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训练模拟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广东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训练模拟卷(高三总复习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广东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训练试卷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躁热羁绊爱不释手飞扬跋扈B.振撼煤碳爱屋及乌大才小用C.伎俩窠臼一愁莫展惩前毖后D.骠悍贸然再接再厉无是生非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三鹿奶粉事件爆出了中国乳品业的黑幕,凸显了企业良心与道德的缺失,每每看到这
试题预览
广东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训练试卷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躁热  羁绊  爱不释手  飞扬跋扈      B.振撼  煤碳  爱屋及乌  大才小用
C.伎俩  窠臼  一愁莫展  惩前毖后      D.骠悍  贸然  再接再厉  无是生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三鹿奶粉事件爆出了中国乳品业的黑幕,凸显了企业良心与道德的缺失,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报道,总让人义愤填膺,不忍卒读。
B.在本届世博会博物馆和城市足迹馆展出的顶级珍宝达到330件,这在世界现代历史上称得上绝无仅有。
C.姚明因为左脚压迫性骨裂,将缺席本赛季余下全部比赛。这个消息对热爱姚明的球迷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雷。
D.天色渐渐暗下来,街道两旁的大红灯笼、走马灯、气死风灯纷纷亮起,街市上灯火阑珊,游人如织,,夜幕下的都市美艳绝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教授把祖辈      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    ,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③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变暖,是     地球上每一个人的事情。
④去年入冬以来,除西南干旱少雨外,华北地区降雪频繁,同时,我国江淮、江南入冬以来降水偏多,南方     低温。
A.流传  机遇  关乎  继续       B.留传  机遇   关乎  持续
C.留传  机会  关系  持续       D.流传  机会   关系  继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称歌迷为“粉丝”本无恶意,却让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歌迷当作某种舞台装置似的“物件”,漠视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期盼。
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C.网络的虚拟所以有无尽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藏你的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D.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B.梁漱溟是个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24岁那年却被蔡元培礼聘为北大哲学讲师。 他的学生中,有胡适、冯友兰、朱自清……等等。
C.在文学上,韩柳虽都被称为“古文运动”的旗手,但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恪守道统;柳的口号是“文以明道”,意在阐扬新见解。
D.鸟类为什么要迁徙?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候鸟迁徙的路线都相对固定。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主要有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三国志》),纪传体(如《史记》《汉书》)等。
B.苏轼、李清照分别是我国宋代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其中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李清照词则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7.对这首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B.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一张玉弓挂在帘前;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
C.“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
D.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8.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
B.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
C.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
D.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①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生活。
②“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地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等物品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③“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④“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 “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9.下列关于“低碳生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就是指要尽力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
B.低碳生活,就是要从“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C.低碳生活,需要引导人们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D.低碳生活,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践低碳生活,要从点滴做起,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
B.实践低碳生活,就要努力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尽量少开车,少开空调。
C. 实践低碳生活,要普及利用新能源,用粮食和油料作物等开发生物燃料以替代化石能源。
D. 实践低碳生活, 要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超市应尽可能的用玻璃门冰柜代替敞开式冷柜。
11.下列说法不属于现阶段制约“低碳经济”理想目标的实现的一项是 
A.现阶段太阳能、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
B.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
C.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地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等物品价格的上涨。
D.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普及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是中国今后能源发展的长期目标。
B.建立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比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更为重要。
C. 关于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主要因素。
D.对减缓气候变暖,购买碳汇林比少开车、少开空调等减排措施更有效。
13.下列古诗都是有关民间传统节令的,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③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婵娟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元宵  中秋  端午  重阳       B.春节  七夕  中秋   除夕
C.元宵  七夕  中秋  重阳       D.元旦  中秋  端午   元宵
14.对于“人生”,不同学科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下列各句与各学科老师的言语特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就是由“0”和“1”组成的,有的人没有目标,碌碌无为,最终一无所成;有的人胸怀大志,顶天立地,终成一番伟业。(计算机老师)
B.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久恒定的不变。(化学老师)
C.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数学老师)
D.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语文老师)
1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秋 雨 夜 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A.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B.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C.“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曲折表达了诗人晚年欲退隐山林的情怀。
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亦。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16.对上面文章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
A.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胡:为什么)
B.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标记)
C.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益:利益) 
D.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亏:同“诡”,异,不同) 
1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军惊而坏都舍(动词,如同)
B.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C.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D.时已徙矣,而法不徙(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18.请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2分)
译文:                                                                                    
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译文:                                                                              
19.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文。(6分)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20—24题。(12分)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任继愈
(1)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2)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隔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3)“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4)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5)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期只有九十几年。
(6) 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7)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候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8)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9)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进一步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10)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比较快。
(11)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辈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书同文”与“语同音”二者有什么异同?(3分)
答:                                                                          
22.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之。(4分)
答:                                                                          
23.根据本文,明清两朝在“语同音”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
答:                                                                         
写作(4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儿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
终于,风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但不要写成材料的扩写)。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题目自拟。(3)卷面整洁,不少于700字。











试题答题区
选择题:  班别                    姓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8分)
⑴ 译文:                                                                                    
                                                                                        
⑵译文:                                                                              
                                                                                     
19.(6分)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20.(2分)答:                                                                         
                                                                                   
21.(3分)答:                                                                          
                                                                                     
                                                                                    
22.( 4分)答:                                                                          
                                                                                     
                                                                                    
                                                                                     
                                                                                    
23.(3分)答:                                                                       
                                                                                    
                                                                                   



























































600









700









800





高职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D  (A项“躁热”应为“燥热”,;B项“振撼”应为“震撼”“煤碳”应为“煤炭”“大才小用”应为“大材小用”;C项“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D项“骠悍”应为“剽悍”, “无是生非”应为“无事生非”)
2.B (A项“不忍卒读”的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于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B项“绝无仅有”的意思是“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C项“平地一声雷”的意思是“比喻声明地位突然升高,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D项“灯火阑珊”的意思是“灯火稀疏, 指人烟稀少、比较冷清的地方。古时入夜后家家举灯, 至就寝才灭去灯火, 因此灯火阑珊又代表夜深、深宵无人之时分”)。
3.B (“流传”是“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的意思,“留传”是“遗留给后代”的意思。“关乎”是“关系到,涉及”的意思。)
4.A  (B项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成分残缺;将“高度”与“充分”位置对调,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C项“就在于一个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7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语文训练试题』  下一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千个球》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