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苦斋记》课时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苦斋记》课时训练(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苦斋记》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重点1 积累实词虚词 ☆☆☆☆☆重点2 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3 探究文章主旨 ☆☆☆☆☆【重点详解】重点1:积累实词虚词【要点解读】“重点实词”,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
试题预览
《苦斋记》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积累实词虚词 ☆☆☆☆☆
重点2 理清文章结构 ☆☆☆☆☆
重点3 探究文章主旨 ☆☆☆☆☆

【重点详解】
 重点1:积累实词虚词
【要点解读】
“重点实词”,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实词虚词
【例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1)故植物中之             (2)能已积热               
(3)其洩水皆啮石出         (4)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5)一旦运穷福艾           (6)不可以实疏粝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
(1)剑溪之水出焉。                 (2)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3)久则弥(mí)觉其甘,           (4)人莫知其乐也。                    
(5)人知乐之为乐,                  (6)而不知苦之为乐,                  
(7)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8)虽欲效野夫贱隶,                  
(9)井以甘竭:               
【答案】1.(1)中:受到     (2)已:止,治,消散。    
(3)啮:冲刷。             (4)茹啖:吃。         
(5)艾:止,尽。           (6)实:装满。
2. (1)焉:于是,这里。
(2)之:助词,这里用于和中心词具有同一性的定语之后,可译为“这一类的”。
(3)则:就,连词。      
(4)莫:没育谁,代词。
(5)“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       
(6)而:却,连词。
(7)则:那么,连词。    
(8)虽:即使,连词。    
(9)以,因为。
 
【名师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如“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

【对点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C.倚修木而啸 
D.必先苦其心志
2.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A.覆之以茆
B.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C.除烦渴之疾
D.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重点2:理清文章结构
【要点解读】
理清结构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考向】理清文章结构
【例题】梳理各段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答案】第一段交代了苦斋的所属、格局、位置以及所在之地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交代了“苦”之由来。
第二段从“木、草、菜、果、笋、蜜、茶、鱼”等方面,具体突出“物性之苦”。
第三段主要写建斋的缘由以及苦斋主人的生活乐趣。这种“乐”可以说成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第四段主要阐述了“苦与乐可以相互依托、转化”的道理。
结构特点: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其斋名“苦”,议论言谈皆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名言,也是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缘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解析】这是一道梳理文章层次、探究文章结构的题目,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对每段大意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总结结构特点。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对点练习】
下面对这篇结构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书斋记,起笔交代苦斋方位,第二段写苦斋环境,之后写苦斋生活概况和苦乐志趣,最后点明作记由来,“苦”字成为全文的脉络,贯穿始终。
B.文章情缘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与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浑然一体,既刻画了风物,阐明了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从者与自然亲近的“苦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C.第四段主要阐述了“苦与乐可以相互依托”的道理,作者认为“苦”与“乐”是纯粹的,是不能互相转化的。
D.第一段交代了苦斋的所属、格局、位置以及所在之地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第三段写了建斋的缘由以及苦斋主人的生活乐趣。
 重点3:探究文章主旨
【要点解读】
本文出自《诚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学家刘基为朋友章溢的书斋所作的记。作者围绕一个“苦”字,横说竖说,发人深省。文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辨证的观点。文章末尾写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更深一层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文短意丰,见解独特。
【考向】探究文章主旨
【例题】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试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记述了苦斋的所属、格局、所在、地理环境和周围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的命名由来与本文的写作原因,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依托转化(即“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知“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以苦为乐”的宽敞襟怀。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对主旨的把握,解答时要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依据文意,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多方面理解。

【对点练习】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味苦而微辛     辛:辣
B.间则蹑屐登崖   蹑:踏,穿
C.寝必重褥       重:有分量
D.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庸:岂,难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           臼:低凹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茹啖:吃
C.运穷福艾             艾:停止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寝:卧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剑溪之水出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吾闻井以甘竭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C.是人之所谓乐也
D.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南旺守闸①
刘基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 (6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②大易:指《易经》。③樠(mán):液体渗出。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              特:只是。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信:的确。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涉:经历.
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过: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节”,全都体现“节操、节义”含义的一组是(    )(3分)
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
④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⑤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⑥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不是只为了玩乐。同样,其他许多器物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
C.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泰伯、子思能守大节,而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这是因为前者明白怎样做才合乎义,后者却是过于固执而处理不当。
D.这篇文章名为《尚节亭记》,但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叙亭子的有关情况,而是以亭子周围的竹子为着眼点,写了自己所理解的节义,说明了将此亭命名为“尚节亭”的缘由。
(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3分)
②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3分)
③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答案:
第二十课  苦斋记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对点练习】
1.【答案】C
【解析】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D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A
【解析】A代词,代屋顶。其余“之”,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重点2:理清文章结构
【对点练习】
【答案】C
【解析】“是纯粹的,是不能互相转化的”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重点3:探究文章的主旨
【对点练习】
【答案】C
【解析】“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说法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趁热打铁】
1.【答案】C
【解析】重,双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D
【解析】寝:睡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答案】A
【解析】A则:那么;B 介词,从/介词,比;C 兼词。于彼/副词,怎么;D介词,因为/副词,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省略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1)【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4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用典(借古伤今),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借景抒情。
【解析】此题通过注释可以确定用典,“秋心如汶水”是明显的比喻,答题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答案】D
【解析】过:过分、过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D
【解析】①和④的“节”指的是植物自然生长的“结节”;⑤中的“节”指的是“节令”“季节”,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答案】B
【解析】选项B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在文章中没有任何提示,原文只是表明作者对会稽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的做法很欣赏,选项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答案】①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②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③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解析】关键词语:①徒——只,而已——罢了。比——比拟,自励——藉以自勉,惩——惩戒。③诚——真,安——怎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答案】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本题译文为:整个天地之间,万物林林总总,含着笔杆构思画面,能够婉转曲折地展现出他们的姿态的,只有一个办法。一个什么办法?说的不过就是“传神”罢了,世人只知道人有神,却不知道物也有神。因此郭若虚极为鄙视有些普通画工,他们那虽然叫画但其实不能算画,理由是他描绘出人或物的外形,却不能描绘出人或物的神韵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60.180.0.5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湘夫人》课时训练』  下一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时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