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南省浏阳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浏阳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彭晓珍审题人:胡辉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3题。(9分)乡愁的文化表达  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生
试题预览
浏阳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彭晓珍     审题人:胡 辉
一、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3题。(9分)
                              乡愁的文化表达
  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它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②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乡愁对于步入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③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④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选自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乡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是一种抗拒标准化、理性化生活的最恰当方式。
  B.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以及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C.乡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
  D.乡愁是一种追忆、留恋和缅怀逝去生活的消极怀旧。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乡愁加以阐释,然后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特点和人们的内心诉求,最后总结了乡愁对现代人的作用。
  B.第②段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乡愁对于现代人的特别意义,接着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做了阐释,然后通过对比概括了文化乡愁的内涵。
  C.第③段承接上文,明确乡愁的产生根源,用“距离产生美”加以印证,接着引用北岛的诗句,论述乡愁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的内涵及作用。
  D.④⑤两段联系现实,从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而指出乡愁的现实意义。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愁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B.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纷纷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有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
  C.“距离产生美”,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则产生于一种空间上的距离,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
  D.乡愁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我们能在乡愁之中感受民族文化,涵养出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二).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4~6题。(12分)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2015年1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每一个符号的疏漏。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睹。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一名博友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摘编自《新京报》2015年4月29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1947~2015),遥感、地理学家,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
②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用“扫地僧”来称呼李小文,兼有“貌不惊人”“神功盖世”两方面的考虑,文章围绕这个形象展开却又不止于此,还介绍了李小文身上的真性情。
  
 B.文章写谢云教授对李小文的印象,目的是突出他的土、不修边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李小文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D.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希望不要在晚上11点就把地遥学院的大门锁了,既是不想麻烦值班室人员,自己出入方便以更好工作,更是希望形成学术研究之风。
   E.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李小文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原本从不过问世事的学者被广泛关注,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5.作为老师,李小文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3分)
                                                                                                                                                             
6.文中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7~9题(14分)
                               草堂•诗魂
   (1)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2)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6)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7)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详细分析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杜甫出身奉儒守官世家,少有用世之心,但太宗即位后,难有作为,大志落空,于是他的诗歌充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写到:“文章憎命达”。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用“,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8.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3分)
                                                                                                                                                      
9.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B.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C.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D.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5分)
                                                                                                                                             
   (2)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6题。(11分)
            阮郎归• 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2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赏析画横线句“琼珠碎却圆”的妙处。(6分)
答:                                                                                                                                             
(三)古诗文名句默写(5分,每空1分)
17.根据上下文内容或有关提示默写。(5分)
   (1)《氓》中 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诗人用“          ,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②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③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④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⑤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⑥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360公司的天眼系统,全称叫作“全球网络攻击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实时捕获发生在全球成规模的每一个角落的网络攻击。
   B.“和”字当选为2015海峡两岸的年度汉字,“和”字真切反映了两岸民众对80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的珍惜,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由衷期盼。
   C.在人社部多次证实延时退休政策将推行之后,《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政府机构的调研中,部分国企出现了退休后收入高于退休前收入。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20.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人终究是个经验的动物,           。如果只生活在天气预报的数字上,你永远也不会懂得零下17度的寒冷到底有多冷。一旦被来自外部的意见操控,你就会错过很多。比如,依靠天气预报了解气候过生活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场寒冷过去后,什么时候小草才会发芽,什么时候燕子要飞回来……
  A.既需要听别人说,又需要自己的亲身感受
  B.除了自己去亲身感受,还需要听别人说
  C.听人说得再多,也不如自己的亲身感受
  D.不需要听别人说,而是要靠自己去亲身感受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5分)
    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彻底消除企业过热加工的乱象是优质乳工程的保证。即使拥有优质原料奶,  ①  ,也不能生产出优质乳制品。我国的乳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过热加工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低价收购低质的原料奶,细菌数量高,  ②   ,可谓“一热遮百丑”。但是,  ③  ,比如维生素C的损失率达到30%,使牛奶失去应有的营养作用。
22.下面是“2016鲁迅文化跑”路跑活动的LOGO,请写出构图要素(除文字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轼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康德说:“既然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浏阳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答案
1.C 解析:C项,见第③段最后一句。A项,张冠李戴,信息源于第②段最后一句,原文是“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下一个『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