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伶官传序》课时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伶官传序》课时训练(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一季: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说明】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
试题预览
第一季: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要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l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筼筜谷,在洋州,盛产一种叫“筼筜”的竹子。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除以上文章外,本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阅读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仅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
《伶官传序》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积累实词、虚词 ☆☆☆☆☆
重点2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
重点3 概括文章的主旨 ☆☆☆☆☆
重点4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

【重点详解】
 重点1:积累实词、虚词
【要点解读】
“常见实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具告以事     告之于帝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5)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6)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      及凯旋而纳之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7)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8)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与尔三矢     
【答案】(1)归:归顺      返回
(2)告:祭告    告诉     禀告
(3)盛:兴盛    装       旺盛      强盛 
(4)困:围困    困扰     困厄      困难 
(5)其: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     语气词      代词,他    大概,表揣测语气 
(6)而:但,表转折       表顺接    表递进       表顺接   
(7)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介词,凭借    介词,用
(8)与:跟,介词    给,动词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醒考生,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练习时做好知识迁移。
【名师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对点练习】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重点2:分析文章结构
【要点解读】
分清结构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考向】分析文章结构
【例题】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各段的内容。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第三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名师点睛】
划分文章的层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本文可按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对点练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试做简要分析。
 重点3:概括文章主旨
【要点解读】
“概括文章主旨”在一般的记叙文中,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考向】概括文章主旨
【例题】文章探究的是盛衰之理,盛、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案】“盛”的原因是“忧劳可以兴国”,具体体现为:“忧”: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衰”的原因是“逸豫可以亡身”。“逸豫”体现在——宠爱伶人,沉溺声乐。
这篇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名师点睛】
这是一道分析文章主旨的题目,解答时可根据标题,首先把握论述话题,然后通读读全文,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划分层次,结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伶官传序》揭示的深度比本文更深,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都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伶官传序》文学味更浓。
 重点4: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要点解读】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或侧重于哪一方面;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2)修辞手法,一般考虑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同时要答出对应的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语言特点,包括长句、短句、骈散、语言风格等。
【考向】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例题】本文属于史论,运用例证法选取典型事件进行论证,中间又通过对比进行论证,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论证方法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事例进行分析。
【名师点睛】
论述文常见论证方法 有(1)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3)对比论证,给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5)归纳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 (7)类比论证,形象生动证明某一论点。⑧因果论证,可以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对点练习】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í)          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          盛以锦囊(chénɡ)     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 仓皇东出(huānɡ)      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       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  泣下沾襟(jīn)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任上。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本诗作答。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1)请概括诗歌前两联所描绘的景象,并简要说明概括的依据。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巍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范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摘自《二十四史•欧阳修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诲:教导、指教
B.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                游:交往
C.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                  尚:崇尚
D.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            诘:查办
(2)下列全部表现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
①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     ②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
③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④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
⑤凡如是者辄黜       ⑥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勤奋好学,很早成名。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等到成年时,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B.欧阳修与名流交友,以文章著称。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互为师友;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以文章名扬天下。
C.欧阳修嫉恶如仇,深得皇帝信赖。论事切直了当,嫉恶如仇,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
D.欧阳修多次遭到污蔑、诋毁。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
(4)把文中划线文言句子(1)翻译成现代汉语,(2)句用/断句。(10分)
①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②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答案:
第十四课  伶官传序
重点1:积累实词、虚词
【对点练习】
1.【答案】A
【解析】原:推究。
2.【答案】B 
【解析】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重点2:分析文章结构
【对点练习】
【答案】(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解析】注意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分析。
重点3:概括文章主旨
【对点练习】
【答案】A    
【解析】A项,这两篇文章的立脚点是一致的,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重点4: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对点练习】
【答案】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中心论点来把握。
【趁热打铁】
1.【答案】B    
【解析】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答案】B    
【解析】B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1)【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山城早春图。依据:首联交代山城已是二月,可见“立春”节气已过,但春风依然不到,百花未开。第二联中的橘枝之雪已“残”,即冰雪渐消,露出了去年采剩的鲜艳的橘果,似报告春来的消息。带着冰冻之声的春雷也惊醒了在地下冬眠的竹笋,一个“欲抽芽”将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早春”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全诗抒写的是作者在特定境遇下由早春物华而引发的深切感慨,即:谪居远乡的寂寞情怀;归雁之声勾起的思乡之情;冬去春来光阴流逝的人生之叹;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身处逆境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要读懂诗句大意外,还要根据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注释讲诗人此时已被降职为县令,而元珍是诗人的同事,曾写有诗给诗人,此诗是诗人的答诗。根据这些情况,再由诗人在诗中对早春的描写和“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可知诗人的归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感叹;由“野芳虽晚不须嗟”可知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答案】D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诘:追问、责问。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C
【解析】答题时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排除②“非其人”,①“非其事”,说与人交往,⑤是个人好恶。故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答案】C
【解析】C项,对应原文“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选项“嫉恶如仇”曲解文意。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答案】(1)我过去的举措难道是为了一己私利?我们同时被斥退,但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
(2)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 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60.180.0.5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狱中杂记》课时训练』  下一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祭十二郎文》课时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