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周考(11.27)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周考(11.27)语文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
试题预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 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所以注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对先祖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中华文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完成4-6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 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 (niè)〕疲倦。
4.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原本是防守边地的官员,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B.《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为“五经”之中,是 儒家重要的经典。“尚”即为“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C.鼎镬:是鼎与镬的合称,二者都 是古代的烹饪器。后来成了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鼎镬烹人。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委婉地提出辞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B.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C.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D.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8.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9.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奠定全诗哀婉伤感基调句子是:                ,                 。
(2)《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憧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3)《书愤》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战役状况,表明豪情壮志两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启明小学     侯发明
靠山屯小学原来是一座庙,有些年头了。墙是那种用土和麦秸混合后夯起来的,只有四边墙角是用规则不一的石头垒起来的,屋顶是用红瓦一块一块铺上去的,说是红瓦,颜色已经变得淡了许多。窗户是用塑料薄膜蒙上去的,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呼啦呼啦响,像是出鬼了。若是冬天,屋子成了冰窖,冷得坐不住人;若是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看着就让人心酸。 
村主任老贵愁得不行,没少往乡里跑。弄得到了后来,乡政府的人见了老贵,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拖。也不能怪乡政府不作为,本来就是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没有厂矿,去哪里弄钱?有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 
就在老贵绝望的时候,他的眼里又有了火苗— —从靠山屯小学走出的赵启明大学毕业了,分配到了本县教育局。这可是本村唯一在外干事的人。 
不单是老贵,不单是靠山屯的男女老少,连乡里的人也觉得这一次大有希望。 
老贵去找赵启明,知道他是一般科员,让他给领导建议建议,政策给靠山屯倾斜一下。 
对于靠山屯小学的情况,赵启明心里跟明镜似的,答应得很爽利,说靠山屯的校舍早就该翻修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贵听了这话,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春种了,秋收了,还不见有动静。老贵又去找赵启明。赵启明为难地说,他当不了老一的家,让老贵再等等,再等等。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赵启明当上局长。都说,这下该有戏了。赵启明现在是局长了,老一了,建个小学那是小菜一碟,根本就不是个事。 
没想到,秋去了,冬来了,赵启明愣是连个屁也没放。 
老贵忍不住,又去找赵启明。 
老贵去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 
赵启明放下毛笔,洗了洗手,一边给老贵倒水一边说,老贵叔,咱农村有句俗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当了局长,才知道财政 上那点钱用来开展全县的教育工作无异于杯水车薪,点眼都点不过来。
老贵不知道“杯水车薪”啥意思,但他知道“点眼”的意思。赵启明说,老贵叔,你难,我也难……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爷,其实孙子都不如。老贵叔,求人不如求己,村里再想想其他办法。 
没 有办法可想了。老贵叹了口气,很是失望。 
赵启明说,那就再等等,再等等。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老贵失望了,靠山屯的人也失望了。私下里都说 
纪委揪走了那么多的贪官,咋没把姓赵的提溜走呢?说实话,村里人都巴着赵启明出事呢。 
直到赵启明退休,他也没出事,靠山屯的小学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儿。 
赵启明退休后,回到了靠山屯。村里人见了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有的当面吐口水 
有的指鸡子骂狗,有的气不过,还要冷嘲热讽几句,什么“好狗护三村,好汉护三邻,有的人竟连狗都不如”类似的话。遇到这样的情况,赵启明低着头,默默离开。有什么好辩解的呢? 
赵启明知道村民对他没好感,也就不怎么出门,每天在家里练书法。到了春节,他给 
村里人免费送春联,有的直截了当,说有了,不要;有的接了,却没往大门上贴。村里人不稀罕他的书法,有人稀罕他的书法。经常有小车“日”得声来了“日”地声走了,都是来买的他书法作品的。
老贵曾拦住一个来买赵启明书法的人,说姓赵的字有啥看头?歪歪扭扭,跟老鳖爬似 
的。这个人笑话老贵不懂书法,说赵启明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 
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郑板桥的遗风。【来源:17教育网】 
老贵摇摇头,他不懂得什么桥什么风的,他眼下最关心的是靠山屯小学。 
有一天,赵启明交给老贵一个存折:“老贵叔,这是我的润笔费和积攒起来的工资, 
三十万,把靠山屯小学翻修一下吧。” 
接过存折,老贵的眼角湿润了。 
等到学校竣工那天,赵启明拿着自己写好的“靠山屯小学”赶到现场,他忽然发现大门上挂着白底黑字的“启明小学”的牌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黑是黑,白是白,黑白是那样的分明。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老贵第一次去县城找赵启明,听赵启明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时眼泪差点掉下来,是感觉重修靠山屯小学有了希望的感动之泪。 
B.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这是对某些乡干部不办实事却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的辛辣讽刺。 
C.一次,老贵去找赵启明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练习书法为下文有人 买赵启明的书法作品埋下伏笔。 
D.当赵启明让老贵一等再等的时候,老贵感到很失望;当赵启明退休后把三十万存折交给老贵时,老贵眼角湿润了,充分说明老贵之前心胸狭窄。 
E.退休后的赵启明给乡亲们送去自己写的春联,是为了表达自己以前没有帮到乡亲们的愧疚之情。 
(2)小说中的赵启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3)作者在第一段不吝笔墨于靠山屯小学的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赵启明,也有人认为是老贵,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喧嚣之外的迟子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涛
1986年,迟子建初登文坛。《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1986年将其发表。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等。1990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家迟子建有点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不了。“我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整天看着屏幕,抱着手机的感觉就不对头了。” 
“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哈尔滨本地媒体这样形容迟子建。她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写了80部书,其中有7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51年前,1964年的元宵节,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灯谜们叫作家迟子建为“迟子”。曾经有60人联合手抄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还有读者印制了统一样式的生日贺卡从全国各地寄给她。 
“这个年代文如其人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都陪伴着你。”灯谜们这样说。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子建一直关注的。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17教育网:www.17jiaoyu.com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17教育网:www.17jiaoyu.com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汉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怀旧”。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为省作协主席,“有一些事情我就要去做,包括主持文艺评奖还有一些活动之类的。”她也提到为省里的青年作家做的《野草莓丛书》系列。春节期间,在电话那端,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还要准备省里的政协会议,以及去慰问老作家。在发表新作《群山之巅》时,她也只能抽几天时间来北京,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北极村的夏天有极昼的风景,天黑了两个小时,阳光就会来打扰睡眠。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推开窗户就能望到雪野,雪覆盖着木屋。在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 ,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十年前,她开始用电脑打字。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 《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跟她的个人生活比较接近。正如她在开头所写,“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 是迟子建的丈夫出车祸后,她以第一人称书写死亡及关注矿区底层人民的文字。 
“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她曾在散文《温暖中流失的美》中写到。 
虽然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故意疏离,但迟子建其实并不脱离现实。她偶尔会看看电视,上网看看新闻。球赛她最爱看,甚至写过球评。“充满悬念,每一场都不一样,即使踢得再臭都没有重复的,假球假得也不一样”,迟子建笑着说,“中国足球还没有反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那时肯定有假球的,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自从1986年初登文坛,迟子建一直让自己的视野触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大地,80部书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B.文中交代迟子建小名“迎灯”和本名的由来,既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传主形象更为鲜明。 
C.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迟子建的作品的作品风格扎实;作为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她事务繁忙,但她却为之倾心付出,生活中的她做事态度认真。 
D.“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中的‘堕落’一词,既表现了迟子建对甲A联赛中假球的无奈,也表现了她天性幽默风趣和对足球的热爱。 
E.正是鲁迅文学院的求学和几年《北方文学》编辑的历练,才使得迟子建 在天命之年完成了新作《群山之巅》,开始走上了或许是她写作的黄金时代。 
(2)本文分别引用灯谜们、作家王安忆和刘震云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
 
(3)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文中多次提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理由。(6分)
(4)喧嚣之外的迟子建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13.每年的6月25日是我国的“全国土地日”,是为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而由中国国务院制定的保护日。下图是“全国土地日”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周考(11.27)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原文是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3.D恢复仪式只是形式,不一定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4.D全句译文是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之列,可也说是相 当荣耀了。那么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5.D 告老指因年老、疾病等原因辞官,不是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辞职。 
6.A【苏轼为叶嘉做传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叶嘉高洁刚正、恬淡飘然品格的赞美。也没有劝谏人们功成身退的意思。】 
7(1)【译文】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特点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见”“奇之”“传”各1分,句意2分) 
(2)【译文】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虽”“见侮”“颜色”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茂先很喜欢它,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时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叶茂先安葬在郝源,子孙于是都成为郝源人。
到了叶嘉这一代,他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成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提供驿站的车马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开始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人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叶嘉没出来,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他,才登车出发。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用来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情绪高昂地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您选用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吩咐人把他作为有声望的人物来安排他,又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皇上为此责备欧阳高,爱怜叶嘉,看着他的脸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并设宴款待他。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起初我看到叶嘉时并没有多少好感,久久体味他的话,却特别让人珍爱,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吧。”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那人甜言蜜语口齿伶俐,这样才喜欢他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皇上于是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市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测评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冀州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