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复习:下学期反馈一2016.3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复习:下学期反馈一2016.3(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教学反馈一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_______。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___________的星空,还是____________的灰尘,都是大自然____________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教学反馈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_______。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___________的星空,还是____________的灰尘,都是大自然____________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不足为奇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不值一提   精巧绝伦
C.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不足为奇   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不值一提   巧夺天工 
答案 B   解析 “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不值一提”指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精巧绝伦”指精细巧妙没有可相 比的。“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 精神史诗”。
B.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的经历,深情地讲述了罗阳同志生前刻苦攻关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C.“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长期以来我国为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为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气象信息。
答案:A [解析] B.成分残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前缺少必要的主语“报告”; C.搭配不当,“完善”与“发展”不搭配,应把“完善”改为“促进”;D.不合逻辑,“渔民生产、海上 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种属概念并列不当,“和”应当改为“等”。
3.下面是杜甫的律诗《恨别》,颔联、颈联顺序已经打乱,请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3分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①思家步月清宵立 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③忆弟看云白日眠 ④草木变衰行剑外
A.④②①③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 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关于枫桥,我 不但读过张继的诗,还看过好些刺绣和绘画的《枫桥夜泊图》。我想象____________;我想象____________;更想象着____________。假如在月落乌啼的寒夜,霜风如削,江上闪烁着星星的渔火:______________。我仿佛都似曾相识,自己且俨然是客舟中独对孤灯、辗转不寐的旅人。
①寒山寺的梵宇,矗立在丛树之间,钟楼高耸天际
②那枫桥高耸的弓影,流水潺潺,有一二客船在桥畔停泊
③钟声如缕,悠然从水上飘来,会叩醒舟人的客梦,唤起他在人生旅途上的漂泊的悲哀
④那云水苍茫、烟波浩渺的秋江,沿江的红树沉醉在夕阳影里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对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的再现,只要对原诗较为熟悉,注意语句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就能很容易选出答案。首先据最后“自己且俨然是客舟中独对孤灯、辗转不寐的旅人”可判断出第四个空应填第③句;再由“梵宇”在“丛树之间”,而“红树”又在“沿江”的岸上,可判断出第④句应在第①句之前;最后对照原诗,枫桥应是画面的主体,所以第②句应放在最前面。
5.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对日美中三国7233名进行调查的结果,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问卷调查问题 回答 日本 美国 中国
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人 是 7.5℅ 57.2℅℅ 42.2℅
就得自己优秀 否 83.2℅ 11.2 32.7℅
学校里有能理解我的老师 是 52.7℅ 74.4℅ 68.3℅
父母非常理解我 是 68.0℅ 82.0℅ 85.0℅
A.日本高中生普遍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B.高中生大都觉得父母师长懂得自己。
C.美国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认同度高。
D.高中生不要妄自菲薄,要树立奋斗目标。
答案:D。要树立奋斗目标在图中没有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唐子畏墓志并铭
   [明]祝允明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一旦,以诗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铮然。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惟天极峻且无外,故为万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
      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没,子畏犹落落。一 日,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繙讨拟议,祗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蹔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
     其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而不必尽所至,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    
                                             (节选自《明代散文选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没,子畏犹落落    落落:大方的样子B.若勿售,一掷之耳    售:考中
C.取前所治毛氏诗     治:研究          D.逮主司出,同讯于廷    逮:等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子畏起初不喜结交任何人,但在听了作者劝言后,开始认可作者的观点,后来两人在情感上非常投合,但他仍然不 屑于参 加科举考试。
B.唐子畏的父亲非常看好唐子畏的未来,认为他可以成就美名;同时也心存忧虑,即唐子畏可能难以成就家业,最终,这位父亲的话 竟基本应验了。
C.唐子畏虽然不很热衷科举,但也一度闭门苦读,在乡试乃至会试中都考出了第一的成绩,但因其卓尔不群的个性,使他没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
D.唐子畏作画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四方之士都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而他总是随意应允他们。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原文,简要概括唐子畏性格特点。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 A 落落:不在意的样子。
7.答案 C “在乡试乃至会试中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概括失当,与原文不符。
8.答案 ⑴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他的弟弟子重请我,我也将会给他写墓志铭。
   ⑵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应当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
   ⑶现在白白地留名于学宫,眼睛不看那些书册,你到底如何选择呢?
9、聪明颖悟、不屑科举、刚直耿介、放浪形迹。
译文: 唐子畏去世,我写了挽歌,前往哭得非常悲痛。将安葬时,他的弟子再次请求我给他写墓志铭。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他的弟子请我,我也将会给他写墓志铭。
         唐子畏天生非常聪明,大 大超过一般的读书人。社会上所说的聪明人,几岁就能写科举应试之文,童年就能中科举,一天之内就能让天下人惊异而称赏他。唐子畏不是这样,他幼年读书,不认识家门外的街道,内心志向高远,好像有马一日能行千里的气象。他不喜结交任何人,我曾经拜访过他两次,也不回访(我)。后来的某一天,他拿着两首诗给我,卓异之志鲜明。我也拿诗回赠他,并勉励他稍加拓展胸怀,说到世间万物总要向高深细致发展,没有听说高大的山峰能建在都市之中。只是天是很高且不排斥外物的,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根本。唐子畏开始认可,时间长了就和我在感情上非常投合,然而他一心仰慕古之豪杰,一点儿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他的父亲唐德广,从事商业却有读书人的品行,想依靠唐子畏兴盛家业,走仕途,回家教导唐子畏,唐子畏没法违逆父亲的意图。唐德广常常对人说,这孩子一定能成就美名,大概难以成就家业啊!父亲去世,唐子畏依旧不在意科举。一天,我对他说:“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应该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若一定顺从自己的心愿,就可脱去学宫服,烧掉那些科举书籍。现在白白地留名于学宫,眼睛不看那些书册,你到底如何选择呢?”唐子畏说:“好。明年,按理就是乡试之年,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我就抛弃它。”他就紧闭家门,谢绝与人来往,也不寻找当时人来请教讨论,只是找来先前学习过的毛诗和所说的“四书”,反复研讨琢磨,只求合乎时文之意。戊午年,前往参加乡试,被录取为第一名,己未年,前往参加会试。当时邻郡有一个富家子,也已经通过乡试,他仰慕唐子畏,同车一起参加会试。参加会试,二场之后,有人与富家子有仇,到朝廷控告,揭发他与主考官有勾结,并牵连了唐子畏。皇帝下诏,很快传到礼部主持的考场,命令被揭发的主考官不得阅卷,紧急捉拿富家子和唐子畏,并把他们关在诏狱。等到主司被捕,一同被朝廷审讯,富家子已经认罪,唐子畏也不再辩驳,与他一同受罚,被贬到江浙一带做掾吏,唐子畏没有赴职而是回了家。有人劝他稍微委屈自己,将来还会有任命的机会。唐子畏大笑,最后也没有赴任。放任自我,到远方游玩。驾一叶扁舟,独自登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山,到东南一带观海,泛游洞庭、彭蠡。中间回归故里,后又漂泊四方,颇为自得。很久才稍微有好转,重操旧有学业。
       他奇趣时有勃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受人请托以后,烦杂不断,于是画作也不求精神。并且四方之士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唐子畏总是随意应允他们。他对画不一定追求尽善尽美,大概他寄情深远,不因一时毁誉轻重而决定取舍。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①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注解:①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呈紫色。
(1)诗的首联整体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2分)
                                                           
(2)从行文看,全诗分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4分)
                                                            
(3)明人胡应麟评价李白的这首诗“虽言送别,然不露愁情,一以贯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释。(4分)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突出了嵩山玉女峰远离世俗的神秘色彩。
(2)分三个层次,前四句写嵩山的瑰奇景色;五六句写想象杨山人归山后采摘仙草的活动;最后两句表达自己要和他一道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3)同意。前半部分写景清幽高远,并以“我有”开头,仿佛有人去的就是自己的家,毫 无远离的愁情;而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也显得恬淡安逸,结尾骑龙相仿的画面有显得豪放飘逸,虽然传达送别之意,惜别之情,但始终没有流露愁情悲意。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人间如梦,                 。(苏轼《赤壁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李白《蜀道难》)
(4)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5)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游山西村》》)
(6)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7)人之生也直,                   。(《论语•雍也》)
(8)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山那边的景致
茨 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 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也不看我一下,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 我是那样地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1分)②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奇和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 景致”作铺垫;(2分)③与结尾“我”远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1分)
1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地“嗞”他的葫芦,很悠闲地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②不善言谈:“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洁。③喜欢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他就怎么住。④喜好自然:觉得辽阔的四野都很好。(每点1分)
14.小说以“山那一边的景致”为题,有何含义和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义:“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2分) (2)作用:“山那一边的景致”,给人一种神秘感,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以此为标题,具有一定的悬念作用。(2分)再者,“山那一边的景致”对于主人公“我”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它诱发我去寻幽探奇,才引出与赶羊老人的一次相遇和一番对话,才使本文的故事和主题得以产生。(2分)
15、 这篇小说的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寻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 ② “我”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表现“我”离乡进城之后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③通过先祖、牧羊老人、“我”的漂泊,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活空间。④揭示人类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困惑。(每点2分,答出3点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 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
  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
  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16. 结合第二段,请概括作者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际遇。(6分)


17. 请简要分析第④-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 结合全文,针对现代人生,作者认为儒学能够提供的“解药”有哪些?(6分)

答案:16. ①受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②看似受重视,也须替统治者担责。③相关诠释和印象被异化。(每点3分。共6分)
17. 首先提出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的观点,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子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最后进一步强调个体的意义。(每点2分。共6分)
18. ①每个人都要自我珍惜;②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真诚的个人;③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④在群体和个体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七、作文(7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3.155.215.16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学情测试教师版2015.12』  下一个『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