赐给他粮食和衣物。元祐初年,朝中近臣共同进谏说:“徐积赡养父母以孝闻名,在乡里以廉正著称,他的道德和才学,在东南一带很出名。现在他年过五十,因为耳聋不能出来做官。朝廷正在下诏举荐内外学官,像徐积这样的贤才,应该在推荐的奏章中。”于是以扬州司户参军的身份担任楚州州学教授。每次给学生上课,教导学生说:“各位都想成为君子,如果为此而耗费了你的精力和钱财,你不想做,尚且说得过去。如果不需要你出力,也不需要你破费,为什么不做君子呢?如果同乡人都鄙视君子,父母也讨厌君子,你不想做君子,也说得过去。如果同乡人以做君子为荣耀,父母也希望你成为君子,为什么不做君子呢?”他又说:“如果说的、做的、想的都是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这样的人还不能成为君子,没有这样的事。如果说的、做的、想的都不是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这样的人还不成为小人,也没有这样的事。”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